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龍場悟道,細節考證

關於王陽明先生到達貴州的時間說法很多,但中外學術界公認的說法就是王陽明在1508年,也是正德三年春天來到龍場驛,那一年是龍年,王陽明三十七歲。由於龍場驛站的驛舍已經無法居住,王陽明和僮僕們就自己動手搭建了一座草菴,過著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王陽明的詩《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菴居之》記錄了他們當時搭建草菴的情況,他們砍木為梁,壘土為階以擋住水流,再用茅草鋪滿屋頂,把周圍的荊棘簡單修剪了一下作為籬笆,這間茅草房還沒有王陽明的肩膀高,僅能讓他們這些外鄉人躺在地面上休息。


王陽明心學,龍場悟道,細節考證

新龍岡書院


茅蓬四面都有風吹進來,晚上可以聽到溪水從沙石上迅疾流過的水聲,當四面的森林跟黑夜的暮色溶在一起,他們就在這無邊無際的群山裡安睡了。

對王陽明來說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原始,就像是回到了太古的原始時期。

龍場的苗彝百姓們非常熱情好客,從周圍的村落裡聚集起來,把他們團團圍住,他們純樸用苗語、彝語跟王陽明他們說話,還帶著酒飯前來,大家用陶土酒具飲酒,用陶碗吃飯,一起喝到酩酊大醉。

王陽明到達龍場驛後,自搭的草菴並不適宜居住,加上缺少糧食,生活條件非常艱難。當時他們擁有的工具和物資條件也只僅搭建一座草菴,想要改善生活條件他們必須學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群山中去尋找生存物資。

王陽明和他的僮僕們從千里之外而來,一路上冒著寒冷的霧露,扳援崖壁,行走在萬峰之巔,飢渴勞頓多日,他們的筋骨早就疲憊到了極點,在中醫典上講這是屬於虛勞之症,同時他們憂鬱悲苦的情緒又會造成肝氣鬱結,再加上原始森林裡的瘴癧侵毒皮肉,體內的陽氣就會枯竭,從而病入厥陰,這就典型的亡陽之症,也是必死之症,所以王陽明的僮僕們到達龍場驛病倒時,就等於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王陽明心學,龍場悟道,細節考證

王陽明不得親自上山打柴,取水、煎藥和煮粥。草菴內並無可能有床鋪,估計只有茅草鋪地,病人病臥在地上會直接受到陰溼地氣的侵害。王陽明知道絕對不能讓患上虛勞之症加亡陽之症的三位僮僕再去經受這樣的陰溼之氣了,這會時刻危及生命,因此尋找適合的居住地搬離草菴就成了最緊迫的事情,王陽明不得不每天都獨自在龍場驛站附近尋覓適合居住的地方,以儘早搬離草菴。

當然對王陽明而言龍場驛也不全是痛苦的事,這裡高原美景讓他感到十分愉悅。春天的龍場,群山上植被十分繁茂,四面八方都是蒼翠的原始森林,草地上百花爛漫。山間有潺潺溪水從沙石上流過,婉轉鳥啼聲在山林中在灌木叢中鳴叫,身在其中會被這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感染。

王陽明深深地被這裡的美景吸引了,一邊欣賞著山中美景,一邊在群山中尋找居住地,不久他就在東峰發現了“東洞”,接著將這座山洞改其名為“陽明小洞天”,並作了一首詩《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記載當時的尋訪過程。

《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這首詩並未被錢德洪刪定的《王文成公全書》收錄,吳光等人編輯的《王陽明全集》也沒有收錄,而僅僅只是收錄在《居夷集》卷二里面。

《居夷集》是嘉靖三年四月由余姚知縣丘養浩敘刊的,那一年王陽明先生正好在餘姚老家丁憂,他在那裡講學授徒。《居夷集》前二卷收錄的是王陽明貶謫貴州時寫下的作品,附錄一卷收錄的是他在京城詔獄裡寫的獄中詩和前往貴州赴任的赴謫詩,卷首是丘養浩撰寫的序言、卷末是王陽明門生韓棟與徐珊共寫的跋文。


王陽明心學,龍場悟道,細節考證

蔣介石題寫


王陽明心學,龍場悟道,細節考證

陽明洞


《居夷集》現存三本,北京圖書館有一本,上海圖書館有一本,還有一本是拍賣本。

《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的詩文如下:

