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死盜墓賊,剖析古代防盜墓措施

在提倡厚葬的古代,對墓葬的盜竊一直非常猖獗。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一個盜墓高峰開始,大規模有組織的盜墓團伙就時常出現。唐末,黃巢起義時,就對秦始皇陵、漢武帝陵、武則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亂挖一通,但是由於賣私鹽出身的個體戶"黃巢"的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專業技術,所以並沒有對乾陵造成很大破壞,只挖出一條四十多米長的"黃巢溝"。乾陵建在山中,巨大的"身軀"本身就是強有力的防禦武器。可是光有硨磲一樣的大塊頭也沒有用,某些盜墓高手們就像技藝高超的海鮮廚師,不管墓葬是多麼堅實的"貝殼",都能將其撬開。其實,古墓可不僅僅是隻會防禦的貝殼,很多古墓還像包著鎧甲的烏龜,不但能防禦,還能"咬人",那麼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代的防盜技術。

坑死盜墓賊,剖析古代防盜墓措施

1. 主動防禦,讓盜墓者變成陪葬者

所有的墓主人都希望自己的墳墓永遠不能被人打開,所以都會花大功夫請專人設計。古墓並不是呆在那裡等著被盜,很多時候還能殺死盜墓者。比較實用的一種方法是用流沙或碎石包裹墓室,成為"積沙墓"或"積石墓";如果是複合型,則被稱作"積沙積石墓"。這種墳墓利用砂石的流動性,使得盜洞非常難以被打出。即使打出了盜洞,盜墓者一不小心就會被活埋。防盜的沙子一般是被炒乾的,這樣既能作為天然乾燥劑,減少水分,給屍體防腐,又能增加沙子的流動性。本文曾經說過,古代的盜洞支架一般是用竹子做的,無法對付積沙墓,現在的盜墓者就不怕了,他們用一節一節的粗大鋼筒連接成隧道,可以在砂石中保障安全。

坑死盜墓賊,剖析古代防盜墓措施

除了活埋用的沙子,暗器也是墓葬設計者所喜愛的"高冷範兒"利器。比如伏弩,就是利用裝上箭的弩,扳機上連上機關,如果盜墓者不慎趟到觸發線,箭便會射出。再如懸劍,傳說在袁天罡的墓道中就有懸劍的機關,當有人從下邊經過時就會落下。另外,還有些墓道中會撒上一些類似現代反坦克鐵刺一樣的暗器,用來扎傷盜賊的腳,如果哪位盜賊倒黴地摔倒,還有可能被紮成海膽,丟了性命。但是,隨著年長日久,這些機械的小玩意大多會失靈,如果被盜賊發現,繞過也不是難事。

相隊於令人驚歎的精巧設計,毒藥是更簡單粗暴且有效的方法。墳墓中的箭頭、利劍、鐵刺等都可以被塗上毒藥,這樣就會讓墳墓對盜賊的報復更加狠烈。但是還有一些墓葬會讓人在不知情時中毒。有一些防盜專家會把毒藥塗抹在屍體或者殉葬品上,造成"屍毒",來對付盜賊。另如財大氣粗的秦始皇,在他的陵中,注有成噸的水銀,這樣不僅可以讓棺材浮在人造的"銀河"上顯得高大上,而且還可以利用汞蒸氣的毒性,讓所有盜墓者望而卻步。至今,考古專家們還能檢測到秦始皇陵附近土地的汞含量超標,仍然不敢輕易打開。

有些墓葬中還有"伏火",在馬王堆漢墓中就有發現。就是在進入空氣後,墓穴內會產生自燃,但是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古人並沒有高超到會把白磷等物故意放入墓穴,那些自燃物質是屍體等有機物分解後自然形成的。

2. 被動防禦,金剛不壞的堅固鎧甲

即使殺死盜墓賊,自己的墓還是被人開了個口,墓主人最希望的當然是讓墓穴壓根就不被打開。很多帝王墓葬都有三至七道石門,每道門重達數噸至數十噸。最外層俗稱金剛牆,是最結實的,而且很隱蔽。可是這些也並不是最難的,只要有足夠的人力和時間,還是可以慢慢移開巨石的。到了近代,有了大規模殺傷武器,這些巨石還可以被炸開。另外,即使打開第一道石門,也不見得能找到第二道,有些墓道如迷宮一般縱橫交錯,闖入者如果不熟悉,則很容易在裡邊迷路,活活被困死。這種設計思路深受世界各地的帝王青睞,不僅中國有,埃及也有。因此,對付這種墓葬,除了多人分工合作,互相接應之外,貌似也沒什麼有效的辦法。

還有些墓主人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打開,乾脆把自己的墓穴用鐵水澆築,將墓變成一個整體,讓人挖也挖不動,可是挖不動並不代表古人拿它沒辦法——古人會用腐蝕性很強的糞水(文雅的叫法稱為"金汁")對鐵牆進行反覆澆灌,只要肯花時間和掏大糞的成本就能將其破外。

坑死盜墓賊,剖析古代防盜墓措施

3. 大象無形,幽靈一般的隱形巨墓

上述的各種防禦方式,不管是主動式還是被動式的,只要和盜賊發生接觸,就難免會被高手打開,即使賊不偷,也會一直惦記。所以對於墓主人來說,如果不在乎後人憑弔的話,讓自己的墓永遠隱身,才是最好的策略。

想要讓自己的墓葬不留痕跡其實很簡單,有些帝王會殺死修築陵墓的工匠,通過滅口防止被盜。在建造清東陵的時候,特意選擇了很多聾啞人作為工匠,以防止洩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做得更絕,囑咐其手下人在自己死後,將屍體夾在兩塊鑿成人形的厚木板之中,埋在一片荒地裡,讓一群馬踏的看不出痕跡,再牽來一對駱駝母子,殺死小駱駝。由於蒙古部落是遊牧民族,隨水草而居,第二年走到這裡的時候,人類已經認不出了,可是母駱駝能認出這塊地方,並且掉下眼淚,後人們便在這裡祭拜,等到母駱駝也死後,就再也沒人知道具體的埋葬地點了。

另一種隱藏的方法就是"分身術",大偵探波洛說過,"想藏屍體,最好的方法就是藏在很多屍體中。"墓葬也是如此。比如財大氣粗的曹操建造了多個"疑冢",讓人弄不清哪個真正埋的是他本人。魏晉時期的很多貴族發現大量空墓,便撿了現成的便宜。

最後,還有一種方法可以防止盜墓,就是曹操提倡的"裸葬",曹操本人從盜墓得出的最佳學術成果便是:要想不被盜,就要沒啥可盜。所以臨死前一再強調不要厚葬,這樣雖然不能打消仇家和狂熱粉絲的挖掘,但是至少能讓眾多盜賊對他不再惦記了。然而這沒有什麼用,孟德公或許萬萬沒想到,兩千年之後,他的墓還是被現代的考古學家挖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