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亦是一種需要後天學習的能力。在學術上稱言語行為為"操作性行為"。既然是"操作性"的,也就是內含動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巧,然後行為按照"可期待"的方向去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給自閉症患兒或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做康復訓練的時候要找到合適"強化物"的原因。我們期待孩子的"正面行為"在未來可以反覆地出現,就得找出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行為能夠產生,並且明白什麼獎勵機制可以讓這個行為不斷地產生。

言語操作行為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程式:動機/環境刺激因素 引起反應 結果的影響。我們的言語交流實際上就是這一過程的不斷循環。訓練兒童語言,也是基於這個基本的構架進行。

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全部的語言條件是由"說話的人"和"聽的人"相互間不同的溝通交流行為所組成。在康復訓練中,孩子是訓練的對象,即"說話的人"。以此為基礎,我們要刺激孩子的說話動機,讓其向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從而衍生了言語操作性行為的幾種基本元素,分別為:要求(mand)、標示內容(tact)、互動交談(intraverbal)、語音仿說(echoic)、仿效(imitation)、讀出字(textual)、聽寫(transcription)、抄寫(copying-a-text)以及聽的人(listener)。下面我們分別解讀一下。

要求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mand是一個詞根,泛指一切具有"要求"傾向的行為,比如要求(demand)、指使(command)、命令(mandatory)、譴責(reprimand)等,表達"說話者"的需要和慾望。

依據斯金納(1957)的說法,要求的行為發生在促導動機操作的環境前提下,和特定的增強功用滿足。舉日常所見的生活現象為例,肚子餓的時候會使食物成為非常有效的增強物,食物的增強作用能引發孩子的要求行為,說"餅乾",孩子的要求行為就能使他她得到餅乾,而整個食物的增強作用會激勵孩子繼續用言語行為表達自己的需要。

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要求"教導,就與事先控制孩子不能輕易地取得喜愛的增強物,或是製造不友善的環境條件,以促導動機產生要求增強物,或要求挪去不友善的環境條件而有的操作,是息息相關的!

標示所接觸的環境資訊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在每天的生活環境中,我們所接觸的(con-tact)名稱、標示和意見,這個溝通行為先是因著一個"非語言"的刺激因素而產生,並會因著"聽的人"的反應而被強化。例如當我們看到天上烏雲密佈、或聽見雷聲(非語言的環境因素)說:"會下雨!"那"聽的人"反應說:"會噢!"藉著這個對話,那第一個"說話的人"就是對環境的觀察表達意見(tact),產生這個溝通行為的非語言刺激因素是烏雲(雷響),而"聽的人"的反應會激勵強化這個溝通行為的繼續。又例如聞到炸肉香,"說話的人"表示意見:"是炸雞!"那"聽的人"反應說:"我喜歡吃炸雞!"

此階段的教導內容,是教孩子以"說話的人"的角色認識與環境相聯繫的"資訊描述"。包括可看見的靜態名詞、瞬間發生的動詞、兩物體間相對的位置關係、描述人和物特性的形容詞、強調動作特質的副詞,和看不見的情緒感受(例如痛)。

互動交談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互動交談的溝通行為就是說話的人回應他人說的話,不是模仿他人先前所說完全相同的話。

互動交談在乎能"接話",不再重複示範者所說的語句。例如,父母對幼兒說:"狗。"孩子接著說:"汪汪(學狗叫)。"我們說:"你叫什麼名字?"小杰能接著回:"小杰。"問小孩:"你要什麼?"小杰能回答:"餅乾"或是有人對小杰說:"謝謝。"小杰能接話說:"不客氣。"這個階段的教學從最基本的能回答問題、繼續話題,到加入合乎邏輯的個人評論,我們可以看出這是語言收受和表達能力的重要發展,孩子的溝通在此階段已進入了訊息交換,能從人際關係的會話互動中教學相長、學習合理的判斷能力。

語音仿說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語音模仿是說話的人(speaker)的角色重複另一位"說話的人"的字句。小孩不僅模仿說出示範者所發的音和字句,也模仿示範者講話的語氣。例如老師和父母問小杰:"這是什麼?"因為小杰還不會說出"貓咪",我們就馬上接著自問自答示範說:"貓咪";如果小杰跟著重複說"貓咪",小杰就作出了語音仿說。

我們常看到父母在教正常成長髮育孩子說話的例子,父母說:"這是蠟筆!你會說蠟筆嗎?"假如小孩回應說:"蠟筆。"父母會開心地對孩子說:"對!你好聰明噢!"慢慢地,小孩從重複的語音仿說練習,學會了這樣東西的名字標示)叫做蠟筆。

語音仿說的能力在於迴歸兒童認知成長的重要根基——"模仿能力",繼而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

動作仿效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寶寶有很多天生的技能,例如看、聽、抬頭、轉體、抓握東西等,有些是反射動作,比如光線刺激會眨眼,面頰得到撫摸就會轉向人的手指,還有些必須經過練習才能掌握。

一個一歲多的小女孩,或許有一天會拿起媽媽的梳子,一下一下地梳理著自己的頭髮。她的媽媽看到這個舉動嚇了一跳,因為她好像天生就會梳頭。她是怎麼學會的呢?就是藉著觀察媽媽的一舉一動而學會的。根據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對於1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專注地觀察周圍的世界,模仿是他們學習各種技能和語言的的方法,也是孩子們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的一個途徑。

寶寶渴望瞭解這個世界,並在瞭解中獲得自我的認知意識。動作仿效可以幫助沒有口語能力的自閉兒,例如孩子學手語,這是對教導能聽懂指令卻不能說話的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重要溝通方法。

讀出字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讀出字,是指孩子可以根據字面念出讀音,但並不瞭解所說的是什麼。比如看見"蘋果"的文字能夠讀出來,但並不知道什麼是"蘋果"。

這樣的言語行為,在所謂高功能的自閉兒學習現象中常見。他們熟背數學公式和演算,但不懂得如何運用在應用題上;能熟記課文中的內容,但面對問答題時,卻答非所問;若我們提示答案的前幾個字,孩子能迅速地接下答案且宣誦如流、一字不漏,但老師和父母同時也看得出孩子雖會"背出"正確答案,可是他/她真的不懂問題在問什麼。

聽寫和模抄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聽寫"是孩子將別人對自己說的話寫下來,重點在於孩子能拼寫"對的字"。例如孩子聽到英文cat,會拼寫出c-a-t,但不強調他是否知道cat 是貓。

模抄是模仿字體但不需要理解所寫的字。這項教學的操作目標,是為了預備自閉兒將來寫字上的技巧。正常的孩子在2歲左右會開始塗鴉著色,在3至4歲左右能開始學習描摹形狀、控制字體寫在既定的格子內、模抄數字或學寫自己的名字。

聽者回應

聽者的基本態度是給予"說話的人"注意力,不但聽,還要理解對方在說什麼,並且能"回應"說話的人的言語行為。這裡要特別強調"瞭解"說話的人在說什麼,包括理解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例如,您的孩子若能說話,他/她是以聽的人的身份"回應"這樣的溝通行為是屬於互動交談;若您的孩子沒有口語能力,他/她的溝通行為僅是以聽的人的身份"接受"語言。

自閉兒語言康復訓練中操作性行為的基本元素

以上這些都是發生在"說話的人"和"聽者"之間。做好這些基本要素的訓練,是提升孩子語言/交流能力的基礎,也是現在大多數機構一對一教學的根本。這些技能需要反覆的訓練,所以在家中持續性的操作是父母需要掌握的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