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新冠肺炎疫情對兩岸產業鏈的影響觀察

作者 王建民

經濟全球化經過近現代以來數百年發展,各國或地區之間形成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對華戰略大調整,走向全面對抗與遏制之路以及經濟上的“脫溝”與“斷鏈”之路,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及海峽兩岸學界的廣泛討論。然而,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帶來重大沖擊,出現“斷鏈危機”,讓更多有識之士充分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以及維持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但這並不能完全改變有關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脫溝”、“斷鏈”思維與企圖。

就全球範圍而言,由於中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產業體系完整,是全球最大“製造中心”與“供應中心”,對全球產業鏈影響重大,但自身對全球產業依賴度相對較低,而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較高。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研究報告“中國---世界依存度指數”(2019年7月)指出:世界對中國依存度創歷史新高,由2000年的0.4%上升到2017年的1.2%,而同期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由0.8%降為0.6%。臺灣學者楊少強因此得出“中國可以沒有世界,但世界不可能離開中國”,他還用8項經濟指標說明“只靠內需,中國就夠活”(臺灣《商業週刊》,2020年第1684期)。

同時,近年來國際學者開始探討誰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印度、東南亞?摩根士丹利發表“中國供應鏈會被打破嗎”的研究報告,對中印經濟、產業等進行了比較,結論是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很困難。臺灣中華徵信所出版的《2019年臺灣百大企業集團調查》結論是,即使中美貿易戰升溫,仍有近70%的臺灣企業集團未在印度投資佈局,已在印度投資的前百大企業集團中共有63家在當地有實際營運的子公司,但其中超過一半即33家在賠錢(臺灣《商業週刊》,2020年第1684期)。

海峽兩岸經濟關係密切,已形成緊密產業與供應鏈,任何“脫溝”與“斷鏈”都會對臺灣經濟帶來重大不利影響。安聯集團首度經濟學家蘇伯蘭認為,以各國或地區在地產出有多少比重源自中國大陸的投入,計算受中國大陸斷鏈影響最大的國家或地區,其中臺灣受“斷鏈”影響最大,比重高達5%,韓國以4%居次,荷蘭、匈牙利與印尼以3%居第三。星展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預言:“無論是下游延後產業,還是上游原料供應,臺灣、韓國和越南受到的(疫情)衝擊將最為嚴重”。

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指出,若疫情3月底無法有效控制,大陸等復工進度不理想,臺灣電子業將面臨大規模斷鏈。關鍵在於,臺灣電子業的基礎原物料諸如塑膠外殼等,多由中國大陸進口,其中重災區湖北省又是印刷電路板(PCB)的主要產地,電子業上游的印刷電路板素有“電子工業之母”之稱,一旦缺貨,整體供應鏈都會中斷(林讓均:“瘟疫蔓延大斷鏈,全球不變則退”,臺灣《遠見》雜誌2020年3月號,第405期)。臺灣《商業週刊》(第1684期)發佈“冰封中國關鍵報告”,“從娃娃機到一顆鳳梨分析”報道臺灣5個產業斷鏈情況,其中報道“一個大陸製造的五元新臺幣的小空瓶,正在癱瘓臺灣千億美妝業”。

這就足以顯示兩岸產業緊密相連,相互影響。3月9日,臺經濟部門負責人沈榮津公開表示,大陸原物料生產因疫情停工停產,臺灣製造業確實有原物料供應短缺風險。臺灣“工業局”調查企業庫存備料,評估可支持到3月底,開始尋求其他供應商的替代方案。同時臺灣“工業局”評估,若疫情持續 6個月,將衝擊臺灣終端產品及中間財出口訂單大減50%;次壞情況是,會有30%的衰退幅度;疫情如果能控制在3個月內,製造業訂單下滑約10%(臺灣《聯合報》,2020年3月10日)。依目前情況看,疫情持續6個月的可能性甚大,最壞結果可能會發生。不過,大陸疫情好轉,各地企業逐步復工,對臺灣原物料出口有緩解作用,相對減緩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發展的壓力與困難。不過,隨後歐美與東南亞、印度等地的管制政策措施,又對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帶來新的威脅與影響,自然也會影響到對臺灣的原物料及零組件供應及產品出口。

事實上,近年來,受中美經貿戰、科技戰影響,臺商逐步擴大多元投資佈局。其中臺商對大陸投資出現明顯下滑趨勢就是顯著例證,投資金額連續四年減少,2019年更是衰退 50%以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將進一步加快臺商的多元投資佈局步伐,會進一步減少對大陸投資,擴大回流與外移。臺灣“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認為“新冠疫情將加速供應鏈移出中國,進行全球佈局”,臺商生產基地移出中國,供應商也要“去中國化”,避免過度集中風險。甚至有臺灣專家預估,“3月底大陸復工進展若不順,恐會有大規模產業撤離大陸”。《旺報》以疫情發生後“不敢留在大陸,傳統產業外移東南亞”來形容臺商的投資動向。可以說新冠疫情加速臺商新南向佈局。臺灣《工商時報》以“疫波三折:紡織業二度南向佈局”來形容疫情衝擊下,臺灣紡織產業如遠東新、新纖、力麗、如興、冠星、聚陽與儒鴻等加速佈局南向國家或地區的投資動向。其主要目的是擴大海外生產基地,減少對大陸供應鏈的依賴,降低未來營運風險。同時臺灣印刷電路板(PCB)廠商在新冠疫情暴發後也加快在新南向地區投資轉移與全球佈局。另外,臺商也加快返臺投資,到3月19日,“投資臺灣三大方案”累計批准投資企業家數399家,投資總額達到9187億元,較去年底增加近上千億元,未來還會增加。

受中美經貿對抗摩擦與新冠疫情雙重影響,臺商海外生產比重大幅下降,到2020年2月降到40.7%,創2006年以來最低比重,而同期外銷接單中臺灣島內生產比重年增長14.8%,出口也有兩位數增長,顯示臺灣及海峽兩岸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新的重要變化。。(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