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自公元589年隋文帝王楊堅滅陳,建立隋朝起,中國結束了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獲得了大一統。從這時起,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一個繁榮期。隋朝和之後的唐朝是一個社會經濟得到大幅發展的封建時代,社會穩定,商業興旺,商品流通頻繁,從事商業的人口得到大量增長,商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隋唐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非常發達,能夠為市場提供大量的商品。城市建設也非常繁榮,出現了長安、洛陽這樣大型的商業中心。而商業組織和經營技術也有了顯著的變化,商業經營模式也在向著強強聯合方向發展,競爭非常激烈。

“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唐朝的大城市

為了增加產品的知名度,獲得更多的成交,隋唐時期的商人們特別重視對商品信息的傳播。他們利用語言、文字及一切傳播手段,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告之天下,從而產生了極具特色的古代廣告業。

一、隋唐廣告業的基礎

“城市”這個詞,原本有兩個意思。它不但代表人們居住的城池,也包括了城池中的市場。隋唐的市場是與居民生活的坊巷結合在一起的,市場不再是向貴族階層開放的,也是服務普通老百姓的。這些市場遍佈在隋唐時期各大城市的每個角落,極大的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最初的“坊”和“市”是分開的,坊中住人,市裡售貨。但是到了盛唐時期,這種嚴格區分的體制被打破,店鋪逐漸開設到了老百姓居住的坊中,並且產生了富有特色的專用商品流通區。比如有集中賣樂器的崇仁坊,有專門賣金銀首飾的延壽坊,有專門賣布匹的德義坊。正是這種“市”向“坊”的延伸,在極大的方便市民之餘,使得商業競爭更加白熱化。

“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隋唐的商業街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從事商業的人也越來越多。在加強市場管理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行業協會,而政府也在這些市場設置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商業從業者必須遵守官方和行業協會制定的市場規定,銷售的商品也要打上市場的標誌。

當時的城市規模也很大,建康是江南第一大城市,人口有100多萬;長安和洛陽人口也都過百萬。這些居民都要消費,商機很多。但是集中在這些大城市的商人數量更是龐大,以洛陽為例,洛陽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個大市場集中了三千餘家手工業的“肆”和五千六百家售賣的“鋪”,形成了“珍貨充積、人物華盛”的熱鬧場面。來自全國甚至西域各地的客商紛至沓來,市場人山人海,商業競爭非常激烈。這都是廣告業形成的基礎。

二、廣告的表現形式

中國廣告的起源很早,只是一直以來政府重農抑商,使得廣告業的發展非常緩慢。

最初的廣告,是告客戶口口相傳進行的,信息只在彼此熟悉的人群中交流傳遞,雖然這種傳播更具親和力和信任度,但是傳播的範圍有限,速度很慢,對商品的流動起的作用不大。

“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唐朝酒樓

在《述異志》中記載過一則通過口口相傳推廣產品的廣告案例。洛陽西市有個釀酒行業集中的延酤裡,其中有一位姓劉的商人,擅長釀酒。他每次釀好的酒,都會放置在街道當中,在太陽底下暴曬,往往曬了十天半個月,酒香如故。每當有人前來買酒,他都會在暴曬的酒罈中送人一角酒,讓人品嚐,代價是無償飲用後,要回去替其宣傳。由於洛陽流動人口很多,前來買酒的人也多,他每天送人品嚐的美酒達到數壇之多。但是經過這種宣傳,他的酒香味濃郁、味道甘美的名聲也伴隨著全國各地的旅客們傳遍天下,名聲逾之千里,被人們稱為“騎驢酒”,因有很多人從很遠的地方騎著驢,特地前來購買而得名。劉老闆的生意也特別紅火,他因“騎驢酒”而成為名噪一時的大富商。而他的這種宣傳手段,就是最初的廣告。

從隋唐時代起,商人就知道商品或者產品的品牌對商品的銷售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品牌是一種能產生增值和溢價的無形資產,是用特定符號來代替的識別的載體。一個過得硬的品牌對消費者來說,代表過便的質量、完美的服務和優良的使用感受。從廣義上來說,春秋戰國時期商鞅“城門立木”和呂不韋的“一字千金”都是一種品牌效應,他們都是通過這種品牌效應昭示了政府的誠信,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店招

隋唐時的商人們,往往會在自己的店外掛上面積很大的招牌和幌子,上面寫有店鋪的名號,主要用於展示商店的標識、經營的商品種類或提供的服務項目。這些幌子往往以生動、直觀的形制,鮮豔的色彩和獨具魅力的標誌,在給顧客強烈禮堂衝擊的同時,讓人瞭解並且記住商鋪的名稱和項目。

