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發展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佛陀本意

佛教理論一鍋粥

如果把“彼岸”當做學佛的終極目的,那麼各種林林總總的佛經就像是導遊地圖,能夠憑藉地圖的座標找到彼岸,脫離苦海。

然而,事情沒這麼簡單,我們看到的佛經經過了太長的時間,經過各類用心的人的增刪、篡改後導致已經與原來的地圖相距甚遠。我們看到不同的流派都在推崇不同的佛經,我們看到不同的佛經講述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理論。

於是,尷尬的一幕出現了。你拿著不同的地圖時會發現,“彼岸”的位置被標註在不同的位置,甚至有的地圖都沒有標註“彼岸”。那麼如何才能找到彼岸呢?

禪宗發展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佛陀本意

持有調和論的人認為,佛法是條條大道通羅馬(極樂世界),所以不論你怎麼走,都能夠找到“彼岸”極樂世界。之所以有不同的學說理論,只是因為不同的人的“根器”(可以在理解為慧根)不同,自然要有不同的方便法門來對應。

可惜的是,打了這種論調的人老臉的正是不同的流派鬥爭,佛教發展史呈現出了不同流派水火不容的一面。所以的流派幾乎都在堅持認為自己是“正信”,其他的是歪門邪道。大乘、小乘,有我、無我,似乎都在互相仇恨。

禪宗發展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佛陀本意

我們知道,佛陀欽定的四法印是用來判斷一種理論是否是正信的標準。如果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進行評判,你會發現我們大多數人接受的靈魂轉世、投胎轉生基本不符合佛陀的叮囑。用四法印去嚴格衡量,會發現不多數的宗派都不是正信。

所以我們被矇蔽了太多太多。眾生皆可成佛、眾生平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尚應該有戒疤,這些我們以為是佛教本來的主張的東西其實是後面演化的結果。

以戒疤為例,這是元代才有的做法,本意是元代統治者的種族歧視,與農場主在牛羊上烙印一個意思。而時間一長,這個恥辱的烙印反而成了身份的證明。“當新的變成了舊的,人們就會對它習以為常,並認為這是本來面貌”,我們都是健忘的人。

禪宗發展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佛陀本意

禪宗的來源

問題來了,禪宗推崇的《壇經》是否是正信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知道它從哪裡來?它在反對誰?

眾所周知,禪宗來自於達摩老祖,但他的經歷和身世後面被神話,明顯是不靠譜的。達摩作為一個外來的和尚,帶來的不是禪宗。印度的佛教裡也沒有叫做禪宗的宗派。印度佛教裡的禪只是一種修行方式,基本就是靜坐冥想,並不是佛陀首創,而是印度眾多宗教裡通用的,很可能起源於瑜伽。

禪宗發展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佛陀本意

那麼,達摩帶來的是什麼呢。

就是《楞伽經》。後來被傳給了慧可,直至第五代弘忍。一般認為,到了禪宗五祖弘忍的時候,禪宗才作為一個門派正式形成。

唐代人編撰的《楞伽師資記》是把達摩定義為第二代,開山鼻祖則是《楞伽經》的譯者求那跋陀羅。

禪宗發展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佛陀本意

但到了六祖慧能這裡,《楞伽經》的痕跡少了些,加入了大乘佛教的波若系的《金剛經》,同時涅槃系的經典《涅槃經》也影響越來越大,一起開花結果。慧能作為小農經濟的心態代表,一點不小資而且很文盲,“不立文字”似乎就是證明。

我們前面提及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實就是《壇經》的頓悟所倡導的。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種觀點在慧能時候可是非常革命性的觀點,是很難被主流佛教接受的。有機會我們細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