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和蔓延,不僅奪去了上千條鮮活的生命,更讓14億國人陷入了焦慮和不安之中。

病毒無情,但人有情,在疫情面前,國人表現出了舉世無雙的凝聚力,當所有人都團結在一起的時候,就爆發出了無窮大的力量。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國內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武漢也在4月8日凌晨解封,大家基本恢復了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湧現出了無數催人淚下的感動畫面,其中一位84歲老人步履匆匆的身影,讓人格外感動和心疼。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這位老人在疫情出現以後,一方面建議大家“不要去武漢”,一方面卻在第一時間踏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向疫情一線逆行。

還是這位老人,經過與多位專家反覆研究、會診病例之後,第一時間站在鏡頭面前告訴公眾:“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人傳人的現象,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做好防護措施,儘量不要出門。”

為了抗擊疫情,這位老人兩個月沒有好好休息,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工作、會診、開會、商討方案……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熬紅了雙眼,即便這樣,他依舊捨不得休息,想要盡最大努力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每當看到這位老人的身影,大家都倍覺心安,每當聽到這位老人的建議,大家都無條件地相信並執行,因為他“敢醫敢言”,他是一位敢說真話的好醫生。

這位備受大家尊敬的老人就是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出現以後,鍾南山院士再一次“高調”走進了大家的視線,他的努力讓我們感動和敬佩,這樣的“硬核”院士是當之無愧的“明星”,他是時代的楷模,傳遞出的正能量值得所有人學習。

這篇文章,我們就走進鍾南山院士的硬核成長之路。

01

醫學種子的萌芽

1936年10月20日,鍾南山出生於南京中央醫院,因為醫院坐落於南京鐘山(即紫金山)的南面,父母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取名為“南山”。父親鍾世藩是著名的兒科專家、國家一級教授,母親廖月琴是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鍾南山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小時候,他就常常看父親給別人治病,父親對待患者和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讓鍾南山印象深刻。每當看到病人痊癒後父親開心的樣子,他都很受觸動,從父親身上體會到了當醫生的開心、快樂、備受尊重,以及肩上的職責和使命。

真正讓他對醫學產生興趣,並在心裡萌生學醫的種子,是從當父親的小助手開始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方面的條件都很艱苦,科研經費也非常有限,為了做實驗,父親鍾世藩自費買了幾百只小白鼠,在自家屋頂搭建了一個簡易的實驗室。14歲的鐘南山放學後,經常幫父親喂小白鼠,父親做實驗的時候,他就擔任小助手,瞭解了很多醫學知識,也勾起了他對醫學的極大好奇心。從那時起,醫學的種子就在他心裡萌芽。

小時候的鐘南山成績並不好,經常逃學,還留了兩級,但是家人沒有過多地責備他,每次成績有進步的時候,母親都會鼓勵他,慢慢地他找到了學習的動力,從差生變成了優等生,並在195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踏上了學醫之路。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02

人生的轉折點

  • 影響他一生的一句話

1971年,鍾南山35歲,當時父親的一句話影響了他的一生。

父親問他:“南山,你今年多大了?”

“35了”

“35歲了,真可怕。”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35歲了,真可怕!”簡單的7個字,如同一塊巨石,在他的心裡激起了千層浪花。起初,他並不理解父親這句話的深意,經過反覆思考,他終於意識到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父親鍾世藩和母親廖月琴都是上世紀留美歸來的醫生,父親1930年從北京協和醫院畢業的時候29歲,當時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兒科醫生,之後又出國留學,拿到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是名副其實的“學霸”醫生。

在父親眼裡,35歲應該在領域內取得不錯的成就,而鍾南山還只是一位沒有臨床經驗的內科醫生,這個結果讓他很不滿意,於是就說了“35歲了,真可怕!”這句話。

父親簡單的一句話,讓鍾南山印象深刻,同時也激發了他對工作的強烈追求,到了廣州以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虛心向別人請教,晚上熬夜學習專業知識,他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學習、搞科研上,短短几年的時間,他就在呼吸病學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 入行呼吸病學領域

1971年,已經在北京醫學院任教十年的鐘南山,被調到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

之前,國內對呼吸疾病的研究並不重視,直到1971年周恩來總理提出了“要加強對慢支炎和肺心病防治”,我國的呼吸疾病研究才有了新的開始,從那時起,鍾南山的命運就和呼吸疾病健康事業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當得知自己被分配從事慢性支氣管炎相關工作的時候,鍾南山心裡是極不情願的,因為對於內科醫生而言,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這類呼吸疾病不是他們的強項,也沒有相關的經驗,這樣的病例讓他們束手無策。