這些幌子主要由青白布製成,周邊飾以鋸齒狀或者波浪狀,尤其以酒店業居多。連《水滸傳》中都有武松在陽穀縣看到寫著:“三碗不過岡”酒旗的廣告,才進入這家酒店飲酒,最後打死老虎的故事。故事中只是一家縣級的小酒店,而在隋唐大城市裡,大型酒樓的店招早已發展為各種顏色的五彩酒旗,上面繡著特殊圖案和店名,並且寫有誘導顧客購買的文字。既顯示店鋪的特徵,又有品牌的推廣,效果十分明顯。

隋唐時期,城市的夜生活很發達。很多商業區經營可以通宵達旦,所以利用燈籠打廣告,是一個很有效的廣告推廣方式。這種燈式廣告一般是在燈籠或燈箱上用文字表明店鋪的身份,燈籠的製作也是極盡華美,夜間懸掛在店鋪前十分引人注目,是一種特別吸引人泊懸幟廣告。

“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高掛的店招

有些特殊行業的店鋪,也會在店外懸掛能代表本行業內容的一些物品,當作幌子廣告的補充,也能收到奇效。比如藥店會在門外懸掛葫蘆,賣農具的會在店外掛上犁耙等等。這類廣告有實物,有寓意,樸實無華,形象生動,也能找準受眾,提高商品知名度和銷量。

三、其他類型廣告

隋唐時期,人們開始產生品牌觀念,一些老字號商鋪便抓住顧客的心理,利用人們對老字號的信任,採取攻心之術。

這些老字號店鋪,會在自己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上註明自己的店名,併為商品取一個琅琅上口的名號,既有吉祥的含義,也有產地的證明。唐代的古琴製作以四川雷家最為著名,有“唐琴第一數雷公”之譽,而雷家就在自己家生產的琴上註明“雷公琴”三字,與其他人的產品加以區分。這是中國最早的商標之一,也是古代商品廣告向商標業發展的一個生動實例。

“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有些精明的商人,會利用當時的名人,為自己宣傳商品,這是最早的名人廣告。唐朝有一家酒樓,所賣的酒品質好,香味濃,極得詩人陸龜蒙的喜愛。酒店老闆便在一次陸龜蒙酒酣之際,提出想請陸先生為自己的酒做一首詩的請求,報酬是可免其百日酒賬。陸龜蒙大喜,提筆寫下“小壚低幌還遮掩,酒滴香灰似去年”的詩句,讓店主人裝幀後掛在店內,引來了陸龜蒙一大票粉絲的光顧,這裡也逐漸成為文學愛好者交流的固定場所,不用說生意翻了數番。

四、專用廣告術語

古代的廣告業在隋唐時期得到了一次大的飛躍,在廣告的使用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特定的廣告術語。這些廣告術語是古代商人智慧的結晶,包含了各種商品信息和民俗文化。

在富有廣告意識的商人中間,開茶莊大多不會直接寫某某茶莊,而是以“陸羽傳經”代替。這個典故出自一首古詩:“神農始種遍中華,陸羽傳經細解茶。龍井清淳伸雀舌,碧螺翠滴吐春芽。”

“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茶聖陸羽

眾所周知,陸羽是中國的茶聖,一生愛茶,他著有《茶經》三卷,是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葉店中懸掛“陸羽傳經”,是自翊得到了茶聖的真傳,茶葉品質天下無雙,也符合愛飲茶的士大夫的心理,獲得他們文化上的認同。

酒店通常與李白相聯繫,“太白遺風”是最常見的行業廣告術語。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一生愛酒,無日不飲。“李白斗酒詩百篇”,早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酒店藉助詩仙和酒仙的名氣,以“太白遺風”代替店中美酒,既文雅,又含蓄,更能吸引那些文人墨客的駐足。

其他的類似鞋店的“圯橋進踵”是以張良納履的故事為術語,醬坊“調和鼎鼐”是以周公的故事為術語,不一而足。這都是古代商人重視產品宣傳,將商品與文化相結合,在廣告上的一種探索。

五、隋唐廣告業綜評

廣告業的繁榮與商業的繁榮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經濟繁榮,商業得到大發展的盛世,才會使百姓的消費水平得到提升,帶動商業的發展。當商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為了擴大商業的規模,必然會出現依靠信息傳播來宣傳產品和服務的現象。

“廣而告之”:來看看隋唐時的廣告業有多發達?

街道邊的廣告

廣告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文化,它在封建社會發展的道路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充滿了崎嶇。但是,它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推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引領了古代的品牌意識和競爭意識,同時又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的融入其中,甚至將儒家精神的“仁”和“信”也包含在內,是中國商品經濟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也是值得今天的廣告人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