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嗝嗝老師》為例,探究“育兒心理學”在孩子教育中所起作用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是以自己的經驗或者聽來的經驗為主,並且注重自己的個人感受,而沒有去深入思考孩子的行為中的心理上的問題。大部分人對孩子的心理並不在意,只在意"看得見"的方面,而兒童的心理,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卻常常被父母忽略,因而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都感覺到很難、很痛苦,其實是因為父母沒有很好地利用好"育兒心理學"。

談到"育兒心理學",有一部電影《嗝嗝老師》,值得父母們關注和分析,或許這其中的道理,能夠給予父母們更好的建議以及引起更多的思考。

以《嗝嗝老師》為例,探究“育兒心理學”在孩子教育中所起作用

《嗝嗝老師》是一部上映於2018年的印度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布拉德·科恩的傳記小說《叫我第一名》,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症而不停打嗝的奈娜,帶領學校最差的9F班裡14名來自貧民窟的學生,驚喜逆襲的勵志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患有圖雷特綜合症而不停打嗝的奈娜,因為自己的健康問題,在面試中總是失敗,沒有得到單位的錄取,經歷過無數次的面試失敗之後,奈娜終於找到工作了,成為一箇中學裡的老師。這是一個理想的職業,但是她發現她所分配到的班級,是這個學校中學生最頑皮、搗蛋的班級,9F班。這裡的孩子幾乎都是來自貧民窟,他們調皮、不聽話,甚至和老師對著幹,其他老師都對這個班級避之不及,也沒有人喜歡這個班級的孩子們,但是奈娜欣然接受了這個班級。

奈娜因為從小患有圖雷特綜合症而不停打嗝,在她小時候,她也同樣被同學排擠、嘲笑,母親帶著她轉了12個學校才有一個學校願意接受她。後來校長問她需要什麼,她對校長說:"我不需要任何幫助。我只要和其他同學一樣就行了。"後來校長和同學們都沒有過分得將奈娜作為異類,從此奈娜的一生就改變了。

來到9F班後,面對孩子們的調皮搗蛋和故意針對,她跟著孩子們一起做,並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揣摩他們的心理,將他們當做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學生,給予他們溫暖和愛。最終,咋期末考試中,9F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這是令人驚歎的。

奈娜並不是神仙,能夠一下子就將孩子們"降住",而是她能夠在克服自身的心理問題的同時還能夠將心理學上的知識作用孩子孩子們身上,這才產生了極大的效果,使得原本不愛學習甚至放棄自己的孩子們能夠聽話,並且取得了好成績。

奈娜在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學效應,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羅森塔爾效應、南風效應以及禁果效應。奈娜很好地利用好了這三種效應,取得了教育教學上的突破。

以《嗝嗝老師》為例,探究“育兒心理學”在孩子教育中所起作用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對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且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但實際上,這18名學生是隨機選擇的。

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都性格開朗,並且學習成績好,交際能力也強。

本來是普通的隨機挑選的學生,但是在被秘密告知他們在名單上之後,學生會向著實驗者所說的方向去發展,成為實驗者口中的"最有發展前途者"。

以《嗝嗝老師》為例,探究“育兒心理學”在孩子教育中所起作用

《嗝嗝老師》中,奈娜對於孩子們寄予希望,告訴孩子們他們不是別人口中的差生,他們也是和別人一樣的學生。奈娜通過不斷地將美好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們知道自己並不是沒有用的人,讓孩子重獲信心,願意朝著老師所說的方向去改變,去發展。最終,孩子們也做到了。

羅森塔爾效應要求父母們要做到對孩子有合理、積極的期望,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讓孩子們對自己有信心,也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展示父母口中優秀的自己。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做到及時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鼓勵,讓孩子有明確的努力方向,促進孩子想著父母和社會的期望去努力,刺激自己的潛力。

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叫做"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這是由一個擬人化故事而來的:北風和南風比賽誰能夠讓人們脫下大衣,北風則是利用大風來企圖吹走人們身上的大衣,結果人們感受到寒冷,把大衣裹得很緊。想法,南風則是以溫暖的風吹拂著人們,人們感覺到溫暖,就把外套脫下來了。

為了一個同樣的目的,北風和南風的做法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顯然,北風采用的是僵硬、強制的手段,而南風則是依靠給人溫暖讓人們自動脫下大衣。在教育教學上,同樣需要以溫暖的感化來讓學生努力學習,而不是強制性地染給孩子去行動,強制性的方式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

以《嗝嗝老師》為例,探究“育兒心理學”在孩子教育中所起作用

奈娜面對孩子們的調皮並沒有發火,甚至孩子們做出嘲笑老師的行為,奈娜也沒有去直接責怪他們,而是分析孩子們的惡劣行為,並且從中去發現孩子們身上的其他閃光點,在以孩子們的優點來進行指導,為孩子們創造溫馨的學習氛圍。在奈娜這裡,沒有強制,沒有責罵和懲罰,只有引導和鼓勵,因而孩子們會願意去聽一個充滿溫暖的老師講話,而不喜歡面對總是責怪自己的老師。

父母們想一下,自己是否經常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就選擇對孩子大聲嚷嚷,衝著他們發火,甚至威脅孩子:"你再這樣我就把你都出去"或者"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等等。

很多父母會選擇用強制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一強硬的命令讓孩子一定要遵守,認為這樣能夠展示父母的權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但其實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到反感,父母越是強行讓自己遵守,自己就越要反抗,這也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時會有的逆反心理。

父母在生活中應當以溫暖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講究方式,讓孩子能夠自願去做出行動,而不是去逼迫孩子。

以《嗝嗝老師》為例,探究“育兒心理學”在孩子教育中所起作用

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這種效應相信家長應該很熟悉。當父母孩子不要去碰家裡的高處放著的東西的時候,孩子就越想要去看一下高處放著的是什麼東西,家長讓孩子不要去某個地方玩,孩子就越是需要去看看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9F班的孩子們總是去做各種違反學校紀律的事情,比如在課堂上搗亂等等,但是奈娜沒有馬上制止孩子們,反而自己也加入他們,跟著他們一起去唱Rap,和孩子們一起做他們平時會做的事情,從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轉化孩子的行為,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方向去發展。

奈娜這樣的做法沒有引起孩子們的逆反心理,反而讓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能夠讓孩子在這些行為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從而能夠發展自己的其他良好的興趣,者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父母在平時的育兒過程中也應該避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想要讓孩子不要做某事,可以直接將做某事的後果、為什麼不能做的原因告訴孩子,讓孩子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惻然避免產生禁果效應。

以《嗝嗝老師》為例,探究“育兒心理學”在孩子教育中所起作用

我是吳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