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一百年是怎麼樣的人生體驗?帶你讀楊絳《我們仨》錢鍾書一家

常常在想,活過一個世紀會是怎麼樣的人生體驗?

是對世事變遷有更深刻的洞悉、對人生百態有更細緻的體味嗎?還是說,看了更多世間的醜陋、承受更多生離死別的痛苦?

活了一百年是怎麼樣的人生體驗?帶你讀楊絳《我們仨》錢鍾書一家

這篇大作是楊絳先生在92歲高齡所作,我們仨,指的是一家三口——錢鍾書、楊絳和他們的女兒錢瑗。他們分別是文學泰斗、翻譯巨匠和建國後外語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可以說是學貫東西、大儒之家。

讀此書之前,對錢、楊的學術泰斗之名如雷貫耳,因此分外好奇名士大儒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然而也略有耳聞楊絳先生晚年孤獨、與女兒和丈夫先後死別的悲慟,可想而知,先生在晚年著此書時“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淚眼朦朧,因此也擔憂這是一本過於沉重的書。

事實恰恰相反,這本書充斥的是一家三口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的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滄桑、家國變故中的輾轉與艱辛。

苦難一筆帶過,歡喜卻細細描摹。

彷彿衚衕裡一個老人躺在搖椅上,在枯藤老樹昏鴉的傍晚,淡淡地向我訴說年輕時候的往事。每一件都是極小的事,恰恰是這些小事,藏著這世間最珍貴的幸福。

分外親切、格外從容。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關於愛情

在愛人的眼中,就算是缺點也是分外可愛的。

沒想到,錢鍾書竟然是“拙手笨腳”的,他不會打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兒那樣一把抓,在兩人婚後赴牛津求學的第一天,錢鍾書就從公交車上摔下來,磕掉了大半個門牙。在一般人的眼裡,這可能就成了很大的缺點。

但是楊絳不同,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她的眼中,鍾書只是有些呆氣罷了,“拙手笨腳”的鐘書也分外可愛。因為他即使拙手笨腳,卻會日日早起為妻子準備美味的早餐。

拙手笨腳的男人願意為你學做早餐,而且做了一輩子,才最是感人。

活了一百年是怎麼樣的人生體驗?帶你讀楊絳《我們仨》錢鍾書一家

我想,最好的愛情就是如此般的天作之合。

錢、楊二人都鍾愛文學,喜歡讀書,都是有趣的人。在讀到錢、楊兩人赴牛津求學的片段,只覺得是甜蜜小夫妻的恩愛日常。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探險,是趣味。散步的時候,挑選不認識的路走,是探險;重新找房子、搬新家,是探險;自己在廚房烹煮做飯,是探險,吃上了紅燒肉則是探險成功。

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單調生活中,有趣的人,總會有別出心裁的樂趣。

即便是恩愛夫妻,也不必事事求同。

夫妻沒有不吵架的,錢、楊夫婦也吵架,因為一個法文“bon”的讀音爭執了一路。後來他們覺得吵架是個體力活,兩敗俱傷。於是約定,如果兩個人對某事持有不同的意見,只需要各持爭議,不必求同。

在回國後,鍾書為了侍奉父親,放棄了清華的教職,選擇到藍田書院教書時,楊絳雖然心中大為不解,卻秉持著“不必求同”的想法,對丈夫的決定她只陳述自己的道理,不做更多的干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關於理想

“我們仨”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卻總能從從容容、分寸不亂地面對。

夫妻倆學成回國,卻因為家國動盪、外族入侵,只得舉家逃難、青黃不接;文革時期,二人先後被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女兒回家都是難事,得先寫好大字報,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劃清界限;後又貧病交加,居無定所,只得借住在女兒的教學宿舍。

這些常人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在楊絳先生的筆下卻是輕輕一筆帶過,讀來也並不覺得沉重。在錢鍾書因為嚴重哮喘不能走路的日子裡,居住在逼仄的小屋內,兩人依舊能堅持工作,一個編纂管錐篇,一個翻譯堂吉訶德。

我想,這是一種分寸不亂、從從容容的人生理想。

無論外界如何風雲詭譎,只要做著自己所喜愛的學問,便不會因為外界的動盪而亂了分寸。

活了一百年是怎麼樣的人生體驗?帶你讀楊絳《我們仨》錢鍾書一家

淡泊名利的人,能與理想相守,不變初心。

“我們仨”都是沒有野心的,他們畢生所努力的不過是做好本職工作,他們也從來不爭取什麼,即使被安排在了並不喜歡也不適合的崗位上,也選擇默默接受,不做反駁或格外的要求。

對於名和利,他們視為洪水猛獸。在《圍城》被拍攝成了電視劇後,錢鍾書成了紅人,總有不斷的書信和登門造訪,這反倒成了他們的苦惱。他不想出名,外面卻流傳著錢鍾書狂傲,他也懶於辯解,一心只做學問。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關於生死

“一九九七年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活了一百年是怎麼樣的人生體驗?帶你讀楊絳《我們仨》錢鍾書一家

讀到最後,只覺得字字泣血,我不知道她是怎麼一點一滴、逐字逐句寫出來的。

一個人經歷過三口之家水乳相容的溫馨之後,該怎麼去承受至親離去、孑然獨身的荒涼寂寞。

而我知道,楊絳先生是無悔的,與最愛的丈夫、最愛的女兒攜手共同度過了一生,足矣、足矣。翻到前文,她寫道:“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是啊,死亡是必然會來臨的節日,是每個人都逃不過、都必須面對的,是你在出生時就已經註定了的事。能如楊絳先生一般,活的很充實、也很有意思,與我們仨相守了一生,便了無遺憾。在晚年回望一生時,嘴角也能掛著一抹微笑吧。

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