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体制”外的红学专家

提起张爱玲,人们一下想象到的无非是以下标签:民国才女、身世显赫、情路坎坷、刻薄寡恩、孤独终老……其实如果看透世间凉薄的她愿意被人贴上标签,我觉得她最喜欢的Title应该是:红学专家。因为喜欢,她从七八岁就开始阅读《红楼梦》、因为喜欢,她的作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因为喜欢,她曾留下“三恨”名言: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体制”外的红学专家

01 / 卿本红楼梦中人

胡兰成曾说过,张爱玲是“民国临花照水人”,这不也妥妥地出自《红楼梦》中对黛玉的刻画吗?“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世人都奇怪如此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20多岁能把爱情写的如此老练的张爱玲,如何就对自己父亲辈的胡兰成如痴如狂呢,因为他最懂张爱玲,他最懂她的最爱就是《红楼梦》,用红楼梦中人比喻她才最得她心。

张爱玲,“体制”外的红学专家

02 / 奈何坠入红尘中

张爱玲的自传中曾说,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于是就有了《初祥红楼梦》到《红楼梦魇》。她在《天才梦》中谈道:“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这和她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封建家庭有关,熟知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没落的贵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的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一个张府,一个李府都是显赫的大家族,张爱玲本应该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可是到她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张爱玲成了没落贵族。因为一个贵族之家,其间的排场是华丽考究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她自己的小说中,她对色彩的发挥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如《金锁记》中对姜公馆那繁复冗长的描绘,《第一炉香》中姑妈家奢华场景的刻画等。 

张爱玲,“体制”外的红学专家

03 / 人戏不分叹人生

张爱玲之所以对《红楼梦》如此钟爱,除了家庭氛围和场景有恍如前世的熟悉,更有红楼中百般滋味的感情线也和自己的身世如此契合,以至于庄生梦蝶、人戏不分。她的母亲黄逸梵不满自己的婚姻,不顾对张爱玲姐弟的伤害,毅然决然和丈夫离婚,这给张爱玲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永久的伤害,再加上后来800元的学费事件,让母女关系彻底决裂。

对照《红楼梦》中几个重要女性的性格,贾母是张爱玲心中幻想的最温暖的母亲角色,这也是她此生最缺乏、最渴望的母爱;而像黛玉和母亲贾敏、湘云和她的母亲的关系都因为母亲的早逝而忽略,最具戏剧冲突的就是探春和她母亲赵姨娘的关系,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和张爱玲自己的身世何其相似啊。

这就不难理解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是讨人喜爱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半生缘》中的顾曼璐、《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除了尖酸刻薄就是冷漠忧郁,而她们的一生也都充满了幻灭的悲情。《红楼梦》中的女子也被贾宝玉这样说过:做女孩儿的时候清清爽爽,老了老了就变成死鱼眼睛了。张爱玲与曹雪芹的经历是这样的相似,同样是在大家庭生活过,同样是经历过复杂的环境,同样的从富贵到贫穷,同样是看透了世态炎凉,他们能够从繁华中看到幻灭,能从困境中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张爱玲,“体制”外的红学专家

04 / 寝馈红楼恨未平

因为她作为女性敏感伤怀的视角,再加上自己异于常人的身世,以及不受周遭环境的影响,所以她的《红楼梦》研究跟大陆及台湾的红学家们迥然不同,极大地拓宽了红学的研究方向,可谓是独开一门。

从上年时被母亲抛弃,到青年时被爱情抛弃,后来离群索居被朋友抛弃、张爱玲的人生无疑是孤独的,

这也和《红楼梦》的作者曹公如出一辙,但她也是幸运的,一生有《红楼》作伴,冥冥中张爱玲和红楼梦的不解之缘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斯人亦已去、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体制”外的红学专家

引用一句周汝昌对张爱玲痴爱《红楼梦》的评价作为结语。

疑是空门苦行僧,
却曾脂粉出名城。
飘零碧海灰能化,


寝馈红楼恨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