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技巧:如何快速抓住材料重點

一、何為閱讀理解能力

大綱定義為: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相關內容,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準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並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

大綱理解為: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相關內容是指要從各個方面或角度思考給定內容,理解材料含義意為能理解給定資料的字面意思,準確提煉觀點並揭示本質意為要能理解材料背後所闡明的道理。總之,對申論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即能讀懂材料意思,能讀透材料的本質。

二、閱讀技巧點撥——如何快速抓住案例型材料的核心本質

案例型材料,顧名思義,即為講述故事或例子的材料,這類材料在申論材料中出現頻率最高,往往通過案例的形式反映本質道理。閱讀此類材料,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抓住案例的本質核心:

①要素法。即通過抓住一則案例的各個要素,快速提煉案例內容並揭示案例本質。一則案例的要素主要有主體、處境(依材料而定,有的案例材料沒有處境描述)、做法以及結果。如何運用要素法呢?咱們通過一則省考材料來理解。

材料:

深圳的創業者喬嶠想要做一款智能耳機,他發現,60%的人都會在跑步過程中聽歌,並用手機APP記錄運動數據。如果有產品能同時解決跑步人群運動數據記錄和聽歌的需求,又能通過音樂來實現運動激勵,會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喬嶠對記者說,他想針對每個人的身體特徵,設計和提供有效的音樂服務產品,做到每一個硬件設備都是針對個人定製的。

可是,光有好點子還不行,初始創業的喬嶠,面臨既缺資金、又缺人才的尷尬,他嘗試著用股權眾籌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在眾籌網上,他發佈了自己的股權眾籌商業計劃書,以出讓公司10%股份的方式,融資187萬元,最低投資額1萬元。最終,吸引了16名投資者參與。喬嶠告訴記者,這些投資者為他引入了互聯網、音樂、體育領域的強大資源,其中,幾個最志同道合的投資人乾脆直接加入了創業團隊。

不難看出,這兩段材料集中講述了一個喬嶠創業的故事,兩段文字共350多字,運用要素法,我們可以抓住案例的:

主體:喬嶠

處境:有好點子,卻面臨缺資金和人才的尷尬

做法:網上發佈股權眾籌計劃書

結果:吸引投資者參與,引入了各領域資源,獲得融資與人才的加入

一句話總結案例就是:喬嶠創業面臨缺人才和資金的問題,通過股權眾籌的方式彌補了短板。350多字的材料內容,現在通過30字即可概括案例主要內容,而從其做法中,我們可以得到,這則案例主要想表達道理是闡明眾籌對於創業的重要意義。這就是使用要素法快速理解案例核心本質的體現。

②重點關注材料原文中對於案例的分析部分

申論案例材料有一個共性特點,即在描述一則案例後,會錄入一些權威人士的觀點,對案例所反映的道理進行點撥和總結,比如:

一年前,小張從北京到杭州工作,在租房時,她驚喜地被中介告知,由於她的信用記錄良好,所以不用繳納兩倍於月租的租房押金。而北京的胡先生,卻遇上了一件讓他顏面盡失的事情:原本在假期準備租輛寶馬車和朋友外出自駕遊玩,沒想到卻被租車公司拒絕。原來,胡先生由於欠款許久未還,已經被列入了“老賴”的名單,導致自己的信用數據不佳,被禁止租車。

2018年2月起,到E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就診的病患們發現,只要自己的信用度足夠好,在醫療中心就可以“先診療後付費”,而無需一次次在診室、檢查室和交費處之間奔波,大大節省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信用騎車、信用住店、信用借書、公交車掃碼乘車……這一幕一幕都告訴我們中國正在邁進信用社會。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信用成為每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每個人、每個機構的信用度都可以被量化,曾經“看不見”“摸不到”的信用,正在逐步“變現”。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前面兩個自然段主要是對三個信用在具體領域變現的案例進行闡述,最後一段從個別案例上升到普遍現象,得出結論:大數據帶領中國步入信用時代,信用在變現、被量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