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身出發,提高“心理免疫力”

從1月份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我們用口罩、酒精、隔離,防禦接觸病毒的可能性,用各種藥物、飲食增強抵抗疾病的身體免疫力,而我們是否關注過,自己的心理狀態不被病毒帶來的負面影響所“感染”呢?病毒的威脅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比如擔憂、悲傷、恐懼、驚慌、無聊等情緒散佈在網絡,有的人甚至產生對生活的迷茫、無意義感……

對於這些負面情緒和心理困擾,我們其實可以調動自身的”心理免疫力”去應對。心理免疫力對應於心理學上的“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它是指人們在面對壓力時調動心理資源應對挫折的能力,也是在經歷創傷後自我康復的能力。接下來,我們會具體聊一聊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此篇文章雖起因於疫情,但文中建議也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希望為生活帶來一種新的理念與習慣:從身體出發,關心和照顧自己的心理狀態。

怎樣增強心理免疫力?

大家都知道,白細胞是我們身體免疫力的核心部分。其實,積極正向的心態,自信與堅毅的品質,身心的平衡,感受他人的支持就像是我們心理的”白細胞”,就是我們的心理資源,通過增強它們就能增強心理免疫力。具體而言:

首先,在疾病與災難之下,我們需要去平衡生活中積極與消極的情緒。負面情緒不可怕,對它們的恐懼而造成的退縮不前、沉浸其中才會造成問題。要避免這種現象,我們就要適當地表達自己焦慮、擔憂、迷茫等負面情緒(比如向朋友傾訴、哭泣、寫日記、畫畫等等);同時,我們又不能過分沉浸於此,要看到身邊積極、感恩、有意義的一面。我們也可以通過身體訓練、幫助他人等行為去創造積極正面的情緒感受。

其次,疫情讓生活來了個“急剎車”,當慢下來後,卻給予了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反思近年來自己的生活狀況,看到自己的成長曆程,是如何經歷挫折或在變動中不斷成長成為現在的自己?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對將來的生活意味著什麼?這些思考都有助於認識自己。不僅如此,我們也特別需要關注積極的經驗(比如讓我們愉快、有價值感的事),關注到自己好的品格(如感恩、勇敢、堅毅、愛等),這會帶給我們心理的穩定感。

再者,因為疫情我們隔離在家,對此,我們可以重新規劃生活,重新獲得生活的掌控感。比如去完成已經拖延了很久的學習計劃,規劃疫情解除後的特別計劃;甚至可以在早晚睡覺起床時添加一些固定的行為練習,給我們生活多一些“儀式感”。

還有,感受到社會支持是增強心理免疫力的核心。怎麼獲得?“己所欲,施於人”,就是指當你向家人、朋友、社會給予支持時,你就會感受到連接和支持。所以從主動關心你周圍的人開始,問候一下多年未聯繫的朋友,和家人做做家庭活動,關心社會公益,給予他人微笑與感恩。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身體的訓練,幫助我們從消極身心狀態中恢復,獲得身心平衡。也就是由身體入手,增強身心抗壓能力,提高心理“免疫力”。

為什麼要從身體入手?

第一、研究發現,大約有30%的人群對身體健康會呈現不同程度的擔心和焦慮,具體表現為各種軀體症狀(例如局部或全身性的疼痛)和對患上某種疾病的焦慮。而在疫情中,人們長時間暴露在疾病的負面信息中,會加劇我們對健康的恐慌和焦慮情緒,這會讓我們過分關注身體的症狀。

第二、“身心”一體,身體和心理狀態相互聯繫、直接影響。負面事件對心理的影響,會從身體上呈現出來,比如身體過分緊張、麻木、眩暈、呼吸急促、心悸等等。身體問題解決不了,我們的生活、工作、社交等功能都會急劇下降。有時身體會以“疼痛”、“不適感”的方式發出信號和警告,告訴我們它需要被關注了,我們需要被照顧了。此時,通過身體感知訓練,去傾聽我們的身體語言,可以保持身體的舒暢,增強身體的韌性。

第三、身體的感受與軀體反應是與體內神經系統、生物化學因子(如多巴胺、內啡肽)直接相關,通過身體訓練可以直接調節這些系統,從而改善心理和精神狀態。

第四、相對於“抓不到、摸不著”的心理,身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控的媒介。我們可以直接通過身體運動、作息飲食等調整身體狀態,從而直接影響心理狀態。同時,身體又是我們同外部世界、他人互動的“窗口”和媒介,有些身體練習就會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

如何通過身體工作來提高心理免疫力?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增強身心平衡,提高心理免疫力。

1. 提高對身體的感知能力


在當代社會,焦慮、抑鬱、壓力等情緒困擾著很多人,其實焦慮是一種對未來的過分擔心,抑鬱是沉浸過去無法自拔。此時,我們都忘了我們可以回到當下生活,而最簡單有效的回到當下的方式就是從覺知身體感受開始。

在生活中,有的人會過分沉浸在自己情緒中,有的人又會忽視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感受。在這些情景下,身體給予了一個媒介,讓我們在一個可控的狀態下去表達我們的情緒感受。為此,就需要我們首先能感知到“我此刻究竟有怎樣的情緒?”、“我這些情緒背後的身體和心理需求是什麼?”提高身體的覺知力是通過身體工作來提高心理免疫力的第一步。

2.身體的自由表達

心理學上的身體表達,不同於普通的運動和舞蹈,身體工作(例如舞動治療)的大部分練習都加入了自由表達部分,因為身體和心理狀態每個人都不同。心理學中的身體工作,是在一個支持、信任、安全的氛圍下,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通過引導,參與人更好地感受內心狀態,通過身體動作或者運用道具(如綢帶、玩具等)自由地表達自己情緒、想法和感受的過程。自由表達就是在表達真實的自己,它是一個內在感受向外在世界呈現、轉化的過程,這會帶來積極的體驗(如愉悅、放鬆、成就感、被支持、力量感、創造感等等),就是在提升心理免疫力。

3. 生活的“儀式”練習:讓身體訓練成為日常組成部分

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秩序,工作或生活的壓力讓很多人日夜顛倒。給生活增加一些儀式,可以增加心理的穩定感,也能讓我們更好地回到當下。例如在睡覺前與早上起床時,做一些調身、調息、調心的小練習,這不僅能改善我們的睡眠健康,也能讓我們第二天精神飽滿。

4. 針對身心問題的具體技術

在這個部分我們將採用舞動、拍打、抖動、養身操等技術,這些技術不僅幫助我們探索自我,促進人際互動(例如同家人一起舞動、拍打),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對情緒和心理問題的干預方式;甚至可以幫助處理軀體化症狀。

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視頻中,我們將邀請心理治療師、舞動治療師、身心療愈師,帶領我們,通過身體訓練,來改善我們身心平衡,提高心理免疫力。

修代明

香港大學社工系博士後;瑞士蘇黎世大學心理學博士(心理病理與臨床干預);北京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死亡教育與諮詢學會成員;中德舞動動作治療師在訓

心理治療實踐:循證心理治療,超個人心理治療

主要研究領域:文化臨床心理學,喪親哀傷,臨終關懷,身心靈整合干預。


李偉

大學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德舞動治療師;中國首批人聲療育師

10年的個案諮詢和團體輔導實踐和上千小時的個人成長體驗

李偉老師擅長以藝術療愈技術,通過身體、動作、聲音、繪畫等元素調動頭腦、身體、情緒、心理的整體參與,在輕鬆、自然中有效實現目標;同時,不僅使參與者在現場有所收穫,還能使其掌握簡便、自助的方法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