在對慢支炎、慢阻肺有了深入瞭解,並進行了大量調研以後,鍾南山發現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於是他頂著巨大的壓力,在簡陋的條件下,從僅有的幾個團隊成員起步,瞄準呼吸領域的臨床和科研,帶領團隊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那時候,下班後沒有地方去,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他們團隊幾個人就聚在辦公室裡,把桌子拼起來,用豬做動物實驗,這樣度過了好幾年的時間,也打開了他們在呼吸病學領域研究的大門。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03

留學歸國

1979年,43歲的鐘南山抓住了改革開放後首批公派留學的機會,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及倫敦大學呼吸系研修。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他們每個月只有6英鎊的生活費,而剪一次頭髮就要12英鎊,為了省錢,他們坐火車去英國,用了9天的時間才輾轉到達,草紙、洗衣粉等所有物品都是從國內帶過去的。

一想到在條件那麼艱苦的情況下,國家還送他們出國學習,鍾南山與同伴們就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大家都非常投入,想盡最大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回國後報效祖國。

初到英國,語言是他學習最大的障礙,為了提高英文水平,他經常用英語給父親寫信,每次父親的回信都是厚厚的一沓,不僅指出了信中的語法錯誤、拼寫錯誤,還在旁邊做了詳細的標註,除此以外,在學習上也給了鍾南山很多鼓勵和幫助。正是有了無數次這樣的書信交流,鍾南山的英語水平有了快速的提升。

現在的鐘院士能接受全英文采訪,可以用英語與國外專家進行無障礙交流,與留學期間和父親的書信交流有很大的關係。

在英國研修的兩年時間裡,鍾南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倫敦大學的一位教授對他在哮喘領域的研究非常滿意,想讓他留在那裡工作,但是被鍾南山拒絕了。對於當時的鍾南山來說,留在國外工作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因為他從來就沒想過留在那裡,哪怕當時國外各方面的條件比國內好了很多。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在一次採訪中,鍾院士用一段話解釋了堅持回國的原因:

“國家在那麼困難的時期,給了我們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你有什麼道理學了以後不回來?就從個人報恩的角度出發也要回來,提高國家的科學研究水平。”

抱著感恩之心回國的鐘南山,帶領團隊針對哮喘、慢阻肺、慢支炎等呼吸疾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攻克了眾多科研難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好成績。

04

“非典”時期的“硬核”院士

很多90後、00後都對“非典”沒有什麼印象,但相信多數人都記住了一個名字——鍾南山。

2002年冬天,全球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在廣州被發現,緊接著在北京等地也出現了類似的病例,大家都不知道這個病是什麼,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後果。

當時,很多權威專家都認為是普通的衣原體感染引起的肺炎,不具有廣泛的傳染性,疾病處在可控制的狀態。但是,長期從事呼吸病學研究的鐘南山卻不這麼認為,他憑藉自己多年的從醫經驗,並根據臨床病例,判斷這應該是一種很危險的新型傳染病。

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鍾南山頂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向媒體透露SARS是一種新型傳染病,存在人傳人的情況,隨後防控工作全面升級,全國都進入了緊張的抗疫狀態,及時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2003年2月8日,在發病最厲害、多名醫務人員被感染的情況下,很多醫生、護士都不敢近距離接觸患者,鍾院士感覺當時的氣氛不對,他主動提出:“把最嚴重的病人送到我這裡來!

從那一刻開始,廣州醫學院附屬一院就成了廣東省抗擊非典最前沿的陣地和攻堅要地。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重病人被送到廣醫一院以後,鍾院士團隊給予了他們最周到的照顧和治療,鍾院士每天親自查房、會診,近距離詢問患者的身體情況,這也給患者們帶來了極大的自信心。

所有的重症患者從開始的恐慌,到對醫護人員足夠信任,並積極配合治療直至痊癒出院,心態上的轉變,離不開鍾院士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鍾院士及團隊醫護人員給予他們的幫助,更不會忘記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的“神醫”鍾南山。