群峭會龍場,戟雉四環集。

邇覯有遺觀,遠覽頗未給。

尋溪涉深林,陟巘下層隰。

東峰叢石秀,獨往凌日夕。

崖穹洞蘿偃,苔骨經路澀。

月照石門開,風飄客衣入。

仰窺嵌竇玄,俯聆暗泉急。

愜意戀清夜,會景忘旅邑。

熠熠巖鶻翻,悽悽草蟲泣。

點詠懷沂朋,孔嘆阻陳楫。

躊躇且歸休,毋使霜露及。

《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

這首詩記錄了王陽明發現陽明小洞天的過程,王陽明站在高山上遠望的時候發現龍場四周的群山拱衛著龍場驛這塊平坦寬闊的壩子,那樣子似乎是在虛位以待,這些群山造型非常奇特,有些山看起來象戰戟,有些山看起來野鳥。

四周的群山中近處可以看見有一些遺觀分散在叢林裡,遠的地方就看不清了。

王陽明時而順著龍場的小河或者龍場群山上的山泉溪流尋找,時而在森林中探索,時而攀山而上,時而跨過山下的溼地,他很快就走遍了龍場附近的群山與溪流。

龍場東峰的叢林和山石非常秀美,他被這些美景吸引住了,獨自來到這裡,以致流連忘返。

黃昏時分,他意外地發現東峰半山腰上有一個大石洞,洞口四周藤蘿四布。這個石洞沒有道路可以通達,沿途長滿了荊棘和灌木,山石上的苔蘚非常滑。

他扒開洞口的古藤進入洞內,抬頭察看洞中的景象,洞內非常的暗黑,又低頭搜尋洞內的暗泉,流水聲聽起來似乎很急迫。清夜的月光流照在遠山上讓人非常愜意,洞內和洞外的景色非常美麗。

巖鷙被王陽明這個忽然闖入的外鄉人驚動了,它們在洞內飛上下翻飛,羽毛在月光的照耀下閃著熠熠的光輝,洞內洞外的草叢裡的蟲兒悽悽地悲吟著,彷彿是在輕聲的哭泣。

王陽明在白天的時候還曾經假設自己在這個暮春時節能像孔子的門生曾點那樣,穿著漂亮的春服,帶著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少年,去沂水河裡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唱著歌回去,但王陽明當時的處境跟孔子在陳地絕糧相似,龍場驛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不足,有錢也沒有地方購買,主僕都為衣食不足而憂愁。僮僕們病臥在草菴裡,處在死亡的邊緣,苦不堪言,他們不停地抱怨說這個地方真是可怕啊,而且草菴附近經常會出現蛇、蛤蟆、蜈蚣、蠍子等毒蟲使他們大受驚嚇。


王陽明心學,龍場悟道,細節考證


今天東峰已經改名為龍岡山,位於龍場的東北,當地的苗彝族百姓曾經稱此洞為“東洞”。這個山洞可容納不少人,只是位置較偏僻,顯得十分荒涼幽寂,王陽明發現時還只是個荒洞。 

王陽明發現東洞後很快就和僮僕們帶著全部的行李從草菴搬進了東洞,他們一起將洞內打掃乾淨,規劃了不同功能區域,那裡睡覺,那裡做飯,這邊用餐都做了仔細的規劃,這個山洞滿足了他們的居住需求,他們算是在龍場驛安家了。

王陽明還寫了一組詩《移居陽明小洞天》來記載當時搬入洞內的情形,由於《年譜》中沒有收錄《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所以這首詩就被誤錄為《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了。《移居陽明小洞天》的詩文如下:

其一

古洞閟荒僻,虛設疑相待。

披萊歷風磴,移居快幽塏。

營炊就巖竇,放榻依石壘。

穹窒旋薰塞,夷坎仍灑掃。

卷帙漫堆列,樽壺動光彩。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豈不桑梓懷?素位聊無悔。

其二

僮僕自相語,洞居頗不惡。

人力免結構,天巧謝雕鑿。

清泉傍廚落,翠霧還成幕。

我輩日嬉偃,主人自愉樂。

雖無棨戟榮,且遠塵囂聒。

但恐霜雪凝,雲深衣絮薄。

其三

我聞莞爾笑,周慮愧爾言。

上古處巢窟,抔飲皆汙樽。

冱極陽內伏,古穴多冬暄。

豹隱文始澤,龍蟄身乃存。

豈無數盡榱,輕裘吾不溫。

邈矣簞瓢子,此心期與論。  

詩中描繪了陽明洞天的基本情況,王陽明和僮僕們都很喜歡這處山洞,山洞內的地面出奇地平整,洞內的空間也很寬廣,挺適合居住的,和他們住在那間茅草蓬裡野人般的日子簡直沒法比。

