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典籍-千金翼方

成书背景

传统典籍-千金翼方

本书系《备急千金要方》之姊妹篇,体例亦基本相同,其内容多系孙思邈晚年读书心得和临床经验之总结。

孙思邈(约581-682)唐代杰出医药学家。世称孙真人或孙处士。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善谈庄老,通百家说,兼好佛教经典。因幼遭风疾,刻意学医。凡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有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求教。医德高尚,对病家不论贵贱贫富,一心救治,故乡邻之间多有济益,自身疾患也经调理而愈。唐太宗、高宗曾多次征召,均固辞不就。一说显庆四年(659)曾受承务郎直长藏药局之职,后辞疾请归。当时宋令文、卢照邻、孟诜等均执弟子礼师事之。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浩繁散乱,难以检阅,乃博采群经,勤求古今,删裁繁复,并附己验之方,约于公元652年撰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后又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对中医学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内容简介

卷一至卷四为本草,记载200余种药物采药时节,500余味药物出产地域,680余味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及炮制方法;卷五至卷八为妇人,分列求子、积聚、乳疾、杂病、面药、薰衣、产后及经带胎产诸方;卷九、卷十为伤寒,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形式归类《伤寒论》内容;卷十一为小儿、五官,主要论述新生儿的护理及五官等病证方剂;卷十二至卷十四为养性、辟谷、退居等养生方法;卷十五为补益诸方;卷十六、卷十七为中风诸方;卷十八至卷二十一为杂病方;卷二十二为飞炼方;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为疮痈诸方;卷二十五为色脉;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为针灸;卷二十九、卷三十为禁经。本书为孙氏辅翼《备急千金要方》而作,收载医方1900余首、药物800余种。孙氏特别重视药物的采集时节,认为“凡药皆须采之有时日,阴干曝干则有气力。若不依时采之,则与凡草不别,徒弃功用,终无益也。”亦颇重视药物产地,把当时进御的519种药按出产地分列于133州。并赞同自然界一切物品均可入药的论点,曰:“有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这种观点对本草学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药物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继承传统的按部品分类法,另一是按药物功效、主治分类法。后者乃孙氏首创,给后世以很大启示,便于临证选药。孙氏将其晚年所见的《伤寒论》按“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编入本书,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本《伤寒论》的内容。这实际上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伤寒论》版本,也是目前校勘《伤寒论》的重要版本。其所创立的“方证同条”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伤寒论》之先河。孙氏特别重视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三方在太阳病中的作用,认为:“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这对后世提出“三纲鼎立”学说影响很大。本书还重视药物与针灸配合治疗,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书中对取穴和诸病的针灸治疗记述较详,并在临床各科中收载大量古方和验方。

流传版本

现存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校刻本、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金匮华希闳刻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日本影刻元大德梅溪书院本影印。

影响评价

本书与《备急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是孙思邈的不朽巨著,保存了唐以前珍贵的医学资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林亿在本书序言中说:“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撰《千金方》三十卷,辨论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犹虑或有所遗,又撰《千金翼方》以辅之,一家之书可谓大备矣。”

审核:虫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