“非典”期間,這位67歲的老人幾乎不分晝夜地待在病房裡,與眾多醫護人員共同努力,從零開始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治療方法,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非典”時期的一個秘密被鍾院士隱瞞了十幾年,有一次,他連續工作了38個小時,身體極度疲憊,導致免疫力下降發燒了,當時他判斷自己感染了肺炎,但是沒有告訴任何人,自己回家治療,每天在家打吊瓶,一個禮拜就痊癒了。

病癒後的鐘院士顧不上休息,就立刻回到了抗疫一線,當時同事們沒人知道他生病了,都以為他去出差了。直到2019年的一次採訪,鍾老才將這個秘密公之於眾,時隔了16年,大家才知道鍾院士在“非典”時期感染了肺炎。

很多人都很好奇,為什麼當初他不告訴別人自己得了肺炎?鍾院士這樣回答:

“當時的疫情比較嚴重,所有人都很恐慌,如果讓大家知道鍾南山得了肺炎,即便只是普通的肺炎,都會讓公眾愈加恐慌和焦慮,也會影響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狀態,所以我沒有告訴任何人。而且我對自己的身體非常瞭解,我有信心讓自己康復。“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正是因為鍾院士在媒體面前頂著巨大的壓力說了實話,才讓“非典”疫情得到了及時的控制,把損失降到了最小;也正是有了他和醫護人員的日夜奮戰,才讓很多人有了重生的機會;更是因為他的榜樣力量,讓所有人凝聚一心,共同戰勝了病魔。

“非典”之後,全國人都記住了一位不怕權威、敢講真話、有親和力的科學家——鍾南山。

05

“新冠”疫情的“定海神針”

時隔17年,2020年年初,已經84歲高齡的鐘院士再次逆行,毅然坐上了前往武漢的列車,第一時間奔赴疫情一線。 看著鍾院士步履匆匆的身影,所有人都倍感心安,因為大家都足夠信任他,並稱他為抗疫“定海神針”。

1月18日,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的一張照片,讓所有人既感動又心疼,照片中他坐在高鐵餐車裡閉目休息,看起來非常疲憊。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耄耋之年的老人,本該在家安享晚年的,他不但始終堅守在在科研一線,還在新的疫情出現以後,第一時間趕赴一線,這種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和敬業精神讓人敬佩。

18日當天,鍾院士從深圳搶救完病人回到廣州,下午在廣東省衛健委開會時,接到了緊急通知,要求他立即趕往武漢。時間緊買不到飛機票,他就匆忙坐上了高鐵,連夜趕往武漢,在餐車上坐定之後,他馬上拿出了文件開始研究,即便忙碌了一天已經疲憊不堪,他還是捨不得休息,爭分奪秒地研究病例。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19日,鍾院士與李蘭娟院士等眾多專家前往武漢金銀潭醫院和武漢疾控中心,瞭解疫情的最新情況。

20日,鍾院士面對鏡頭向所有人宣佈:“根據目前的資料,新型冠狀病毒肯定有人傳人的現象,沒有特殊情況,建議大家儘量不要去武漢。”隨後,國家立即成立了武漢疫情防控小組,全國進入了聯防聯控階段,1月23日武漢正式封城,全國彷彿都按下了暫停鍵,所有人聽從鍾院士的建議,取消了春節的一切活動,安心待在家裡為抗疫盡一份力。

28日,鍾院士接受媒體採訪,一再提醒大家不要出門,做好防護工作,中途幾度落淚,他含淚說到:“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城市!”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29日下午15點,由鍾院士擔任組長的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會診專家組,對廣東5例危重症患者進行了第一次遠程會診,整個過程持續了4個多小時;

1月30日早上6點,鍾院士在廣州會見有“病毒獵手”之稱的美國傳染病學專家、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感染與免疫中心主任維爾特·伊恩·利普金教授,共同探討新冠肺炎疫情;

與利普金教授交流結束後,鍾院士又趕赴北京參加座談會,飛機上的他仍在研究危重病人的治療方案。

連續2個多月,鍾院士每天都在進行著十幾個小時超高強度的工作,研究病例、遠程會診、開研討會、制定救治方案、接受媒體採訪、參加新聞發佈會……

在鍾院士心裡,病人始終排第一位,84歲的他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想要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盡最大的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即便早已熬紅了雙眼,還是捨不得多休息一會兒。

3月初,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在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並且已經找到有效治療方案的時候,國外的疫情開始爆發,鍾院士受邀出席了歐洲呼吸學會視頻會議,無保留的向他們分享了我國抗擊疫情的成果和經驗。

