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起,3類房子不要再碰,一旦持有,5年內或打7折,心裡有數


4月起,3類房子不要再碰,一旦持有,5年內或打7折,心裡有數

經過這次風波,住房空置的話題又重回大家視線。說起緣由來,每個人都是頭頭是道,無非是這段時間所有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管你有幾套房,都得待在一個住所裡,空置的房子自然“現出原形”。歸根結底,大家列出的表象都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加上大量復工人員還沒完全迴歸到工作地,跟平時還有很大差異。事實上,在長達22年的房市發展史中,空置的數字一直保持著“神秘感”,林林總總的數據和看法,讓這個話題始終沒有結局,就連學術界也依然爭論不休。

一方面,2018年由西南財大披露的數據顯示,住房空置率為21.4%。而早前社科院發佈的藍皮書指出,我國有17個城市空置比例超過20%。另一方面,恆大研究院夏磊曾發文預測,未來10年,全國自住房需求年均高達11.7億平。其中,2019-2020年、2021-2025、2026-2030年年均分別為13.6億平、11.6億平和11.0億人,而城鎮常住人口增長需求中,99.8%都來自快速城鎮化階段下大量農村人口進城。這樣一來,未來十年的銷量將近120億平米,以一套房100平米計算,等於會賣掉1.2億套房。要知道,我們的人均居住面積早已突破40平米,房子已經過剩了,未來還有誰來買?

4月起,3類房子不要再碰,一旦持有,5年內或打7折,心裡有數

不過,據經濟學家李迅雷所說,每年進城人口約有2000萬左右,且流動人口的規模也進入“存量時代”。每年2000萬的市場需求,10年就是2億人,按4口之家1套房來計算,這部分人只需要5000萬套房子就夠了。也就是說,剩下的7000萬套房子是多餘的不止,從今年開始,房子大概率會“爛大街”。這對普通人來說也很迷茫,一邊是史無前例的“打折潮”,另一邊土拍和銷量又異常燥熱,買房反而沒有了年前的篤定。這樣的時刻,不要再對房子漲多少抱有太大預期,房價回落也好,放棄買房也罷,4月起,3類房子不要再碰了,請心裡有數,畢竟未來有一億多套房子等著我們去買,何必著急忙慌這一時半會?

高週轉開發商的工抵房

據中指院數據,今年第一季度百強房企銷售規模下降近兩成,排名後30位的房企,銷售總額還不及前3名的總和。與此同時,房企的鉅債也是節節攀升,數據顯示,今年地產業的到期債務約在1.46萬億,7月將是債務的高峰期,當月應還1490億。而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2月23日已有98家房企宣佈破產公告。房說君認為,在賣不出房和資金鍊的壓力面前,那些規模小、負債高,同時經營不善的開發商會加速兼併和倒閉,而風波過後,很多房企為了追求現金流,保持項目的後續開發,會將項目未出售的房屋的全部或是部分產權抵押給其他公司,“工抵房”也就應運而生。

4月起,3類房子不要再碰,一旦持有,5年內或打7折,心裡有數

“工抵房”能不能買?表面上,工抵房普遍低於市價,實際上,這類房源的出現,要麼是資金有問題,要麼是企業有問題。說得難聽點,開發商所遭遇的財務壓力,大概率會成為樓市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分水嶺,那些不堪重負的房企,因為債務壓力只能選擇把房子抵押出去。如果買下來手續完備的還好,一旦市場不景氣,一套房子可能周旋於外包公司、供貨商等不同的企業,經歷兩次、三次甚至多次的轉手,這種難以理清的關係,對普通購房者而言,實在沒必要為了省個幾萬塊,賭上所有的風險。

三四線城市的“老破小”

這些年老舊小區很受歡迎,因為成熟的教育、醫療和商業配套,不少人買入老破小的動機也變得複雜起來。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只要老房子沾上“學區”、“拆遷”的概念,價格必然會“扶搖而上”成為搶手貨。舉個例子,去年,廣州一套老破小學區房就曾現場加價36萬,以292萬的價格賣出。在房說君看來,同樣的房子放到小城市,就意味著髒亂差的街道、不協調的區域發展,至於學區房的說法更是難見蹤影。歸根結底,在開發商日益“凋零”的同時,也印證了一個事實:城市分化。

4月起,3類房子不要再碰,一旦持有,5年內或打7折,心裡有數

要知道,一場黑天鵝事件讓市場完全停頓下來,困局之下,各地紛紛出臺樓市紓困,僅2月就有超70城出臺涉房政策,可為什麼二線城市遭遇“一日遊”,而三四線新政卻“暢通無阻”?房說君認為,說到底,三四線只有自住屬性,沒有“賺差價”屬性,在成交和房價大概率下跌的前提下,對於上千個教育醫療交通區位各方面都平平無奇、開車十來分鐘就能轉個遍的城市來說,新房都不好賣了,誰會願意守在又老又舊的低矮樓房裡。因此,小城市的老破小區已經行不通了。要麼從小長在三四線,人脈、工作、家庭都在那裡,一套房已經足夠,假如還想在三四線沉澱財富,一旦持有,5年內或打7折,甚至“賣不動”,根本不適合增持。

無法確定流通的安置房。

作為房子最重要的證件,房產證是除房價外購房者最惦記的東西了,小小的紅本,是房屋長期居住、出租、交換、贈予的憑證。但是,大量沒有房本的安置房、回遷房,以及小產權,決不允許我們忽視。比如,以前拆遷不給現金給房子,拆遷戶拿到的大量安置房,並不是所有都允許流通的,需要在擁有房產證的情況才允許交易轉讓,否則就屬於非法行為,此外,還需注意房子是否處於限制期內。房說君認為,作為保障性住房,大多地處偏僻,升值空間也較小,更別提繁雜的手續了。

4月起,3類房子不要再碰,一旦持有,5年內或打7折,心裡有數

房說君認為,總之,無論是安置房、老舊小區,或是工抵房,大部分存在於三四線,正因為這些城市常年人口流出,未來“接盤者”會越來越少,持有房產的“貶值率”才更高,打7折也只是保守估計。隨著近日國家電網、中國航空集團下決心退出房地產業務,10年以來, 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房”,這對市場來說還是第一次,足以見得,樓市一家獨大的腳步也走得越來越慢,整個行業的體量和規模必然有穩中有降的趨勢。

房說君有話說,之所以大型央企逐步“退房”,這與高層2大政策離不開關係,一方面在房住不炒理念在近年來多次提及,不管是LPR下行,還是多次寬鬆政策撤回,高層給出的底線已經很明確:不刺激、不給幻想;另一方面,穗滬杭等五地先後發佈住房租賃扶持計劃,目前上海已有55個租賃在建項目全面復工。可見,在多地大手筆“入市”的拉動下,租賃市場出現復甦跡象,同時,去年7月開啟的舊改大幕,從試點城市到普及,投資額已經逼近萬億級別。所以,這也給購房者指出明路,還指望著買房“存”幾年等升值的,已經不可能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