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心理諮詢領域有句順口溜:邊緣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

意思是邊緣性人格是一種人格特點

只有到了某種程度才會成為邊緣人格障礙,大多數我們稱有邊緣性人格的特質,或邊緣型人格結構,不一定達到了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程度。

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

(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簡稱BPD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精神科常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特徵,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徵有學者描述便是“穩定的不穩定”,往往表現為治療上的不依從,治療難度很大。

邊緣性人格障礙最早被命名,是來自於人們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

心理(精神)學家發現有一部分人即存在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狀表現,又不滿足於全部診斷標準,處於“正常人”與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間的灰色地帶,因此命名為“邊緣”。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特徵表現

1、極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來的被遺棄

2、自我飄忽不定——在共生性依戀和敵對性孤立之間,左右搖擺。搖擺在兩種狀態中忐忑不安,前者預示自己將成為他人的附庸,後者則意味著被遺棄。

一般來說,邊緣型人格結構最大的特點是,無法和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一種不穩定的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以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動為特徵。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3、身份紊亂:顯著的持續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覺。

4、至少在2個方面有潛在的自我損傷的衝動性(例如,消費、性行為、物質濫用、魯莽駕駛、暴食)

5、反覆發生自殺行為、自殺姿態或威脅或自殘行為。

6、由於顯著的心境反應所致的情感不穩定(例如,強烈的發作性的煩躁,易激惹或是焦慮,通常持續幾個小時,很少超過幾天)。

7、慢性的空虛感。

8、不恰當的強烈憤怒或難以控制發怒(例如,經常發脾氣,持續發怒,重複性鬥毆)。

9、短暫的與應激有關的偏執觀念或嚴重的分離症狀。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10、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對自己的身份定位,自我價值,目標職業以及性別定位產生不確定。這種自我形象的不穩定使他們經常感到空虛和無聊。他們不能忍受孤身一人並且想法設法避免被人拋棄。

對會被別人拋棄的恐懼讓他們依附別人,並對他人產生過高的要求。

但這種依附感經常會導致他們需要的人離開。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拋棄和拒絕可能會激怒他們。會對別人產生強烈的感情,但這種感情經常會改變。當他們需要的時候,感情會變得極端的奉承,而當不需要的時候,又會變得輕蔑和不情願。

看待別人的方式更傾向於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並且對一個人的評價會突然發生轉變。因此,常常會經歷簡短又猛烈的感情關係。

當心儀的人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或者一段感情結束的時候,會蔑視對方。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11、很難調節自身的情緒。情緒變化會經歷整個情緒範圍,從生氣和不穩定,到抑鬱和焦慮。

常被強烈的痛苦情緒和慢性憤怒所困擾,有時憤怒的情緒會爆發出來。

常常會感到空虛和懊惱以及委屈,伴隨著長期消極。經常沒有能力去規劃自己的行為,並時常做出衝動不計後果的舉動。

很容易因為他人輕微拒絕,或者沒有任何理由,和他人引發衝突或者摔東西。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12、常衝動行事,比如與剛認識的人私奔。

衝動和無法預測的自我毀滅性行為。包括自殘,自殺性行為或者真的嘗試自殺。特別是當他們對被他人拋棄感到恐懼時。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13、通常沒辦法處理好和家人還有其他人的關係。

他們通常有不幸福的童年經歷,比如父母離異,父母去世,父母嚴厲懲罰或虐待,父母的忽視,或者曾目睹父母之間的家庭暴力。

患者會把他們和他人的關係想象成被拒絕或者被拋棄。他們對於其他人,包括對於心理諮詢師的感受會在理想、中意和敵對狂暴中不停地快速轉變。

14、極度緊貼他們一開始中意的人,但是當他們覺得那個人(不管是心理諮詢師,愛人,家人,還是好朋友)一旦拒絕他們或者沒有達到情感預期,就會立刻轉變成完全的蔑視。

我們再通過一條動畫來詳細瞭解下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什麼樣子的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簡單心理編譯】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目前生理學上認為相當比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其大腦某個組織要偏小,不過拋開生理學上的遺傳因素來講,後天環境,是最大的BPD形成因素————童年創傷、以及父母養育方式。

BPD父母的一方,有很大幾率會讓子女也成為BPD,這是無可置疑的

1、BPD父母性情不穩定,自身能量不足,需要子女的反哺,易在嬰幼兒期造成子女無法獲得足夠的愛和安全感,造成子女所謂的缺愛症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2、BPD父母往往對子女控制慾極強,妨礙子女的自我意識形成,容易讓子女在人格塑造期難以形成完整的自我人格;

3、子女通常會習得父母行為方式,而BPD父母在家中是強勢的一方,子女自然習得BPD這方的父母習性。如此,父母有一方是BPD,其子女是非常有可能也是BPD,悲劇就是這樣,代代相傳。