鍾院士說:“我們經歷了最艱難的時期,現在已經找到了有效的治療方案,希望能對其他國家的疫情防治工作有所幫助,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

3月12日,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鍾南山院士和醫院重症監護團隊,與哈佛大學醫學院及多位美國重症監護專家進行了視頻連線,鍾院士團隊分享了快速檢測新冠病毒和防空社區聚集性病例的經驗。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鍾院士說:“對於新冠肺炎,預防還是關鍵,早發現早隔離才是最關鍵的,只有全球合作,才有可能較早控制疫情。”

3月27日,鍾南山院士團隊再次與美國的專家進行了視頻連線,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經驗和診療情況進行了合作探討。

雖然國內的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很多援鄂醫療隊都圓滿完成救治任務回到了家鄉,大家的生活也基本回歸正常,但對於鍾院士而言,疫情防治工作還遠沒有結束。

清明節3天假期,鍾院士一直在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辦公室工作。17年前的非典時期,67歲的鐘南山院士牢牢堅守在這裡,17年後的今天,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84歲的他依舊像一名鋼鐵戰士一樣站在鬥爭的最前線。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我們為有這樣的好院士,感到驕傲和自豪。看著這位兩鬢白髮的84歲老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為了人類的醫學事業不懈努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不努力?

06

“敢醫敢言”的好醫生

1964年去山東的時候,鍾南山及同事遇到了一個腎尿血的小孩,他們當時就認為是腎結核,也按照腎結核進行了治療。回家之後,他將這件事情將給父親聽,父親反問了他一句:“你怎麼知道他是腎結核?”鍾南山當時就無話可說了,因為很多病都有尿血的症狀,不能僅憑這一個症狀就判斷一定是腎結核。

這件事情讓鍾院士終身難忘,他父親說:“作為一名醫生,講話得有證據,要實事求是、講實話,相信自己實踐和看見的,而不是單純靠聽見的。”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鍾院士的辦公室裡一直掛著“敢醫敢言”四個字,這既是父親對他的教導,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從實踐出發,做事、說話有證據,敢講真話。

鍾院士說:“醫學是一個實踐的科學,實踐的科學不能離開醫學實踐,所以我的很多想法、靈感,或者一些科研題目,都來源於臨床實踐,所以我要繼續走這條路。”

2019年,鍾院士在他83歲生日會上開玩笑說:“現在我感覺自己的身體還可以,‘耄耋’這兩個字我不大承認,我還沒老成這樣吧?我希望新中國成立80週年的時候,我還能站在這裡和大家聊天。”

在家人和同事眼裡,鍾院士對待工作非常嚴謹,也很熱愛他的工作,現在每天依舊會工作十幾個小時,之所有有這麼大的動力,是因為他有追求、有理想。

鍾院士說:“我從來都相信,當你一直有一個追求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非常好,始終有一個追求,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當然我自己有一個追求,就是我的研究,其中一個就是慢阻肺,我們必須要把慢阻肺的戰略重點往前移,針對絕大多數早期的病人,解決他們的問題,不要讓病情發展得比較重,結果這個方向找到了,我就豁然開朗,我現在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當一個人有追求、有夢想的時候,他會集中精力,努力向著這個目標奮鬥,也會有用不完的勁頭,只有發自內心肯為了一件事付出努力,才會找到源源不斷的動力。

07

醫學成就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炎)在國內的認知率是非常低的,很多醫生、病人都不重視這種病。鍾南山院士把這個沒有多少人關注的病,當作了自己一生的事業。他和團隊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理清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以及會對人體產生的各種影響,從而建立起了一套早期發現,有效治療的標準,走在了國際醫學界的前沿。

1996年5月,鍾南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在國際上,關於慢阻肺疾病的研究都是比較落後的,但是鍾南山院士團隊在這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指南中,基本上都是採用鍾院士團隊的文獻作為指南依據。

幾十年的不懈努力,讓鍾南山院士成為中國,乃至國際呼吸疾病防治工作的領軍人物,他還創立了國內最厲害的呼吸疾病研究所。

鍾院士有一條職業理念:“作為醫生,重點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有一次在查房之前,鍾院士先問其他醫生,病人講普通話還是廣東話,這讓很多人不理解,看病就行了,為什麼要了解病人講什麼話?因為在鍾院士看來,只有跟病人有了更好的交流,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對治療起到積極的效果,這也是他所謂的“治病也要治心。

