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看病得查"指南"?跟著"循證醫學"看看不一樣的"職業指南"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此次新冠疫情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後,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裡,已經快速升級到第六版。此次疫情中發佈了不少醫學診治“指南”。這些“指南”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需要頻繁出升級版本?它有什麼意義?

帶著這些問題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指南”不僅在臨床診治的時候,用處非常大,而且,對於職場工作對人來說,掌握了這套制定“指南”的科學方法,找到自己要用的職業能力指南,從而實現職場能力快速自我迭代,在未來的職場更有競爭力。

01 醫生用的“指南”是什麼

十幾年前,某醫生剛到美國做訪問學者,看到主治醫生查房的時候,每個小醫生人手一個Pad。主治醫生說到一個病的時候,每個醫生趕緊查,然後按照Pad上面說的給病人開藥。

他當時想,這些美國醫生腦子不好使。在中國,醫生要是敢當著病人的面查怎麼治病,病人肯定嚇跑了。

但是,後來他發現全美國的醫生都是這麼幹的。

在今天,全世界的醫生,對於絕大多數的常見病,也都是這麼幹的。

那你一定好奇醫生們在查啥呢?

他們在查“指南”。

“指南”的全稱是臨床診治指南,它的定義是:針對特定的臨床情況,系統制訂出的幫助臨床醫生和患者做出恰當處理的推薦意見。


醫生看病得查

02為什麼要用“指南”

自己接受的治療是不是最好的?醫生的水平如何?會不會技術不行?會不會因為想掙錢,過度醫療?

“指南”就是解決上述問題的。

它是一套標準化的方案,對醫生治病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建議。比如,怎麼檢查、怎麼治療、怎麼手術、怎麼用藥、劑量多少、聯合用什麼藥。幾乎所有的常見病都有這麼細的“指南”。

同時,對於同一種病,不論這種病有多簡單,都會用到多個不同的“指南”。

“指南”保證基本和規範的治療,用規範的流程解決水平差異問題。


醫生看病得查

2)制定“指南”的過程須遵循“循證醫學”的方法論

在《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中,擁有18年臨床經驗的ICU主任、醫學科普達人薄世寧老師在介紹醫療活動的實質時談到:指南保證基本和規範的治療,並且不斷迭代升級,而醫生靈活運用指南會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首先,制定“指南”用到的科學方法,叫做循證醫學。

循證,也就是讓證據說話,把證據轉化為最好的臨床指導建議。

把世界上治療這個病全部的、最好的證據拿來評估,並根據這些證據制定治療建議,這就是循證醫學。

其次,制定“指南”的人是這個領域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加上基層醫院代表,再加上患者代表和循證醫學專家,這些人一起檢索最好的證據

,制定“指南”。

醫生看病得查

“指南”制定團隊的多樣性和科學的方法,保證了“指南”的科學性。

“指南”的基礎是證據。所以,只要有關鍵的新證據出現,“指南”就要迭代升級。

第三,病人是千差萬別的個體,靈活運用指南帶來更好的治療。指南只是地板,它不是天花板。

但是,指南不是天花板。有經驗的醫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靈活運用指南。比如,不僅美容整形醫生保證割出雙眼皮,還能根據人的臉型、五官甚至氣質,按照東方人的審美觀點,讓人的眼睛有神,所謂畫龍點睛。這就是指南解決不了的問題了。

靈活運用指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又給指南帶來了活力。

03用“循證醫學”思維,找準職業能力提升“指南”的3個方法

循證醫學是指:把醫學的方法和智慧,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現有的最佳研究依據,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權利價值和願望,將三者完美的結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療措施。簡單的說就是證據+經驗+患者意願,給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循證醫學是一種理性的臨床思維,它的三個重要主體是:科學證據、個人的經驗智慧、與利益攸關者的合作,缺一不可。雖然循證醫學是醫學領域的方法論,也是可以作為解決所有難題的通用套路。

職場是個人與利益相關者協同合作的“戰場”。在職場環境裡,決策者須在當前已知的所有條件下,盡其所能做出符合組織最大利益、最低風險的決策,滿足這條件的決策便能算是好的決策。職場的情況複雜多變,問題更是層出不窮,不同組織之間的差異性也非常之大。


醫生看病得查

“循證醫學”方法論應用到職場“指南”上,需要關注三個主要的方面:

第一:指南是保證基本和規範的解決方案。應遵循科學思維體系,發現科學證據,找到複雜中的規律。

第二:指南是專家加上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成果。這些人一起檢索最好的證據,制定“指南”,並且要根據情況及時改變、不斷升級迭代。

第三:指南是無法解決千差萬別的全部個體問題。這就需要靈活運用指南,結合職場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職場有通用指南嗎?從哪裡能找得到?怎麼用?

