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各位嘿子們久等了,今天我想說說我朋友在2017年購入的寶馬X1 18Li時尚型。X1可以說是寶馬的銷量王子,隨隨便便賣賣就已經上萬臺了,所以,X1的關注度一直很高。我本來不是很愛寫熱門車型,但是正好有機會深度體驗了朋友的X1,也採訪了身邊幾位買X1的媒體老師,今天就給大家總結一下X1的嘿點,讓準備買改款X1的你有所準備。都說樹大招風,X1就是寶馬藍天白雲下的一棵大樹,每天都在各大論壇經歷著網友的各種吐槽,但是它還是屹立不倒,魯迅說過:世上本沒有爛車,只是開的人多了就被說成爛車。
之前我寫過一篇什麼人開什麼車的娛樂文章,裡面提到X1車主的形象,在這裡我幫你回憶一下:優質的技術男,對事情非常較真,精益求精。開此類車的男人,往往都有一技之長,不管是在工作or生活中總是有那麼點執著的味道。的確,就像我朋友一樣,靠手藝吃飯,對事物一向執著,即使這車存在一些瑕疵,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愛它。
接下來,我就要慢慢為你揭開朋友眼裡帶著瑕疵的小寶馬X1了,DJ drop the beat…
坑爹的價格,告訴你寶馬的門檻就是這麼高!
價格是大家在買車前都在吐槽的話題,在寶馬X1還沒有跟奧迪Q3打價格戰之前,真的沒有啥性價比可言,30萬你能幹多少事呢,一臺六年前落地百萬的X6現在也不過20幾萬,一輛小X1要小30萬,太可怕了。所以買車前你要對自己做好評估,你買車是為了裝B還是為了開,為了裝B千萬別考慮新車,花30萬買一臺看著像20W的車,白白少了10萬的事實我接受不了。
顫抖吧,三缸!
重點來了,買車前最糾結的就是三缸機行不行,是不是該震的時候震,不該震的時候不震?在此,我以一個開過數款三缸機的經驗告訴你,三缸一定比四缸震動大,因為這是天生的結構問題,別給我拿杯水放三缸機上,說這水不咋動,證明這三缸機真的很穩,都是扯Dan。起步的一瞬間和要停住的一瞬間一定是震動的,從你腳傳遞到你的手再到你的屁股,你都可以感覺到,至於你能不能忍受,一定要去試駕一下,深度感覺一下,再考慮要不要升級4缸。有人說減缸是大趨勢,確實從節能減排來講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從耐久性來講,我認為現在的三缸技術不是很成熟(包括奔馳寶馬福特等品牌)。寶馬的三缸機和市面上的所有三缸機一樣,我認為5年後的體感會有明顯的衰減,就是隨著年限越長,震動就會越來越明顯,至於以後改款三缸能否改進,這個我不妄下結論。
6速的變速箱,自動滴!
什麼什麼,這是什麼待遇,1.5T我忍了,為啥不給我配一個8速的變速箱,給一個爺爺款愛信的6AT,我真的接受不了,明明我可以更快更強,花30萬還買不到一個8速的ZF,MB(自我麻痺的意思),此處無限的痛,12秒的加速,這個鍋我不想甩給三缸機,我更想讓爺爺款的變速箱來背。
被國產車碾壓的配置!
現在競爭這麼激烈,國產自主品牌能不能實現彎道超車?回答:有機會,因為合資的配置太低了,3456線下沉市場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好地方。30萬的價格,Auto Hold沒有我忍了,這個畢竟是科技給我慣出來的壞毛病;檔杆從雞腿變機械的,差評;小的看不清的屏幕,請多和實在的國產品牌學學,人家早就大iPad的了,你能比嗎;假真皮,我我我想說,老子花了30W連個真皮都沒有嗎,不過假真皮好像比真皮耐用,默默接受。
異響啊胎噪,白瞎了我的30萬!
這倆我一起噴,由於評測時候正是北京的寒冬,乾燥寒冷的天氣下,異響在每天清晨來的尤為明顯,門板,後座,中控隨時發出微小但是難以忍受的聲音,配上寶馬硬朗的避震,在每次過減速帶的時候,讓你感受車上的每塊部件摩擦的聲音,吱滋吱滋的,特別的酸爽。防爆胎是寶馬的最愛,把車開上高速,你可以清晰地聽見車胎與地面摩擦的聲音,這對於一個車手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保證你過每一個彎道的時候,可以清楚地聽到輪胎的極限,逼近極限的同時,犯更少的錯誤,過的每一個彎都沒有機會再來一次,開上你的X1,我在巴音布魯克等你…
OK,吐槽就此結束,有一些專車專項的嘿點我沒有吐出來,只能等著買了車的你慢慢發現了,當然我朋友會給我隨時更新車況,我也會及時的同步各位。
緊緻的底盤:說點這車的可買之處吧,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大爺還是你大爺,三缸的寶馬一樣是一匹寶馬,底盤一如既往的德系血統,穩紮穩打,緊緻的如同18歲小夥子的肌肉;
老狗一般的操控:高速表現80分以上,如果不告訴你它是一臺前驅的三缸車,你根本感覺不到,感覺自己明明開著一臺後驅的2.0T,時速100以上還是穩如老狗;
可震的空間:後排空間對的起這個價格,不管你是拉人拉貨還是震人,都可以滿足你,現在寶馬X系列的後排空間排序:X1大於X3大於X5;
男人騎的寶馬: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你一個大男人,你問我買X1還是Q3,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買X1,Q3是給姑娘開的,此條不接受反駁。
隨著新Q3的上市,買X1的優惠一定會比之前高了,如果以上幾個小缺點你能接受的話,不妨去4S店試駕一下再聊聊優惠,歡迎加入藍天白雲的大家庭,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三缸Bimmer。
閱讀更多 車嘿評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