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導的力量,改正孩子的“壞”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培養“好”行為

孩子喜歡玩手機,對遊戲上癮怎麼辦?

孩子精力旺盛,總是折騰到夜裡很晚才睡怎麼辦?

孩子總是毀壞家裡的物品,拆得七零八落怎麼辦?

孩子總是看電視,視力下降不運動怎麼辦?

遇到這些問題,很多父母總是想著如何制止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如果孩子進入青春期,更容易導致孩子叛逆,適得其反。

該怎麼辦?試試思考用替代法。

疏導的力量,改正孩子的“壞”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培養“好”行為

很多人不瞭解,我們有一位幼兒教育的先驅,他叫陳鶴琴。早在1948年,他曾經發表過文章,提出親子教育的替代法:

1、小孩子是喜歡玩弄的,如果看見他玩髒的壞的東西,就得想法用清潔的、好的東西去代替。這是一種以物代物的方法。

2、小孩子是喜畫畫的,如果看見他在牆壁上、地板上亂塗亂畫,就得給他大的空白紙,讓他在紙上去畫。這是一種以建設代替破壞的方法。

3、小孩子是喜歡佔有的,如果兒童有你爭我奪,東挪西扯的事情發生,就得給兒童相當的設備,讓他們多集貝殼、郵票、錢幣、昆蟲等,以滿足兒童的佔有心。這是一種以蒐集來代替爭奪的方法。

4、小孩子是喜歡合群的,對於孤獨而沒有伴侶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個伴侶。若沒有真的小孩子做伴侶,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潔的貓狗去替代。

5、小孩子在學校裡無形中會有組織,當發現他們三五成群,四五結隊的做出不正常舉動時,教師應當利用他們的合群心理、組織能力,把全體兒童組織起來,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滿足。這是一種以正當的組織代替不正當之活動。

6、小孩子是喜歡遊戲、喜歡賭博的。當發現他們到街上去賭抽籤糖、轉轉糖時,教師就應當以遊戲去取而代之。遊戲是可以代替賭博的。

如今讀起來,是否依然可以有啟示,如果想解決孩子行為上的一個問題,不如引導孩子一個好的行為去替代。如同,大禹治水,疏重於堵。

疏導的力量,改正孩子的“壞”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培養“好”行為

教育孩子,是科學。

教育孩子,是藝術。

教育孩子,是哲學。

教育孩子,是一次修行。

從孩子的心理視角去看,那些“不好”的行為往往是孩子滿足自己需求的方法,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圍堵孩子的一個錯誤,並不能代表孩子就可以選對方向,也許是去犯另一個錯誤。

如果我們過多的關注孩子的錯誤,把精力用在阻止孩子犯錯誤。在孩子的心理,只會體會到自己探索的行為不被認可,只會感受到挫折和被否定。這是一種失去自我的感受。

疏導的力量,改正孩子的“壞”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培養“好”行為

孩子的成長,就是從無意識發展到自我意識,長期在否定自我的感受中去發展自我意識,這種自我就是抗爭的自我,跟父母的強制力抗爭的自我,未來孩子就是我們的冤家。

如果我們把目光關注孩子的進步,把精力用在去營造引導發現美的學習環境,支持孩子的主動性。在孩子的心理,就會體會到自我成長的喜悅,會感受到肯定和愛。這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感受。

長期在肯定和探索中發展自我意識,這種自我就是進去、合作的自我。未來孩子就是我們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