04職業能力提升“指南”應用解析

1)循證醫學思維的本質是科學思維,基礎是科學證據,商學院MBA案例是經典指南。

科學思維是指:在各種特殊科學認識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能夠發現和解釋其它同類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觀念和推斷法則,它對進一步的、更廣泛的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具有導向作用。構建科學思維體系,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洞察複雜現象背後的邏輯。

職場中的科學證據在哪裡?在古往今來、東方西方的經典企業案例中,而各地知名的商學院都會有大量的案例分析,涉及到多個行業的,不同規模的企業,覆蓋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成功的、失敗的。

醫生看病得查

《哈佛商學院MBA案例全集》是千錘百煉的經典。哈佛商學院MBA教育的特點明顯地表現為理論和案例相結合進行教學。在MBA的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是最獨特、最有用的教學方法。所謂案例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用案例在課堂中進行教學和討論的教學方法。任何一個單位或企業只要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哈佛商學院案例中都會找到雷同事件。500多個案例分析,遠遠超過了一個企業可能發生的所有問題。

自哈佛大學1910年首創MBA學位以來,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士――一直深受工商界的青睞。在西方國家,數十年來,MBA長期被視為工商界得到最好報酬和最受尊重的人。目前,哈佛商學院剛畢業的MBA的平均年薪在10萬美元以上。除此之外,由於MBA的價值得到了工商業界的普遍認可和推崇,MBA在工商界往往比其他專業的畢業生有更多的機會。美國《福布斯》雜誌對美國500家最大工商業企業和50家金融公司與商業銀行的抽樣調查表明:這些公司的最高層領中1/4受過MBA教育,高層主管中,有過MBA背景的不盡其數。幾十年來,他們所經營和管理的企業,成為全美乃至世界的聲名卓著、資產雄厚的超級企業。哈佛商學院被譽為培養公司總裁、高級經理的工廠。其60%的MBA畢業生就職於全美最大的1000家大公司。

在企業或團體的組織內部,也會有很多的規章、制度、業務操作規範、系統操作流程規範等個性化的職場指南。前人的總結加上今人的思考,才能是一份與時俱進的指南。

2)“指南”的基礎是證據。只要有關鍵的新證據出現,“指南”就要迭代升級。

為什麼大多數時候,在面對某些特定的問題時,我們所設計的解決方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沒有取得預想中的結果呢?

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幾十年甚至是最近幾年的商業模式,原有的指南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情況時,怎麼辦?


醫生看病得查

《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一書中,三位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與行為科學系的臨床教授、帕洛阿爾託心理研究院精簡治療中心的創始人和研究人員,他們共同發展了當今心理治療領域深具影響力的精簡治療理論和模式。他們根據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深入探討了人們面對難題時的“變”與“不變”的態度.以及問題是如何形成、為何會持續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決的過程。他們依據群論和邏輯類型理論,提出了第二序改變的觀點,強調解決問題本身,而非對問題的追本溯源。

第二序改變

群論描述一個系統內部發生的變化,但系統本身不變。而邏輯類型理論描述由一個層次向更高一個層次的轉化,這一轉化,改變了系統本身。前者是第一序改變,後者是第二序改變。書中以一個做夢的人為例,人在夢中奔跑、跳躍、大喊,不論如何改變行為,都不能停止噩夢。跳出夢境的唯一方法是經歷由夢到醒的變化。——《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

當我們身處複雜系統,問題形成的原因多半是很多綜合因素交錯綜合造成的,浪費時間尋找原因吃力不討好,解決問題的最直接辦法是針對問題本身。

在職場中,需要結合企業的情況,通過與公司的創始人、資深員工、專業領域的專家一起,結合外部案例學習、內部項目覆盤,吸收經驗、吸取教訓,按圖索驥。

九零後作家李尚龍在熱銷書《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中寫到:請不要忘記自己立足的本質,把事情做到極致。


05結語

職場中努力掙扎前行的職場精英,跟醫生面對生死抉擇的病人的處境非常相似。醫生接受循證醫學思維訓練,結合臨床診治指南解決病人的問題;職場人士也找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職場能力提升指南,結合具體的職場問題,日益精進,快速進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