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進寸不如退尺,“無爭”才為福

道德經:人生以不爭為本,“無事”才為福。

道德經:人生進寸不如退尺,“無爭”才為福

《道德經》被奉為哲學鼻祖,在成書之時適逢春秋亂世,其書也是站在戰爭的角度闡述的智慧,而人生如戰場,所有的智慧本源則是相通的,在《道德經》中更是藏著人生處世的精髓。

比如有這樣一句: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兵家有言,我不敢挑起戰爭而寧願防守,不敢盲目進擊一寸,而寧願退後一尺”,這是《道德經》之中的用兵之道,而對於人生來說則是處世之本。

《道德經》認為,在與人作戰時不可主動侵略別人,就如同做人一般,不可主動凌駕於別人之上,儘量避免爭鬥的狀態存在。

道德經:人生進寸不如退尺,“無爭”才為福

不管是小到個人還是大到國家,從古至今,所有主動侵犯對方的角色,最終的結局都不會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完美,反而讓自己成了眾矢之的,成了別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其一:因為爭鬥會將自己推上了道德的風口浪尖,而主動挑起爭端的人,更是在道德仁義上就輸給了對方。

其二:所有的爭鬥都面臨著“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局,即便自己很有把握能夠將對方壓制於下風,但是卻不知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你看似佔據高位的同時,還有著負面的影響,實則埋下了禍患的根源。

而且從萬物平衡的角度來說,所有過於強硬的事物都會面臨著衰亡,正所謂“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矣”

這也是“道”的法則,過於強硬的事物都會招來災禍,自己在爭鬥之中擺出的強姿態,或者僥倖戰勝對方而獲得的勝利榮耀,便成了另一種禍患。

道德經:人生進寸不如退尺,“無爭”才為福

所以看似剛強的爭鬥,反而是一種下下策,所以《道德經》之中就說“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我寧願退一尺也不願進一寸。

為官必讀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胡雪巖被一派商人視為楷模,他的經商處世之道,更是被世世代代從商之人所稱讚。

古人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也是胡雪巖一生信奉的真理。

他剛出道的時候,王有齡用他捐助的五百銀兩捐官成功回到杭州,得知胡雪巖因為此事被錢莊開除丟了飯碗,就打算和胡雪巖一起去錢莊結了這筆賬,順便替胡雪巖出一口氣。

但是胡雪巖當時就拒絕了,雖然他因為這件事情被錢莊開除,但是如果和王有齡一起前往討回面子,必定會讓錢莊老闆在同行面前丟了面子,這樣的結果必定會傷了大家的和氣。

即便自己現在有王有齡作為靠山,有了足夠的實力去爭回面子,但是也不願意和曾經的東家撕破臉,而且胡雪巖還叮囑王有齡,去還錢的時候,務必要吹捧一下曾經的老闆,王有齡聽了之後,對於胡雪巖的做法讚不絕口。

道德經:人生進寸不如退尺,“無爭”才為福

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來說,當自己和別人發生矛盾與糾葛時,一旦自己翻身,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對方並且出一口惡氣,讓對方還回曾經自己的面子,但是卻不知,一旦你爭得了面子,就會讓別人丟了面子。

古人常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所有的兵戎相見,所有的爭鬥,即便當下佔了上風,也會為以後的禍患埋下伏筆。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釣水,逸事也,尚持生殺之柄;弈棋,清戲也,且動戰爭之心。可見喜事不如省事之為適,多能不若無能之全真。

釣魚本是清閒灑脫之事,卻掌握魚兒的生殺予奪大權。下棋本是輕鬆的遊戲,而其中卻有爭強好勝的戰爭心理,從中可以看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讓人更加閒適,多才不如平凡無才,保全自身的真實本性。

道德經:人生進寸不如退尺,“無爭”才為福

正所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生最好的狀態,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為每一次的爭鬥都是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即便當下佔據上風,實則也會埋下了禍患,而“無事”才為福。

道家思想之中的“上善若水,以不爭為本”的思想,學會“以低求高”才是真正的強者策略。

即便有一些糾葛和矛盾,明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理,才是保得自己保全自身,讓自己平安多福的上上策略。

道德經:人生進寸不如退尺,“無爭”才為福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