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印度,精英式印度教育

印度採取的是精英式教育

多彩的印度,精英式印度教育


01 集中預算給最頂尖的學生

我們再說說基礎制度——“五三二二三”學制,即5年初級小學、3年高級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3年大學,前8年屬於義務教育。

這看上去沒什麼特別的,但問題出在教學資源上面。

我們都知道學校分為公立和私立,也都瞭解私立學校的教學條件好且學費貴,但是在印度,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差距有點過大了。

好的私立學校學費一年大概六萬人民幣,而公立學校學費一年大概幾十人民幣

一分錢一分貨,每年幾十人民幣的公立教育,

對應的是簡陋的教室、缺乏培訓的教師、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在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

因此想讓孩子有好的教育,就得去私立學校。由於印度也存在比較明顯的貧富差距,私立學校學費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就是鉅款,所以想去私立學校,你得先有錢。

然而,有錢也不一定能去私立學校,因為很多私立學校只招收住在附近的孩子,這就是學區房的問題。這樣一來,想去私立學校,你得去買房。

當你買了房,興高采烈地去交學費時,可能還是不行,因為你的家庭不屬於上流社會。所以想去私立學校,你還得出生在上流社會。

所謂“上流社會”,即印度流傳3000多年的種姓制度,雖然已遭廢除,但是在人們的觀念中已根深蒂固。

印度也注意到等級制對於教育的影響,所以頒佈了相關法律,規定私立學校、大學和專業培訓機構,必須留出25%的入學名額給下層居民。

這也與印度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英才尋找計劃”不謀而合,即從小著重、培養能夠成為頂尖人才的超常兒童,希望藉助2%的頂尖人才,帶動下面98%的平民,從而使印度成為強國。也才有了不到全國大學生的1%,但卻拿到了15%的高等教育預算。

02 印度很多公立學校和國際學校在五年級以前都是沒有考試的。


孩子的成績是通過A\\B\\C來評測的,而家長會時,老師和家長分別單獨見面,從而保障孩子的評測成績不被他人知道。

低年級的孩子們每週的課表裡,多半被舞蹈、音樂、戲劇、手工、繪畫、體育、電影、圖書、自然、計算機和機器人等課程佔據。

印度教育中不計較成績,只鼓勵孩子“盡最大努力”的思維方式滲透在學校生活每天的細節中。

多彩的印度,精英式印度教育

比如,所有的孩子從小都要適應上臺表演,這樣的臨場經驗累積下來,難怪在工作後,印度人在做演示講演的時候不怯場,表達流利又自信滿滿。

03 其次,作業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就拿暑假作業來說,大概會給出3個項目,每個項目下有8-10個命題,孩子可以任選一個喜歡的項目下的3個命題。

項目之大讓成人都望而卻步,比如:一個項目是關於環保的,一個是關於海洋的,一個是關於人文的(比如我的城市)。

項目下的小命題都是要孩子自己動手的:

- 比如,我們到花園採集不同的葉子,壓好晾乾,根據形狀想象,做成不同的動物;

- 又比如,孩子自己設計一個卡通環保英雄,想象他的超能力,給他設計超能力裝扮;

- 還有,收集家裡廢舊物資,變廢為寶,做海底水族館模型等等。

一個暑假下來,孩子在戶外和家裡尋找收集資料,不斷調研、想象和琢磨,最後動手做成,真是在樂趣中創造和學習的過程!這樣一份作業,做下來,沒有一份重樣的。

多彩的印度,精英式印度教育

暑假作業展覽:廢舊物資變藝術品

04 國際交流頻繁,開闊孩子們的視野

因為歷史原因,印度把英語超過了印地語的地位,在教學中作為重中之重。

印度三年級孩子可以看英文課外書《哈利·波特》全集,寫作文和寫詩水平相當於中國初中畢業,聽力和對話水平更高......

當我們中國孩子把英語當大山一樣翻越,大學生為考四、六級背單詞的時候,印度的四年級小朋友(8-9歲)已經熟練掌握英語和印地語,並開了第三語言(如德語);五年級還會選修第四語言——在法語、西班牙語、梵語等任選一門......

此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信條在印度同樣被認可。

每個學期都會有一些交換生來到學校,他們來自南韓、英國、德國等世界各個國家,而印度的孩子也有同等的機會到其他國家的學校裡親身感知。

多彩的印度,精英式印度教育

跟我們中國小學在城市周邊搞搞春遊不同,印度的低年級學生每年會有一次2天以上的外地遊;稍微高些年級,則有老師帶隊出國旅遊,當然因為費用的關係,旅遊不是所有人必須參加的。


多彩的印度,精英式印度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