從“豈不桑梓懷?素位聊無悔。”“豹隱文始澤,龍蟄身乃存。”和“邈矣簞瓢子,此心期與論。”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此時的王陽明還沒有悟道,因為他還會以豹隱龍蟄來比喻自己的處境,還會以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的先聖教誨來安慰自己,還會以簞瓢之道來鼓勵自己遵行的正道,遠沒有達到他龍場悟道之後那種通達神明的萬物一體仁心的境界,他關注的重點還是自己的處境,用佛教中的話來講還沒有衝破“我執”,他依然還需要用黃帝、唐堯、孔子、顏淵、曾子這些先聖先賢的事蹟來寬解自己,以應對當下的困難生活,告戒自己決不可悲觀失望、不要怨天尤人,既然已經身在蠻夷之地和睏乏之境,就要根據現實的條件讓自己保持快樂心靜。


王陽明心學,龍場悟道,細節考證


王陽明在《瘞旅文》中分析京城吏目三人的死因時說:“夫衝冒霧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癧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而王陽明的僮僕們當時的情況跟《瘞旅文》中的吏目三人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後來王陽明讓僮僕們去埋葬死去的吏目三人時說:“嘻!吾與爾猶彼也!”僮僕們就閔然流淚了。

王陽明讓僮僕們從草菴搬到陽明小洞天,然後給他們彈奏越曲,講笑話,等於是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啊!

王陽明為什麼要給僮僕們給他們彈奏越曲,講笑話?就是要化解他們心中的抑鬱。這說明王陽明非常清楚他們當時的處境,他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難關是——活下來。

王陽明剛到龍場驛時除了要讓主僕四人生存下來以外,再一個目標就是要讓自己在極其困苦環境中悟道,這個時候的他還沒有更多的精力來講學或者做別的事情,也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推演易經。 

王陽明並不是一位神秘主義者,他和他的門生從來沒有把他的龍場悟道神秘化,所以用神秘主義來解釋龍場悟道是不合時宜的。換句話說,我們完全可以從常識與常理出發來理解認識龍場悟道的。

王陽明講過一句話叫,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那麼一個常勝將軍擅長打仗會因為他勇敢嗎?打勝仗當然不可能是這麼簡單的事了,他得擅長用兵,得擅長訓練將士,得擅長排兵佈陣,得精通兵法等等。那麼,同樣的道理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會是因龍場這個地方條件艱苦嗎?會是因為龍場的土著居民純樸嗎?會是因為龍場這個地方具備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外部條件嗎?當然不可能了,這是因為王陽明擅長破心中賊啊!這是因為他在這裡終於實現了破心中賊,使自己的內心變得極其安靜,直至達到了靜一的程度才能悟道啊!

王陽明想要完成自己破心中賊的前提是他得先在龍場安頓下來,他得解決好糧食供給,解決好居住環境,解決好僮僕們的疾病治療,解決好和貴州本地官民的關係才行,他才能不被生活瑣事牽扯羈絆,才能安心地坐在石墩上不被打擾地悟道。


王陽明心學,龍場悟道,細節考證


王陽明曾經給門生講習過破心中賊的大概情況:“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須教之省察克治。”

儒家經典在這方面的主張和王陽明的說法非常契合,《大學》中開章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王陽明在龍場驛悟道的過程就是他破心中賊的過程,心的安靜下來了。儒家主張當身心都安靜下來後就可以養浩然之氣,所以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還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也。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儒家歷代的聖賢們都非常注重如何讓人的內心安靜下來的課題,程顥在答覆張載的《定性書》中也是討論何種方法來實現人的內心安寧與平靜。程顥曰:“與其非外而事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繫於物也。”

同時還有一個常識我們應該瞭解,就是儒家主張的靜坐之法是非常普通的,無非是找塊石頭,找張坐具,找個不被打擾的地方靜坐而已,儒家經常講不語怪力亂神,他們不喜歡裝神弄鬼,他們也絕不喜歡把悟道方式弄得驚世駭俗。儒家的經典《闡道篇》中就專門講述有儒家的靜坐之法:“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

《年譜》中記載王陽明悟道的方法非常簡單,他就是簡簡單單地端居默坐,以求靜一。原文:“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

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