嶗山茶 嶗山綠茶 嶗山紅茶


嶗山綠茶是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沙子口、中韓、北宅等4個街道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1959年“南茶北引”獲得成功,形成了品質獨特“葉片厚、豌豆香、滋味濃、耐沖泡”等特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06年10月26日國家質監總局正式批准“嶗山綠茶”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嶗山綠茶是中國綠茶中的經典名品,香韻醇厚宜人,滋味鮮爽獨特。用滾燙的開水,揭開杯蓋、提起水壺、傾壺倒水時提腕、壓腕,持續三次細水長流,水柱不竭,這道工序叫“鳳凰三頷首”。端起茶碗,先觀色、再聞香、後品嚐;品茶時三刮莫要忘,越刮茶越香。

刮塵:悄悄颳去漂浮的茶料,喝出的是冰糖消融之後的甜美。

刮香:茶味與輔料的滋味超脫而出,甜香味美。

刮茶:露變幽香,淡淡湯色,潤喉解渴。

1957年冬,青島市園林管理處開始茶苗移植試驗,引種的絕大多數是皖南、浙江的良種。嶗山綠茶最初在中山公園太平山南麓苗圃試種,第一次從黃山運來兩年生茶苗5000株。由於茶苗啟運時間不當,根部損傷較重,第二年春天培植完全失敗,無一成活。

1959年,從南方遠道而來的“客人”又落戶在太清宮小廣場前。當時播種了5萬多株,但由於管理不善,僅存活5000至1萬株。在上清宮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塊坡地上,有人發現了1962年種植的27株茶樹。

1980年代中後期到1990年代初,茶葉種植有所發展,但是種植技術不普及,特別是製茶技術只有幾個人掌握,上市數量有限,到1990年代初期嶗山茶種植面積也就60公頃左右。

1993年之後,農業產業化興起,嶗山茶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逐步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品。2004年8月1日,嶗山綠茶正式實施《嶗山綠茶生產技術規程》、《嶗山綠茶加工技術規程》,成為我市第一個茶葉地方標準。2006年1月6日,嶗山區政府成立了嶗山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委員會,組織起草了嶗山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材料。

嶗山最高峰巨峰頂海拔1133米,巨峰南不遠處有一兀立於其前懷中的巨大石崮名“比高崮”。當地流傳一繞口令說“比高崮比嶗頂高,嶗頂比比高崮高”,從中也可以看出比高崮的高與險來。據說,就是這既高且險、危不可攀的比高崮上生長著嶗山的原生茶。嶗山深山裡面長有茶樹,這在當地是普遍為大家所能接受的說法,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李白曾用“我昔東海上,嶗山支紫霞”的詩句讚美嶗山。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有“神仙宅窟”號稱“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嶗山茶相傳原由金丘處機、明張三丰等嶗山道士自江南移植,親手培植而成,數百年為嶗山道觀之養生珍品。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香玉篇中提到的“絳雪”,是指嶗山區太清宮三供電園內的那株山茶花。

嶗山茗苑春茶場坐落於素有“神仙宅窟”之美稱的嶗山腳下。獨特的地理環境,肥沃的土地,優質的水源。嶗山茗苑春茶場茶園坐落於依山傍海,風景如畫的嶗山風景區。可謂是綠水長流,青山不老,山中土地肥沃水質優良,成就了仙山聖水嶗山茶之美譽。 海上名山就是大美嶗山,最美茶園就是嶗山茗苑春茶場! 多年來堅持無公害種植,全程豆粕有機茶,傳統手工藝炒茶無任何添加的正宗嶗山茶!自2005年部隊回來後接手家裡老人傳統手工藝炒茶,多年來獲得嶗山十大茶匠和嶗山炒茶技術能手等榮譽,做出了嶗山茶最具特色的:葉片厚、耐沖泡、地道的板栗香、豌豆香的口感和濃度,是嶗山區地地道道的製茶工匠。嶗山綠茶、嶗山紅茶、嶗山桂花茶,嶗山黃茶,嶗山白茶、嶗山野生茶,嶗山茉莉花綠茶,嶗山茉莉花紅茶等二十餘種產品。公司多年的經營理念為“為人民服務,誠信至上”,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