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算老人嗎?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50歲已年過半百,應是知天命之年。不過,隨著社會不斷髮展,醫療水平的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比起以往來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們的法定退休年齡也往後延至50歲或55歲。

大多數人更願意將50歲看作是中年晚期。

但就個體而言,因為每個人生活的方式不同,子代遺傳基因不同,後期個人生活態度不同,個體間衰老的速度也會不一樣。

同樣是50歲,有些人可能看起來精神煥發,身強體健,還在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追逐自己的夢想。

而有的人可能行動緩慢,身虛體弱,開始步入老年生活。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50歲到底算不算是老年人呢?


五十歲算老人嗎?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獲得“完善感”——老年期主要任務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心理發展觀中指出:“老年期”年齡階段是50歲以後直到死亡的這個時期,這段時期也可以叫做成年晚期。

這個年齡段的主要任務是“完善感”的獲得。在這個階段需要有厭倦感和絕望感,在體驗個人智慧和人生價值實現的同時,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學。

Ericsson認為,個體的發展過程是環境和自我相互作用並且不斷整合的過程。

知命之年後,我們更關注自身內在情況,去浮躁更加沉穩,會去體會人生的本質價值。


五十歲算老人嗎?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畢生發展觀”與“老年喪失觀”

人類是從哪個年齡段開始衰老的,這在發展心理學領域一直存在爭議。

在這之中有兩種觀點:“畢生發展觀”與“老年喪失觀”。

持畢生發展觀的學者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是貫穿一生的,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停止,所以即便是老年,人的心理也會受自身經歷、歷史事件、社會文化等的影響而發展。

因此,在他們看來50歲並不代表著止步不前,而是還有並且一直有發展空間。他們也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去追求熱愛的生活,而不是看著時間的流逝,等待最終命運的審判。

相比而言,持老年喪失觀的學者則與其相反。他們認為心理的發展是不可逆的是單向前進的。50歲之後屬於中老年時期,由於年齡的增長,人的心理狀態也會隨之不斷衰退和老化。

老年心理學(Geriatric Psychology)

老年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上的分支,主要研究的是老年人心理的變化規律,又被稱老化心理學。

老化是人類的一種返歸——這是霍爾在《衰老》一書中經典論述。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學者們開始關注老年人心理狀況,大量的新觀點新研究被提出,老年人的心理研究進入了井噴式階段,在此基礎上老年心理學體系構建起來了。

如今看來,學者們對於老年的定義還是不夠清晰偏模糊的。50歲的人是否是老人,也要因人而異。


五十歲算老人嗎?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經常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擁有穩定的社交關係就能有效的延緩衰老,甚至可以降低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率。想想這樣的人即便到了50歲,依舊活力滿滿,樂於接受新事物,在我們看來也算不上老年人。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心態。

許多人年過半百後,會總覺得沒有價值,自己無用,擔心未來,整日愁眉苦臉,覺得不再年輕。

這樣的心態會使人不安,甚至焦慮抑鬱,加速衰老的進程。

怎樣延緩衰老?

就像“安慰劑”效應對人的作用一樣,毫無根據的擔憂,負性思維會深深地影響我們的心理,我們會更加切實的感覺自己年老體衰,平日生活行動上也會逐漸體現出來。用消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生活也會以消極的姿態呈現出來。

此外,我們會一直強調壓力過大對人造成的不良影響,很多人會覺得生活壓力大是導致衰老的根本原因之一。其實並非如此。

看看日本我們就知道,日本人是人均壽命達到81歲,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穩居第一。

同時日本也是加班最瘋狂,生活壓力很大的國家。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現象呢? 日本人對此的解釋是——Ikigai。


五十歲算老人嗎?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Ikigai——就是從事你擅長的事,做你熱愛的事,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長壽的秘訣不是逃避壓力而是接納壓力,給壓力以積極的意義,壓力也可以成為動力之一。

《如何延緩衰老》是BBC的紀錄片,其中身為外科醫生的主人公,認為延緩衰老的關鍵在於:

注意抗糖化的攝入,也就是減少澱粉攝入,戒糖。同時多吃顏色鮮豔的食物,帶有苦味的食物和富含脂肪的魚類。物理上注意防曬。


五十歲算老人嗎?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綜上所述,延緩衰老的關鍵在於調整自我狀態,養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社交,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而不是用毫無根據的擔憂和焦慮填滿生活。

不要因為自己50歲了就覺得自己老態龍鍾了,畢竟生活狀態是由環境、心理和生理相互影響共同決定的。

切記不要出現“人未老、心已老”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