BPD患者必須有非常強烈的自我重建人格的慾望,才能阻止這種悲劇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動力學理解

心理動力學認為,人在出生時便開始產生心理防禦機制(投射),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展出各種更高級的防禦。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而創傷則會讓人的防禦機制發展停滯,因此如果人在早年間受到了創傷,他的防禦機制(一部分)將會停止在那個年齡段。

通過上述診斷標準,我們總結出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主要防禦機制:投射、分裂、被動攻擊、潛意顯現、見諸行動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防禦方式研究)。

根據古典精神分析及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論,上述防禦機制多產生(存在)與口欲期和肛欲期之間。

因此從動力學角度來看,邊緣性人格障礙是在1-2歲之間經歷過創傷或未得到良好養育而產生的。(早於1歲可能是精神分裂,2-3歲間可能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在行為主義的思想中,則關注兒童在早年成長中,是否獲得了足夠的關注和強化。例如家庭中若存在大量的攻擊行為,兒童會通過觀察學習過程,習得攻擊行為,從而導致見諸行動的產生。

若養育者對孩子的關注點不一致,也容易導致孩子對自己身份的紊亂認知。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之前網絡上流傳的“孩子哭了抱不抱”的話題中,部分人相信孩子哭了不要抱,否則孩子會相信哭泣是唯一的解決方法,將會持續採用哭泣來獲取關注。

這從行為主義的角度是能夠說通的,但如果我們關注到孩子的認知層面則會發現,讓他消退哭泣行為的原因,是在認知層面獲取了絕望感,體驗到孤獨、被拋棄。

而這些體驗則有可能持續存在於心中,成為認知圖式,把將來生活中的一切關係渲染成拋棄和絕望的主題。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互動模式

從上面的診斷標準中我們可以得出,邊緣型人格障礙難以與他人建立有質量的人際關係。

邊緣通常無法適應親密感,這會讓他們擔心被拋棄;同時無法適應疏離感,這依然讓他們感覺到孤獨。

唯有在關係由遠及近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部分親密感。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因此邊緣者很常見的一個現象是混亂的性行為,通過做愛來體驗親密感,但又無法真正維持在一段親密關係當中。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為了填補空虛,邊障人會沉迷一件事情,不受控制的去重複,越重複越痛苦,越痛苦越無法停止,因為痛苦至極又無法逃離,它會慢慢產生病態的依賴,他不得不去享受和融入其中。他會把自己變成空虛本身,然後吞噬自己,永無止境。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衝動行為則來自於邊緣者糟糕的情緒控制能力,這導致很多邊緣者容易產生犯罪行為。

在物質濫用中,邊緣者則能夠找到融合感,通過與藥物的融合,來體驗假性的親密感,暫緩孤獨感。

分裂的防禦機制讓原始理想化+原始貶低出現在邊緣者的互動模式中,他們無法將一個人理解為“有好有壞”的,要麼認為對方是完美的,要麼相信對方是最糟糕的。

因此在與邊緣者互動的過程中,其他人會體驗到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今天覺得自己是救世主,是邊緣者的救星,明天就發現自己成為了世界上最糟糕齷齪的人。

邊緣型人格的改善

最好的方式是和一個人建立穩定的、親密的、安全的關係。但一般來說邊緣型人格特質的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一般建議和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有力量的諮詢師建立這樣的穩定關係,這是最好、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可能會疑惑,和諮詢師的關係與和朋友、家的關係有何不同?

首先,諮詢師將隨時堅守“保密”和“中立”的原則,諮詢師通過常年的個人體驗和學習,已經修通了自身的大部分問題,他可以用他自己作為工具幫助你處理情緒,也通過和你的關係將你習慣的行為模式展示給你,所以和諮詢師的關係本身是諮詢發生作用的關鍵,這是任何其他關係都無法做到的。

心理學人格解密——邊緣性人格障礙

同時,諮詢師將是一位忠誠的陪伴者,他會陪你在人生路上冒險,你不離,他便不棄。他會在絕境拉住你,但不會在每次你遇到困難時都替你解難;他是你冒險之旅的嚮導,但不會居高臨下,試圖以他的想法強加與你。

重要的是,和諮詢師的談話不會停留在瑣碎的事實層面,他會和你在真誠的、深層次的層面對話。

不僅能聽到你的語言,還能聽到你內心的渴望、隱藏的情緒、改變的動力;不僅能夠承受你的讚美和依賴,也可以忍受你的憤怒和攻擊。和諮詢師的每次一次互動,都在試圖喚起你的力量,使你有能力自我守護、自我治癒、自我發展。

我是放羊叔,專注心理學研究十年

關注我,為你解刨更多心理,瞭解各類心理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