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疫情籠罩下西方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01 《自然 》雜誌為新冠病毒汙名化道歉

《自然》雜誌4月9日發表社論文章《立即停止新冠病毒汙名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致歉。在文章中,《自然》表示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願意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一下曾經在新聞報道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包括《自然》。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比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疫情籠罩下西方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自然》雜誌發文《立即停止新冠病毒汙名化》致歉

文章還指出,值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之際,汙名化導致並助長特別是針對亞洲人的種族主義和歧視,削弱校園多樣性,全球教育和科研將為此付出代價,各方應立即停止汙名化。

當前新冠病毒正在全球蔓延,各國防控壓力依然嚴峻。正如《自然》所說的那樣,在面臨巨大危機的特殊時刻,全人類最應該做的是摒棄偏見,守望相助,戮力同心,加強全球抗疫合作,才能最終渡過難關。

然而,就在各國全力抗擊疫情尤其是中國在防止疫情擴散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和犧牲的同時,在西方飄散了幾百年的幽靈、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種族主義,尤其是對華裔、亞裔的歧視,卻隨著病毒的擴散在西方再次抬頭、上升。

02 新冠疫情下,歐美亞裔群體遭受著日益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攻擊

隨著病毒在歐美各國的擴散和爆發,新冠疫情被用作“掩蓋和掩飾種族主義、仇外情緒和其他形式的迫害工具”。

比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疫情籠罩下西方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中國平權行動組織聯合執行董事辛西婭·崔說:

“歷史告訴我們,仇恨的雪球將會越滾越大。隨著人們壓力和焦慮的增加,我們知道仇恨事件會增加。”

歐美的亞裔群體正在遭受著日益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攻擊。種族主義令很多亞裔身心均遭受重創,甚至生存都面臨威脅。

位於美國加州的華人平權行動組織已經收到了超過1000份來自美國各地的報告。

2020年1月,一名亞裔美國男子和他的兩個孩子在德克薩斯州的山姆俱樂部被刺傷。無獨有偶,根據美國《新聞週刊》的報道,3月25日,另外一名亞洲男子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一次犯罪中被襲擊,襲擊者稱這名亞洲男子患有冠狀病毒。

在德國,一名犯罪嫌疑人企圖殺害一個四口之家的亞裔家庭,其中包括一名幼兒和一名六歲兒童。嫌疑人之所以用刀捅這家人,是因他認為他們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比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疫情籠罩下西方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有美國媒體認為,隨著對疫情的擔憂和恐懼,對華裔和其他亞裔學生的歧視和敵意的事件,是一種比病毒、疾病本身對校園構成的更多威脅。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2月19日報道,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一名叫西爾維亞·蘇的中國學生,為了預防新冠病毒而進行了自我隔離,一位校方官員警告她不要離開宿舍。

西爾維亞·蘇收到了學院副院長的一封電子郵件,詢問她為什麼送餐到她房間時她卻不在,並警告說有可能對其進行校紀處分。

學院副院長的言論被學生們認為是歧視性的,引起了學生們的不滿。

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一名亞裔研究生在校園裡遭三人辱罵併發生肢體衝突。當時,她按照官方指示戴著防護口罩,以保護自己。這時她被三個人攔下,他們問她為什麼戴口罩,是不是感染了病毒?該研究生因為恐懼而沒有回答。

英國紐卡斯爾學生會的工作人員莎拉(Sara Elkwawad)稱,一些學生表示,他們的朋友及家人正在經歷種族歧視。另一些學生還提到了在街頭遭到的辱罵,以及乘坐地鐵時,周圍的乘客遠離他們的遭遇。

比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疫情籠罩下西方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澳大利亞昆州大學心理學講師泰伊說因新冠疫情導致的種族歧視,正在對澳洲華裔以及亞裔造成損害,尤其是心理上的影響和傷害尤為明顯。

澳洲人權委員會近日表示,在2020年2月,有關種族歧視的投訴增多。四分之一提出種族歧視投訴的人表示,他們是由於新冠肺炎而成為被攻擊目標。

今年一月,中國留學生鄭克里斯蒂娜正在墨爾本候車時,因為戴著口罩而遭到辱罵。辱罵者對她大喊大叫,罵她是“新冠病毒”,而鄭克里斯蒂娜是當時唯一戴口罩的人。

疫情期間,種族歧視甚至都蔓延到“中國製造”上。

4月5日,一名悉尼男子爆料,他對於在悉尼西部一家便利店外購買完廁紙後,竟然有一名陌生人讓他要當心,因為他購買的廁紙是中國製造的。

03 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當中國正與時間賽跑對抗疫情時,種族主義者卻喪失人性,仍然帶著種族歧視和意識形態來攻擊中國。

然而,西方種族主義者打著新冠病毒的旗號對中國的攻擊和對亞裔的歧視,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種新病毒激起的古老的仇恨”,是殖民主義的餘孽。上述諸多事件的發生代表針對華人、亞裔的種族主義觀念仍然“根深蒂固”。

