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全球疫情肆虐之際,一些西方國家的民眾開始搶購廁紙,有些人甚至大打出手。有的超市廁紙貨架被買空。這種行為的心理學根源是什麼?

採訪專家:

馮廷勇(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肖震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博士)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聘用保安專門維持廁紙貨架的銷售秩序——這是不是聽上去很荒謬?不過,這是在國外很多超市發生的真實場景。

"我們幾乎每十分鐘就要補一次貨,卻依然滿足不了(需求)",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一家超市的負責人Matt Wade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無奈地說。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保安守在廁紙貨架一旁,超市正在補充貨源。圖源:NewDaily

事實上,不僅僅是澳大利亞,令人費解的"廁紙危機"正快速地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許多人為了搶購廁紙不惜花費數小時排隊,甚至會為了爭奪最後一提而大打出手。

從昔日被打折促銷的普通消耗品,到如今的"斷貨王",廁紙危機的背後到底藏著怎樣神奇的心理?當人們搶購廁紙時,人們實際到底在"搶購"什麼?

"開始其實也不是很理解大家(搶廁紙),但時間久了,就覺得……既然大家都在搶,我們也搶點兒吧。"

小袁(化名)是一名在德國工作生活了近四年的中國人。在接受北京科技報記者採訪前,她剛剛在超市"搶"了兩提廁紙。儘管在此前的溝通中,她曾多次對各種搶廁紙的新聞表示"無法理解"。然而沒隔幾天,她就從旁觀的局外人轉身加入了搶購大軍。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3月21日,柏林一處公園內出現了諷刺廁紙危機的塗鴉。圖片來源:sltrib.com

"其實家裡的廁紙還是有的,但是看到這麼多人搶,我也有點兒擔心,萬一到時候真需要紙,超市裡買不到就糟了。"

錯失恐懼症

事實上,小袁的那句"萬一呢"背後,正是人類面對未知因素時的患得患失,而這種焦慮反應常被人們稱為"錯失恐懼症"(FOMO)。

產生這種心理的人往往會認為,別人在自己缺席的時候一定經歷了某種不得了的好事,或是得知了某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只有與他人始終保持某種關聯,例如保持行為上的一致,才能降低或減緩這種不安情緒。因為擔心可能會錯過機遇,甚至對這種可能的後悔心生恐懼,所以他們選擇了"寧願錯買,也別錯過"。

"人們會覺得如果這個人在買,我的鄰居也在買,那肯定有什麼必買(廁紙)的原因。"新南威爾士大學消費者行為研究副教授Niktika Garg說。在她看來,患得患失的心態並非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只是在災難來臨前,外界不斷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會加重人的心理壓力,讓這種"錯失恐懼"變得比平時更明顯而已。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澳大利亞的兩位行為學研究者在衛報發文坦誠,他們進了超市也忍不住想買幾卷……

對此,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廷勇則認為,在信息不對稱或不可預測情況下,民眾的從眾心理會明顯上升,在社會上引發心理上的馬太效應。他指出:"(因為)看到別人在'搶購',自己也就很容易被這種情緒'感染',從而導致也跟著去'搶購'……越搶越加重大面積民眾恐慌心理,最終導致了更大規模的'搶購'。"

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Sander van der Linden:"當人們壓力很大時,做事的理由也會變得模糊,所以他們會選擇先看看別人在做什麼(然後自己再模仿)。如果其他人在囤東西,他們就會更傾向於也做同樣的事。"在他看來,跟風搶購廁紙正是身為群居動物的人類面對恐懼時,希望通過尋求群體認同來降低焦慮的結果。

眼睛"騙局"

人們的眼睛在這場"騙局"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廁紙之外諸如麵包、罐頭、冷凍食品、體溫計等商品,也在熱門的搶購清單上。不過在旁觀者看來,這些商品空架給人帶來的視覺衝擊遠不如成提、成卷售賣的廁紙大。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空蕩蕩的廁紙貨架在超市裡格外顯眼。圖源:AAP IMAGE

