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潛》職場轉型者的個人品牌塑造方法論

“我們評判自己的依據是感覺自己能做什麼,而他人評價我們的依據是我們已經做了什麼。”——詩人亨利·朗費羅

《深潛》職場轉型者的個人品牌塑造方法論

《深潛》

這本書介紹了10個步驟去重塑你的個人品牌:

1. 認清起點—調研現狀

2. 確定目標—探索潛能和激情所在

3. 初探新的職業道路—體驗新工作

4. 培養技能

5. 尋找導師

6. 發揮優勢

7. 定製職業轉型故事

8. 推介個人品牌

9. 證明價值—展示特長、留下深刻印象

10. 維持持久性—網絡監控、反饋機制

其中有四個步驟很有借鑑意義:

一、花一段時間去體驗新的職業會有效降低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機會成本。

特別是對於已經有一定工作資歷的人,如果貿然辭職去追尋自己理想的職業,難免會因為只看到“別人的工作”光鮮亮麗的一面,而忽視了很多實操層面的問題:眼看著導遊周遊世界,誰見面對無理遊客和突發事件的壓力;眼看著自由職業者的瀟灑,誰見收入不確定的壓力;眼看著律師出庭的氣勢,誰見深夜翻卷宗的壓力?

所以,在正式轉型之前,如果有機會以當學徒、做志願者的形式去模擬工作體驗,哪怕只有1周或半個月,都可以有效的幫助你做出更加清晰的判斷,並且你的這段經歷也可以寫進簡歷,作為爭取新機會的佐證。

在我畢業初準備跳槽的時候,就趁著工作相對清閒的時間窗口,參與了幾個知名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專欄寫作工作,並且在業餘時間組織了一個線下社群,這2件事情恰恰成為我爭取到新工作的敲門磚——當時公司想找一個新媒體運營,最好也能做線下活動運營的人。

二、找到你職業生涯中的導師,將會對你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特別是對於處於職業迷茫期的年輕人來說,能夠找到比自己年長3-5歲(或相關工作經驗多3-5年)的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引導,畢竟導師站在比你更高的格局,更深的思考,可以看到很多你覺察不到的問題,他的三言兩語都可以點撥現在的你。

至於尋找導師的方式,各行各業都會有自己的圈子,更何況還有像在行、知乎、分答這類平臺,可以幫助你勾搭上想要認識的前輩。

但認識只是尋找導師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長久的關係,畢竟對方的時間、精力也有限,在這方面本書有很好的建議:

想想你能為他們做出什麼回報。師徒關係不應該只有導師一方付出。除了你的感謝之外,還能為導師提供什麼幫助?你能時常評論他們的博客或者轉發他的微博,為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增加人氣嗎?如果他們的公司在尋找優質的職位候選人,你能幫他們牽線搭橋嗎?你能為他們提供及時、準確的行業動態,讓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保持信息靈敏度嗎?把注意力放在他們需要的東西上面,然後努力想辦法為他們排憂解難。

三、為你的職業生涯轉型定製一個讓他人理解和欣賞的故事。

小孩在看電視時,如果遇到自己看不明白的情節,就會換臺或者關掉電視,大人其實也一樣。當你向HR、意向合夥人、投資者講述你的轉型故事時,如果讓人感覺疑惑不解,甚至充滿質疑,那麼後面的道路就會很難走。雖然大部分人轉型的最底層動機可能就是為了能獲取更多的利益,不管是財富、社會資源還是地位,但你只要讓他人明白,自己有一條清晰的的職業路徑,特別是當你證明這個選擇不只是關乎你個人,而且還能給他人帶來價值的時候,更能贏得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舉個例子來說,沒有人會同情殺人兇手,但是如果這個兇手是向殺害自己妻子的人復仇的話,人們至少能對其動機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如果這個殺手是在懲罰惡人,人們還會把他當做超級英雄,比如說蝙蝠俠。

四,尋找到標誌性的機遇,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舉動,點燃你的個人品牌。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做一些誇張甚至戲劇的事情來加深他人對我們某項特質的認識,比如說砸冰箱(錘子手機羅永浩)、砸店鋪(三隻松鼠章燎原)等,作者舉例說,在一家身家數十億的企業裡,一間鑲嵌大理石的洗手間或者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藝術品可能對企業發展本身影響並不大。但是,通過拆掉高管專用洗手間,或者賣掉公司的藝術收藏品這種吸引人眼球、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舉動,能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並且影響他們的整體看法。一個精心挑選的姿態,能給定義你的全部個人品牌。

對於普通個人而言,通過在朋友圈旗幟鮮明地立flag並請求朋友監督,或參與一些特別的活動來為自己的個人品牌增加話題度。這裡所謂的標誌性事件有一個評判標準,就是當朋友幫你作介紹的時候,是否會把這件事情作為你的一個特徵加以描述。比如說我有個非常忙碌的程序猿朋友立志一年讀200本書,這樣的事情就很特別,我每次介紹他的時候,都會帶上這個標籤,這就將他與其他的很多程序猿區分開了。

以上,是這本書中比較有價值的部分,接下來就是我對這本書的吐槽了。

這本書作為一本講個人品牌的書,卻在自己的定位上出了bug。如果說作為一本講述如何塑造個人品牌的書,本書講的內容就有些過於淺顯了,維度也不夠全面,像我這樣的讀者說實話非常失望,更何況什麼叫做“重塑”個人品牌,給人感覺像是一個人人設崩了之後,再想辦法東山再起的故事,可事實上並不是。但如果說作為一本講述職業生涯轉型的書,這本書還是可以解答一些疑問的,但針對職業生涯轉型的話,後面的幾個步驟其實有些多餘,況且在這本書的書名和介紹中並沒有點明這相關的信息。這個定位問題就會造成讀者的閱讀期待不被滿足的問題。

總體來說這本書雖然定位不明,但依然有可取之處,推薦在職業生涯轉型期的朋友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