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公安大學著名教授李玫瑾在很多講座上都提到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她表示:

“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李玫瑾教授舉過一個例子,她用3、4歲的男孩和13、14歲的男孩做對比,3、4歲的男孩和你鬧最多就是在地上打滾,但是13、14歲的孩子很你鬧會離家出走,甚至跳樓自殺。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一個合格的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身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因為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增強了,求知慾也攀升,並且有了自我意識,錯誤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讓孩子性格變得暴躁,以後再想挽回就難了。

另外,李玫瑾教授還表示: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 01、發脾氣、摔東西

孩子的一生中有很多叛逆期,其中之一就是2歲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開始經歷第一個“叛逆期”,他們會發脾氣、摔東西。

這種行為是對負面情緒的釋放,也是情感的表達,因為2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所以只能用動作來展現自己的想法。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並不是“打罵教育”,而是試著讓孩子情緒穩定下來,讓他們明白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這樣平靜的溝通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 02、得不到目的就威脅

孩子在叛逆時期生氣喜歡摔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到了3歲,會開始向父母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父母如果拒絕,馬上就開始“威脅”。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對於孩子的要求,家長可以適當的滿足,但是一定不要一味的妥協,否則孩子就會得寸進尺,逐漸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壞毛病。

其實在父母眼中,最難搞的就是出門沒完沒了哭鬧的孩子,只要不給買玩具、買零食,不滿足要求,就開始威脅。

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最好採用冷處理的方式方法,孩子越是哭鬧,你就越是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慢慢的,孩子就知道這種威脅是沒有用的,也就不再哭鬧了。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 03、不尊重大人

現在不少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人和年輕父母的教育觀念不同,他們更容易溺愛孩子,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不珍惜。

而且長時間下去,孩子還會養成驕縱蠻橫的性格,稍微有點不順心,就會動手打人,做出不尊重人的行為,非常沒有禮貌。

遇到這種情況,甜甜建議家長要及時糾正孩子,把這樣的性格扼殺在搖籃裡。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 04、沒有規矩

不少家長都覺得,孩子還小,他們能做出什麼沒有規矩的事情,其實在吃飯的時候敲打碗筷,製造噪音就是一種沒有規矩的行為,也顯得沒有禮貌和教養。

大家都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言傳身教,讓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禮貌和規矩,否則長大之後,步入社會,會影響人際交往,讓人排斥。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上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只有糾正“壞習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而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壞習慣都與父母的培養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

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白紙上會出現什麼,完全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其實3-6歲是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好性格、好品質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因為工作忙碌,忽略了這一點,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甜甜建議家長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我建議各位家長要從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用閱讀來代替看電視和打遊戲,從中學習更多的知識,以便更好的養成好習慣。

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再改就難了

如果你在育兒的道路上經常手足無措,就請關注甜甜,每天更新一點育兒知識,讓你在育兒的道路上不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