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力,情绪,性格和适应能力,就是心理素质的体现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行为的特点的综合,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正常的智力。

人的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等。智力与人的文化程度有关,但并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状况的改善,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智力发展也比几十年前发展迅速得多。

我们曾在幼儿园的孩子中进行过一项实验,幼儿园的教师在大班孩子中,用一个大苹果(又红又大的)、一个小苹果(又青又小的)让孩子选择,孩子明确地说“我要小的”。老师又拿出两块糖一个好的(包装漂亮的牛奶糖),一个不好的(包装很普通的水果糖),让孩子选择,孩子选了不好的糖。我们又跟踪到孩子家里,让孩子妈妈同样用两个苹果让孩子选择,孩子却选择又红、又大的苹果,对糖的选择,孩子选择好的糖。

问孩子“在幼儿园你为什么选择小苹果、不好的糖,为什么在家里你却选择大苹果和好糖?”孩子回答说:“我在幼儿园如果选择大苹果和好糖,老师给我的名字后面画“x”,如果选择小苹果和不好的糖,老师给我名字后面画“√”。

看来,孩子对成年人对他评价的符号“ⅹ”与“√”,已经非常熟悉了,他可以投其所好,完全把握成人评价标准,可见孩子们智力发展的确出乎我们预料。

我们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这是发展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稳定的情绪。

情绪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之上,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但是,人对某个事物一旦发生了情绪,必然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使人终生难忘,所以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经常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是为了加深印象打动人心。

过去人们常把情绪和理智对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把二者结合起来,叫做情绪智慧。

美国《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戈尔曼于1995年把情绪智慧概念推向社会,并对情绪智慧概念的内涵作了解释,他认为包括五个方面: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3、用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

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5、和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其中“2”是情绪智慧的核心。他认为情绪智慧对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影响可达到80%,而智力对人未来成就的影响只达到20%。所以培养孩子的情绪智慧十分重要。

第三,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人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精神面貌的核心。其内容可分为气质、性格两方面。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的综合表现。

人的气质类型一般可分为四种:

1、多血质:表现为活泼、热情、积极、善于交往,多血质的人喜怒形于色,反应敏捷而不能持久;

2、黏液质:表现为安静、沉稳而喜怒不形于色,反应迟缓,但能坚持到底,脾气倔犟而不灵活;

3、胆汁质:表现为精力充沛、积极、热情、活动能力强,但性情暴躁,不容易与别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4、抑郁质:表现为多愁善感、敏感、脆弱,看见花也伤情,看见月也流泪。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综合型,诸如,多血质与胆汁相综合,黏液质与抑郁质相综合等,很少见到典型的一种气质类型的人。也不能认为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其根源只是人的先天神经类型不同所致,我们了解孩子们的气质类型不在于改造,而在于使每一种神经类型的人都能扬优抑弊,得到正常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人、对事、对物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社会性评价非常明显,例如我们讲有的人襟怀坦荡,有的人心胸狭隘,有人诚恳正直,有人谎话连篇,都是指人的性格而言的。所以对孩子的性格必须要进行认真的教育、培养。当然,其父母在人格上的以身作则是最最重要的。

第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任何一个社会,都对自己社会成员提出一定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按照这些规范去从事活动。我们要教育孩子熟悉这些社会规范适应这些规范,这在心理学上叫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生活习惯礼貌行为社会化等等。做父母的应该帮助孩子,在他们生理、心理不断成熟过程中,不断完成社会化。

社会角色适应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社会角色不断变化。例如:在家里父母面前他们是儿子或女儿的角色,到学校里老师面前他们是学生的有色,到商店买东西是顾客角色,到医院看病是病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要扮演好这些角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孩子的智力,情绪,性格和适应能力,就是心理素质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