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為保護皇后廢除人殉制度

前言:縱觀明朝的皇帝,昏君真的不少,英明如明宣宗,還被後世稱為“蟋蟀天子”,昏庸如明熹宗,更是因為沉迷於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而被稱為“木匠皇帝”。中間像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都是超過二十年不上朝的奇葩天子。本文要說的明朝第六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在歷史上名聲同樣不太好,還差點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但是他的一個舉措,卻終結了一項流傳數千年的陋習,這就是人殉制度的廢除。

人殉制度是皇權專制社會的一大陋習


明英宗為保護皇后廢除人殉制度

有史記載第一個實行人殉制度的君主是春秋後期的秦武公


什麼叫“人殉”,顧名思義就是用活人殉葬,人殉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行為,人殉制度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時代,每次殉葬者人數不等,一般來說,天子死後殉葬者可以多達數百人,少的也有數十人。其他將軍大夫級別的,多則數十人,少則也有數人。人殉制度隨意剝奪他人的生命,屬於皇權專制社會的一大陋習。

歷史上第一個因為人殉行為而臭名昭著的君主是春秋時期的秦武公,秦武公二十年(前678年),秦武公去世,葬於雍邑的平陽,秦武公死後為他殉葬者達六十六人。清末文人劉聲木所撰筆跡《萇楚齋隨筆》裡提到“以人殉葬,始於秦武公,當時死者六十六人,至秦穆公,遂用至一百七十七人,而子車氏三人在焉。”這裡的子車氏三人指的是秦國當時有名三位賢良君子奄息、仲行和針虎,他們三人都被迫為秦武公殉葬,作為秦國重要的棟樑之才,卻無辜為君王殉葬而喪命,這簡直就是在自毀長城,難怪秦人會做《黃鳥》一詩表達對人殉制度的憤怒。


明英宗為保護皇后廢除人殉制度

秦始皇陵活埋了無數能工巧匠


秦國的君主好像一直都有逼人殉葬的傳統。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皇陵。秦始皇陵從秦王政元年(前247年)一直建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達39年,前後共徵集了72萬人力。而負責建造皇陵的工匠們,尤其是那些製造防止盜墓機關的工匠們,則在秦皇陵建成封陵那一天悉數被趕緊墳墓慘遭活埋,據說當時被埋者人數多達數萬人。不僅如此,秦始皇死前,還“則凡後宮無子者,皆令從死”(據《萇楚齋隨筆》),為秦始皇陪葬的未生子的後宮妃嬪亦達數百人。秦朝如此苛政暴行,無怪乎會二世而亡,秦始皇陵建成之日,即是天下百姓反抗暴秦統治之時。

人殉制度在奴隸時代達到頂峰,從春秋末期和戰國開始式微,漢代以後基本絕跡。但是到了元明清三代,人殉制度再一次死灰復燃,而明朝首開人殉惡例的正是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首開明朝人殉惡例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皆自錦衣所試白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百千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猶用其制,蓋當時王府皆然。”朱元璋死後,殉葬的嬪妃達46人,這些宮人殉葬死後,家屬得到建文、永樂兩朝皇帝的優待撫卹。永樂初年,朝廷商議對建文帝時期升授的官員該怎麼辦時,提到張鳳、李衡、趙福、張璧這幾個錦衣衛千戶百戶,朱棣開恩說:“這幾家都是好職事,不動。全都調往孝陵衛帶俸世襲”,這幾戶人家,其實都是為太祖殉葬的宮人的家人,時人都叫他們為“太祖朝天女戶”。


明英宗為保護皇后廢除人殉制度

妃嬪為先皇殉葬,其慘狀難以描述


比起朱元璋迫使46名妃嬪為之殉葬,他的兒子朱棣殘暴程度其實絲毫不亞於乃父,在人殉這件事上也是深得其遺傳。成祖時期,宮中有較多的朝鮮妃嬪、宮女,不少宮廷密事亦通過朝鮮前往明廷的使節的敘述被記錄於朝鮮史書中。據朝鮮官修史書《李朝實錄》記載:“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可以想象三十多個宮人被集體吊斃的場景該有多麼的血腥恐怖殘忍。而這三十多個宮人當中,有兩個還是朝鮮男女子,其中一人向她的乳母道別時哭喊道:“娘,吾去!娘,吾去!”,其哭聲震於殿璧,觀者無不掩面淚下。

相比實行殘暴人殉的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朱高熾要稍微好點,只有五位妃子為他殉葬。明宣宗駕崩後,為其殉葬的后妃也有十人,其中有郭嬪名愛者,入宮才兩年就被迫為宣宗殉葬而死。宣宗駕崩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七歲,雖然懵懂年少,但被逼殉葬的妃嬪和宮女們的哭聲,依然深深震撼到了少年朱祁鎮,這成為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噩夢。