"你只是記住了50卷一提的廁紙從貨架上消失時的情景,你能注意到這一點,那是因為它們佔的空間真的很大、非常顯眼",格里芬斯大學消費者心理學教授Debra Grace說。在她看來,正是因為體積龐大、容易被發覺,所以廁紙貨架滿架或空架時的狀況更容易被人關注到。

類似的,中央昆士蘭大學健康、醫療及應用科學學院專家Alex Russell博士也指出:"小商品一旦賣光了,超市能很快用別的小商品填滿貨架,但是成提的廁紙不同,它們可不是貨架上的小洞,可以隨時堵上——它很難用旁邊的商品及時掩飾"。

糟糕的是,人類本就容易受到感官欺騙,而鋪天蓋地的報道又不斷強化了人們對這一點的注意力,讓更多本來還沒意識到"廁紙貨架空了"的人,"又快又準"地發現了這個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如此一來,廁紙危機反而真正到來了。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日本熊本縣是最早陷入廁紙危機的地區之一。最開始,只是一兩家超市出現了廁紙供應不足的情況,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媒體上帶著自己的猜想評論、轉發這些照片,這種本來只是局部地區存在的問題被無限放大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的肖震宇博士認為,正是這種"預期的稀缺"引發了搶購和囤積,反而最終真正造成了"紙荒"。 肖震宇說,"這就跟美國心理學家Geroge Katona當年提出的'另類通貨膨脹'理論一樣,即'通貨膨脹的產生,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貨幣發行超出了市場上的商品發行,而是人們預期通貨會膨脹',只是這次的對象從虛擬的貨幣變成了具體的廁紙。"

追求"零風險"

人類追求零風險的心理,也是導致"廁紙危機"的一大誘因。

具體來說,在外界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時,人們容易傾向於"徹徹底底"消除某一種不確定因素,力圖將其危害性降至"0",而很難理性地接受"風險不可能消除,只可能降低"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本能地執著於某種可控因素,通過"一根筋"地解決這一問題,來降低自己的認知壓力。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廁紙貨架幾乎已被搶購一空的超市。圖源:Seattletimes

以廁紙危機頗為嚴重的美國為例。美國的確是一個"特別耗紙"的國家: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年消耗100卷廁紙,但其國內有超過150家企業專注生產廁紙——滿足本土的市場需求遠遠足夠。囤積大量廁紙的行為,實則是在減輕人的焦慮情緒。

"廁紙作為一種日常消耗品,放多久都不會腐爛變質。不管什麼時候買、買多少,你總有一天會用到它,這是搶購的前提。"社會心理學家Bella DePaulo博士說,"而且它價格不貴,不會讓你產生'亂花錢'的罪惡感。在覺察到風險時,這種成本相對便宜的行為著實能讓人覺得自己做了些什麼、徹底消除了什麼風險。"

總而言之,一面是隨著疫情發展有著太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未來,一面是隻要囤夠了廁紙就一定不會出現的用紙危機——後者的確是一種可以明確地、徹底地消除不確定性因素、減緩心理壓力的選擇。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負性注意偏向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的群居動物,需要時刻從外界獲得必要的信息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面對突發事件時,人會因為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因素上升而產生恐慌心理,這實則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本能反應,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科學的疏導,儘可能地減少恐慌性搶購現象的發生,及時、充分、流暢的信息傳播此時就成了重中之重。

馮廷勇教授說:"人類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負性注意偏向'的心理,導致大家更容易注意到負面消息,也更容易相信負面消息"。有鑑於此,在非常時期,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平臺更應注意進行科學的輿論導向,以幫助疏導社會上的恐慌情緒。

"現在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消息)卻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如果權威媒體能儘量做到信息透明、溝通流暢,就會大大降低這種負面影響,幫民眾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斷和決策。"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疫情之下“廁紙危機”的心理學根源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