在美國曆史中,亞裔在社會各領域中遭受的歧視並不比黑人少。

1850年之後,數以萬計的中國、日本、菲律賓和印度移民奔赴美國,從事修築鐵路等最危險和最繁重的工作。美國法律將亞洲移民統稱為“蒙古人”,並且拒絕給予其公民權。美國社會主流也將之視為劣等民族。

比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疫情籠罩下西方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美國1882年簽署的《排華法案》是美國曆史上唯一明確基於種族而限制一個群體入內的法案

1882年的《排華法案》更是禁止中國勞工進入美國。與黑人一樣,亞洲移民也遭受了教育中的種族隔離,亞裔被禁止進入白人為主的公共學校。針對亞裔的學校種族隔離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最終廢除。

《排華法案》是美國曆史上唯一明確基於種族而限制一個群體入內的法案。

直到今天,在看上去越來越開放包容的西方社會中,針對華人等亞裔群體的種族歧視現象並沒有根除。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現代文明的‘外衣’下,種族看似不能為西方政治正確的話語體系所容許,但直到現在,種族歧視在很多人的內心仍有遺存。一旦有合適的‘氣候和土壤’,就會爆發出來。”

這次新冠疫情帶來的華裔、亞裔歧視,正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撰稿人楊致所說的那樣,這是“一種新病毒激起古老的仇恨”。

美國名牌大學錄取中存在針對白人、黑人和拉丁裔以及亞裔的“三重標準”,亞裔學生面對的是最嚴苛的挑剔。

比如,常青藤盟校在錄取亞裔時,亞裔的標準化考試的平均錄取分數線,比任何一個族裔都高的多。

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托馬斯·埃斯彭沙德在《不再隔離,但仍未平等:精英大學錄取與校園生活中的種族與階級》一書中寫道,通過對12000餘名大學申請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進入精英大學的亞裔學生的SAT平均分數比白人學生高140分,比拉丁裔學生高270分,比黑人學生竟然高450分。

2011年,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黑人學者托馬斯·索維爾也指出,普通亞裔學生若要進入他工作的密歇根大學,其SAT成績要比白人學生高50分,比拉丁裔美國學生高140分,比黑人學生高240分。

在美國,亞裔學生一向以學習優異著稱,在各類國際和國內的學術競賽,特別是自然科學和數學類的競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因此,亞裔也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

但是很多極其優秀的亞裔學生被美國頂尖高校拒之門外。哈佛錄取亞裔學生比例在1993年達到20%之後迅速下降,近十幾年來始終穩定在15%左右。這導致亞裔學生認為,哈佛大學等學校在招生錄取中為了減少亞裔學生的數量,有意設定了一個隱密的、針對亞裔的“種族配額”。

除入學分數遠高於其他族裔外,亞裔學生總被貼上“缺乏批判和創造性思考”、“缺乏領導能力”、“過於專注於書本學習”和“忽視課外活動”等不合實際的標籤。

比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疫情籠罩下西方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在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方面,西方社會對亞裔的歧視可謂是相當嚴重。

在澳大利亞,有人曾在大學開學日張貼“禁止中國人入內”的海報;在德國,不少人認為相較於亞洲人自己外貌更加出眾,曾任歐盟數字經濟專員的德國人厄廷格在2016年的一次演講中,用“眯縫眼”等字眼形容他接待過的一箇中國代表團;另外,儘管中國品牌越來越受到認可,但在不少德國人眼中,“中國製造”仍然是低質量的代名詞。

倡導多元文化的西方,對亞裔的歧視為何如此根深蒂固?

無非是白人優越論、幾百年的殖民主義思想以及對待少數族裔、弱者的毫不留情等原因在作祟。這其中,白人優越論不僅僅是亞裔歧視,也是種族歧視的根本原因。

白人優越主義者常主張以某類歐洲人視為優等人種,以其“白晢”膚色者為主。

在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工業革命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歐洲從1500年左右開始崛起,成為主導現代世界格局的主要力量,伴隨著歐洲的崛起,殖民主義開始抬頭並迅速擴張。

各種科學理論的發展,尤其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理論,歐洲社會泛起社會達爾文主義,讓這些歐洲白人到非洲、美洲、澳洲等地方,看見當地的土著還生活在原始社會,便對他們產生了深深的鄙視和厭惡心理,覺得他們人種差,智商低,應該被淘汰掉,以及需要高貴的白人種族去拯救。

因此,從歐洲殖民主義600多年的歷史中,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歐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數民族和外國工人,亞洲的“部落民”和種姓集團等,都是今天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和經濟都取得了具大的發展,與世界的交流和聯繫越來越密切,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導致部分西方人尤其是民粹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對中國崛起的感到恐懼與擔憂,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就利用各種藉口和輿論,以帶有種族色彩的方式與中國保持距離,甚至惡語相向,攻擊中國。

比病毒更可怕的“社會病毒”:疫情籠罩下西方根深蒂固的亞裔歧視

歷史告訴我們,每當面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之時,都會導致種族主義的抬頭。當世界各國人民站立在一起,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姿態攜手對抗新型冠狀病毒之時,同時必須對抗的還有種族主義這個驅之不散的“老牌病毒”。


1、環球網:《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又來了?》

2、孫碧:《平權運動誤傷亞裔?——當代美國大學招生中的“種族配額”與“亞裔歧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