明英宗為保護髮妻,臨終前下旨廢除人殉制度


明英宗為保護皇后廢除人殉制度

明朝歷史上極具爭議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應該說是明代最複雜的皇帝,一方面他少年繼位,國事皆決於太皇太后張氏,重用宦官王振,親政後受王振慫恿起兵五十萬攻打蒙古瓦剌部,結果在土木堡遭到慘敗,自己也兵敗被俘,弟弟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即位為帝(是為景泰帝),組織北京保衛戰。一年後英宗南還北京,被幽禁在南宮長達七年。另一方面,通過石亨、徐有貞等人策動奪門之變順利復辟,殺保衛北京有功的兵部尚書于謙,一改前期貪玩怠政之習,任用賢臣,聽取納諫,仁儉愛民,晚年做了兩件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好事,一是釋放了被關押了五十多年的建文帝后代“建庶人”,二是廢除了宮妃殉葬制度。

明英宗的一生並不算有多光彩,但也見不得有多壞,他一生最大的汙點莫過於土木堡之變差點使明朝陷於亡國之災和錯殺一代忠良于謙,除此之外,他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臨終前更是親手終結了自太祖以來實行的慘無人道的宮妃陪葬制度。

英宗被瓦剌俘走之後,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即位為帝,是為景泰帝。當時滿朝上下都在為是否堅守北京或南遷南京而吵得不可開交,全然忘了身陷敵營,囚於塞外的上皇朱祁鎮。只有英宗的結髮妻子錢皇后,這個從十六歲就嫁給朱祁鎮的女人,為了營救丈夫,傾其財資,日夜哭泣跪地祈禱丈夫平安歸來,結果一隻眼睛哭瞎了,一條腿也殘疾了。英宗被也先放回後,馬上又被弟弟景泰帝幽禁於南宮,錢皇后又不顧一切陪伴在英宗左右,夫妻兩人在幽禁的日子過的甚至還不如宮女太監,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在他的筆記《萬曆野獲篇》裡記載道:“聞英宗為太上時,錢後至手作女紅,賣以供玉食。”堂堂皇后,竟為了點吃的,拖著孱弱的身體做些手工活、絲織繡品拿出去賣來換取食物,這不難想象英宗夫婦兩在高牆之內過的該是什麼樣的日子。


明英宗為保護皇后廢除人殉制度

影視劇照:患難與共的明英宗與錢皇后


七年相濡以沫、生死與共的幽禁生活,使英宗和錢皇后這對患難夫妻的感情更加篤深。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終於通過“奪門之變”再登皇位,對錢皇后也更加情深,“蓋聖德仁厚,加以中宮錢後同憂患者積年,伉儷情更加篤摯”。(《萬曆野獲編》卷四)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已經病勢沉重的英宗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他唯一最牽掛的就是錢皇后,由於錢皇后早年因思念英宗,身體落下了殘疾,所以一直沒有為英宗生下子嗣,這成為英宗與錢皇后一生最大的遺憾。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起,便制定了一項極為殘酷的規定,即每逢皇帝去世,後宮都要有人陪葬。英宗擔心自己走後,無依無靠的錢皇后會因為太子朱見深的生母為了執掌後宮大權而逼迫錢皇后殉葬,而那時失去了自己一生最大依靠的錢皇后萬念俱灰,必然會追隨自己而去。英宗想起了父皇宣宗死後,迴響在內廷那些被逼殉葬宮人的哭聲,不想讓患難與共的髮妻因為自己而陪葬,於是在病榻之上召見了他的兒子,同樣飽經苦難的太子朱見深,鄭重的下了自己生命當中的最後一道聖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太子朱見深篤行仁孝,他尊重父皇的決定,跪在父皇床前鄭重地許下了他的承諾,擲地有聲的說:“兒臣謹遵父皇之命。”

結語:明朝的人殉制度起於太祖皇帝朱元璋,每逢皇帝去世,後宮都要找人陪葬,朱元璋和朱棣自不必說,而一向以仁孝自天下,開創了“仁宣”之治的朱高熾、朱瞻基父子竟然也沒有例外,這足以見人殉制度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是多麼的深入人心,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終結於在歷史上譭譽參半,名聲向來不大好的明英宗朱祁鎮,多少也讓人感到些意外。朱祁鎮以自己一人之力,做成了他們先輩們沒有做的事情,這份勇氣和擔當,正是來源於他對結髮妻子錢皇后那份深情。英宗廢除人殉制度,對明朝後世皇帝的影響是很大的。正如明代文學家陸容在他的筆記《菽園雜記》中所寫的:“故憲宗皇帝賓天,亦有命不用,遵先訓也,英宗一言,前足以杜歷代之踵襲,後足以立萬世之法程!”從此有名一代,再無強迫宮人殉葬的惡行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