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新冠病毒的3種變體已被發現,中國的跟歐美的不一樣!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報告顯示,國際研究團隊已發現了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的3個不同變體。

通過對人類患者中新冠肺炎病毒的前160個完整基因組進行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SARS-CoV-2的3個不同變體:分別是A,B和C。A和C型變體主要存在於東亞以外地區,即在歐洲人和美國人中被發現,而B型變體是東亞患者體內最常見的類型。

劍橋大學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博士及其同事使用了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間,從全球採樣的SARS-CoV-2病毒基因組的數據,揭示了該病毒的3個不同變體。他們發現,A變體病毒與蝙蝠SARS-CoV-2病毒最接近,但令人驚訝的是,它不是武漢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病毒類型。

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患者中發現了大量的A型變體病毒。而武漢地區的主要病毒類型為B型變體,這種病毒在東亞各地的患者中普遍存在。 但是,該變種在沒有進一步變異的情況下並沒有在該地區以外傳播很多。

武漢的主要病毒B型在東亞各地的患者中普遍存在。 但是,該變種在沒有進一步變異的情況下並沒有在該地區以外傳播很多,這暗示著武漢的奠基人事件,或東亞以外地區對該類型的抵抗。

C變體是歐洲地區存在的新冠肺炎病毒類型,在法國,意大利,瑞典和英國的早期患者中發現。 C變體在中國大陸樣本中沒有被發現,但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和韓國見過。

這項新的分析還表明,C變體病毒最早是在1月27日進入意大利,這是通過德國感染患者傳播而來的,而另一種早期的意大利C型病毒感染途徑與新加坡感染群有關。

該團隊利用遺傳網絡技術準確地追蹤了已確定的感染途徑,也就是通過突變和病毒譜系將已知病例之間的點聯繫在一起。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應用於最新的冠狀病毒基因組測序,以幫助預測未來疾病傳播。

福斯特博士說:“系統進化網絡分析有可能幫助識別未記錄的新冠肺炎感染源,然後可以對其進行隔離,以進一步遏制該病在全球的傳播。”

研究人員將病毒A變體確定為與蝙蝠和穿山甲中發現的病毒最密切相關,稱其為爆發的根源。

B變體從A變體變異產生,然後C變體病毒又是從B型病毒變異而來。

福斯特博士說:“ B變體在東亞的定位可能是由始祖效應引起的:當出現病毒時,從一小群孤立的感染群體中建立一種新的類型,就會出現遺傳瓶頸。”

福斯特博士認為還有另一種值得考慮的解釋。他說:“武漢B型新冠肺炎病毒可以在免疫或環境方面適應大部分東亞人口。可能需要變異以克服東亞以外人群的免疫抵抗。 在初始階段,我們似乎看到B型東亞新冠肺炎病毒的突變率比其它任何地方都要慢。”

“我們詳細描述的病毒網絡是流行早期的快照,當時COVID-19的進化途徑被大量突變所掩蓋。 就像在行動中捕捉到了一顆超新星。”

PNAS:新冠病毒的3種變體已被發現,中國的跟歐美的不一樣!


PNAS:新冠病毒的3種變體已被發現,中國的跟歐美的不一樣!


原始出處:

Peter Forster, Lucy Forster, Colin Renfrew, and View ORCID ProfileMichael Forster. 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 PNAS first published April 8, 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