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峰會 心理學與佛學的對話(中)

ACT峰會 心理學與佛學的對話(中)

賢宇法師:剛才祝教授提到慧能和神秀的兩首經典偈頌。我就我的瞭解,簡單地談一談。如果說得不對,大家可以請教比我水平更高的法師。

我覺得這兩首詩都符合佛法的見地。只是分別代表了不同境界。可能慧能的這個境界要高一些,他已經“本來無一物”了。而神秀呢,還到處在擦,把那個塵埃給除去。這兩個境,都是已經找到了內在的本來面目。神秀說“心如明鏡臺”,“明鏡臺”已經找到了,已經在發光了,但是,還有外在的灰塵要不斷除去,那說明他找的還不究竟,他還沒有真正把內心的這種完全清淨的本來面目開顯出來。而慧能呢?他已經“本來無一物”了,他已經是徹底“明心見性”了。

那麼,那個塵埃是什麼呢?是我們人的妄想、煩惱、分別、執著種種的這些。妄想、煩惱這些是怎麼來的呢?它有很多來源,我覺得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能夠和心理學結合的角度,就是從我們知覺的四種特性去理解。因為我們學普通心理學就知道,人的知覺有恆常性,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事物,就默認這個事物會存在一段時間——下一秒,或者一天以後,這個舞臺,這個桌子,還是之前的舞臺和桌子。其實不一定,這個舞臺上的所有的分子都在不斷地進行熱運動。這個桌子呢,結束之後可能桌布就拆掉了,桌子就挪走了。所以,恆常性,是人的一種知覺的特性,是知覺建構出來的。

還有,理解性,通過過去的經驗去理解現在的經驗。我們為什麼知道這是一個舞臺,這是一張桌子?因為我們過去見過舞臺和桌子。所以,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抽取一個模型或者是一種特徵。用它去套用現在的經驗,而不是直接用當下去體會它。

還有背景性,比如舞臺上的這四個人和這個舞臺分開,覺得這四個人是獨立於這個舞臺,獨立於這個背景存在的。實際上有沒有這種區分?這實際也是人知覺的建構的做法。

還有,完整性。我們會把一個事物的許多方面綜合起來,當成一個完整事物去理解,這是知覺的特性。而感覺是各種各樣不同的真實材料。那麼,理解成完整的話,它必然要進行組合。比如說,人有視覺盲點,在這個盲點上本來是看不見東西的,但是我們經過腦補,把這個盲點看作好像有圖像了。我們看到的世界,實際上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知覺的這種特性所建構出來的世界。

所以,這和佛法裡講的,我們會有我執和法執是一致的。先說法執,法執最大的特點就是“常”和“一”,“常”基本上就對應著恆常性,“一”就對應著完整性。而我執的特點是類似的,只是對象侷限於我們人的身心,把身心執著為“常”“一”和有主宰的。與剛才的“理解性”對應,我們看到的事物是由過去的種子投射出來的。種子就類似於過去的經驗,所以,佛法裡,尤其“唯識”,認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是內心的投影,都是我們內在種子的投射。本來不存在常、一的事物,而我們卻認為是常、一;同時我們看到的很多是內心的投射——這就叫做妄想或者妄念。

這是知覺,知覺的前面是感覺,感覺也是一種妄想,這就比較深了,我們今天不多說了。

知覺後面是語言,語言是比較高級的動物才有的。人才會有語言,知覺是很多動物都有,感覺就更加初級。語言是由知覺的作用延伸而建構出來的。我們能把一個事物知覺為一個整體的存在,我們才能用語言去描述它,才能把很多現象用語言去進行一種統攝。抽取它的共性,去進行一種定義。所以,語言更是一種妄想,妄念。人會受限於知覺的作用,所以,認識世界是由自心變現和投射的。我們要見到本來面目,就要看穿知覺,感覺和語言,回到觀察性自我。知覺,感覺和語言是有內容的。觀察性自我,或者說純粹的主體,是沒有形式,沒有內容的。當我們提到觀察性自我的時候,我們引入了一種概念。注意,當我們提到概念的時候,我們已經不是在說它本身了,只是它的一個影子而已。觀察性自我如果可以被概念化、被客體化,它就不能觀察自己,而是作為一個被觀察的對象,失去了它純粹的主體性。所以,真正的觀察性自我一定是在沒有主體和客體,沒有主觀和客觀的對立之下,由我們的內在經驗去體證的,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開悟狀態,或者明心見性的狀態。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我們談到的觀察性自我,只是觀察性自我的一種功能而已,並不是觀察性自我本身。因為,這個是由由語言建構的。所以,我們說明心見性,回到觀察性自我,它一定需要修行,真正看到那個沒有主客,看到主客對立之前的狀態。叫“本來無一物”,一旦有了物,就是人的一種妄念,就有了人的認知作用投射在裡面。講得有點多。(鼓掌)

主持人:我想追問一下,當您說,感覺,知覺,語言都是妄念的時候,我們去體悟,去體驗,去實修那個觀察性自我。那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呢?是什麼東西在體悟,實修,到底是妄念還是非妄念呢?

賢宇法師:當我們體悟之前,當然都是妄念。但是這裡有個比喻,就好像《圓覺經》裡面講:鑽木取火,火出來之後,把木頭燒掉了,最後什麼都沒有。但是在燒完之前,都是有的。

祝卓宏教授:我也想對這兩首詩做個回應,因為我在講課的時候,經常用這兩首詩來比較CBT和ACT之間的關係,而且我非常高興地看到西方的學者,特別是ACT的學者,也用這兩首詩來比較CBT和ACT,我沒有看過他的書,他也沒有聽過我的課,但我們都選擇用這兩首詩來比較CBT和ACT。CBT認為行為出問題,背後是認知出了問題,認知有很多歪曲的認知,認知方面的,知覺方面的問題,所以想辦法把關係的認知矯正了,想辦法把不合理的變合理,歪曲的變正確,這有點像我們的“時時勤拂拭”,從而使我們的大腦比較準確地反應客觀世界。如果能夠這樣的話,那麼,就應該不會有問題了。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海思老師這幾次連續四次的講座中,有兩次都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本體論,這是哲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什麼叫本體論,實際上“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這就有點像本體論,好像這個事情是什麼就是什麼,好像你我他,萬事萬物都有個本來的東西。事實上不是這樣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這實際上是反本體論。ACT也是反本體論的。它強調的是沒有獨立個體。我在這裡,是因為有他在這裡;他們兩個在這裡,是因為我在這裡。如果沒有我在這裡,他們(主持人和賢宇)在這個時刻就不會在這裡。我們好像跟大家是有空間距離。但如果沒有這個舞臺,沒有這個大會,我們可能都不會在這個時刻在這裡。所以,我們彼此之間看到聯繫,關係。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於家庭,孤立於社團,孤立於民族,孤立於國家的一個個體。如果你孤立了,你肯定要出問題。所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另外一個,是關於“時時勤拂拭”,是否能做到呢?是否真的能做到通過拂拭灰塵,通過矯正歪曲認知,真能做到讓人心似明鏡呢?這又是個問題,這和我們大腦的特殊性有關。如果大家這幾次都連續地參加海思老師的講座,你就知道海思老師反覆地提到了一個概念:我們過去的經驗沒有辦法擦除,這就是我們大腦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過去的經驗沒有辦法有意識地忘記,也沒有辦法有意識地壓抑,也不能用其他方式把它排除,這是我們大腦非常重要的一種特性。而且當你試圖擦除、消除、遺忘、壓抑的時候,問題反而越來越多,因為你跟這些關係在強化。這個時期我們把它當作在擦鏡子,鏡子下面有灰塵,當你用抹布在下面擦的時候,你試試,會越擦越髒。因為我們沒辦法刪除這些信息,問題在這!所以怎麼才能解決問題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意味著當你的心胸足夠大的時候,大到像宇宙一樣,一切都是空無。或者是小,小到像原子一樣。進入到我們的原子裡面,你會看到一切又是空無。為啥?沒有實際,只有波!不穩定的,沒有固定的位置。這就是科學也證實的這些內容。

另外,觀察性自我,賢宇法師也提到這個概念。因為昨天跟海思老師對話的時候,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觀察性自我。我覺得,觀察性自我有兩種非常重要的特性,一種特性就是觀察的功能,還有一種特性是承載的功能。所以在ACT當中,如果大家學習ACT就會知道,一個隱喻叫棋盤喻,或者舞臺的隱喻。我們的觀察性自我就如同棋盤,它本身沒有內容,所有的棋子都是你的經驗,而黑白是它的概念。我們的棋盤是個承載體。而且大家如果看海思老師的那本藍皮書的封面,是我們有意設計的,包括我們在翻譯之後,雖然選用了藍天、白雲、大海做的封面。而且昨天我們送給海思老師的書叫《海闊天空》,這就是包容。當你心胸足夠大,心境足夠大,語境足夠大的時候,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另外一個就是觀照功能,或者是覺察的功能。這個有點像現代心理學ACT的理念,就提到觀察性自我實際上是一種觀點的採擇,就是你選擇從什麼視角看問題,你知道這個事物是多角度的、多方面的。就如同蘇東坡所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能跳出來看,你會發現事物有多個角度。

在海思老師昨天跟賢宇法師對話的過程中,也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你和事物的關係,不是獨立事物。當你要把自己和所觀察的事物處於對立關係,或獨立關係的時候,它不是真正的觀察性自我。它強調的是,你能看到你和事物的關係很重要。這個讓我想到了卡帕金教授在2017年正念高峰論壇上的一段話,他說:正念的本質,如果用一個詞來表達,英文的一個詞叫relationality。就是關係性。這就讓我想到ACT的心理學理論——關係框架理論。一切都是關係,沒有孤立的,只有關係性。而這又回到了海思老師在他的簽名裡用的一段話:love is not everything,it is the only thing,何為love呢?love是你和他人,你和世界,你和自己關係中的一種愛,一種溫暖,一種包容,一種支持。是這樣一種關係在愛裡面。所以,如果把正念、觀察性自我、關係框架理論、愛這些概念放到一起,最終你會發現它們有個共同的東西就是“關係”。

而這兩首詩當中,神秀為什麼從禪宗境界來講稍微低點,慧能稍微高點?就因為神秀把“鏡”和“塵”分開了。認為“塵”就是“塵”,“鏡”就是“鏡”。實際上,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分開,煩惱就是菩提,痛苦就是抵達愛的直接的路徑。如果你沒有痛苦,你就很難感受到深層的愛。所以,海思老師曾經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圖,如果你是過於渴求、追求完美,追求更好,追求更多,追求更爽。慢慢地你會陷入一個陷阱裡,越來越狹窄,你的生活會迴避不好的,迴避不完整的,迴避不漂亮的,迴避不夠甜蜜的,然後你的生活會越來越狹窄、越來越狹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另外一面就是那種開放的,接納的,包容的,能夠跟事物建立更好的關係,不是排除、迴避的關係,而是擁抱的關係的時候,你會發現生活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你會發現,你所謂的對立面恰恰是你所具有的,或者是你所需要的。可以從它那十二個故事裡面,其中有一個就是你的敵人,往往在你最危險的時候幫助到你。所以這個是我對這兩首詩,以及關於ACT和佛學,還有對觀察性自我的一點點思考,也是想回應法師的。(眾人鼓掌)

主持人:好,謝謝二位老師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