如今已經84歲高齡的鐘院士,依舊堅持每週出診半天,為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病人,鍾院士在看診的時候很少喝水,避免上廁所耽誤時間。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2003年“非典”過後,鍾南山院士帶領團隊創建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與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範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他的團隊對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診斷成功率達85%,重症監護室搶救成功率達到了91%。

2016年,鍾南山院士被中國工程院授予國內科學界最高獎項——“光華工程科技獎的成就獎”,這個獎項自2006年設立以來,僅有五位科學家獲此殊榮。

鍾院士的團隊先後參與抗擊H5N1、H1N1、H7N9、H5N6、中東呼吸綜合徵等多次重大呼吸疾病疫情。

此外,鍾院士在《柳葉刀》等國際權威刊物發表SCI論文100餘篇;出版各類專著近20部;憑藉多項科研成果的轉化,對患有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等疾病的人群進行了有效治療;主持制定了甲流、慢性咳嗽、慢阻肺等多種疾病診療指南,儘量做到與全球最新診療模式無縫對接。

除了每週查房、出門診、進行科學研究,鍾院士還走上講臺給學生們上課,他親自挑選、培養了多名博士、碩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他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臨床實踐,從實踐中掌握知識、總結經驗。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鍾院士在開班儀式上這樣告訴他的學生:“希望我班上的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能親身接觸病人,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英語流利、卻去國外實驗室做高級打工仔的人,而是創新型的中國醫學實用人才!

如今的鐘院士早已桃李滿天下,很多學生都是各大醫院呼吸病領域的中流砥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的數名學生以恩師為榜樣,主動請纓帶領團隊馳援武漢,為疫情防疫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08

運動健將

醫學是鍾南山院士一生的追求,他也是一位頗具天賦的運動健將,大學時代的他,差一點就成了國家專業田徑運動員。

剛進入大學的鐘南山,在學校的運動會中,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不但打破了學校男子110米欄和400米欄的記錄,而且這兩個項目的學校記錄,至今還在鍾南山院士的名下,無人超越。

因為這兩項成績非常優秀,1958年,還在讀大二的鐘南山被北京市體委選中,調進了市集訓隊。經過不到一年的專業訓練,鍾南山在1959年的全運會上,不但一舉奪冠,還以54秒02的成績,打破了當時男子400米欄的全國紀錄。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當時體工隊的領導想讓他留在北京隊,經過深思熟慮,鍾南山認為自己的體質頂多能達到亞洲的水平,但達不到世界水平,加上身材不是很好,綜合這兩點,他覺得自己當運動員沒有前途,於是拒絕了領導的建議,重新回到北醫開始了正常的學習。

就是這個決定,讓國家少了一位摘金奪銀的田徑運動員,但卻多了一位為人類醫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醫生、院士,這一段經歷也讓鍾南山養成了堅持鍛鍊的好習慣。

即便日常工作非常忙碌,鍾院士依舊會堅持鍛鍊。七十多歲的時候,他經常參加各種籃球比賽,是球隊的主力隊員。現在雖然很少打籃球了,但是每週會堅持運動3-4次,每次大概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他把家裡的客廳改造成了健身房,跑步機、單雙槓、啞鈴、拉力器等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只要有時間就會運動一會兒。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84歲的鐘院士再次逆行疫情一線

有一次記者跟隨鍾院士去他家裡採訪,鍾院士步履輕盈、精神矍鑠,比年輕的記者走路都快,這樣的精神狀態讓很多人年輕人羨慕不已。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鍾院士幾乎是連軸轉,每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強度的工作很多年輕醫生都吃不消,大家都擔心高強度的工作會將他累垮,但是鍾院士堅持了下來,這不僅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更是佩服鍾老的身體素質,同時也意識到了堅持運動的重要性。

84歲的鐘院士,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身體健康永遠排在第一位,只有身體健康了,才能在熱愛的事業上不斷髮光發熱,年齡不是問題,只要有一個為之奮鬥終身的夢想,就能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總結

從調皮、逃學的“留級生”,一路逆襲成為成就斐然的科學家、院士,中間經歷了很多困難、挫折,但鍾院士始終沒有放棄退縮,他選擇了勇敢去面對,不斷挑戰自我,最終收穫了成功。

與父親相比,鍾院士算是大器晚成,35歲才開始在呼吸病學領域的研究,但是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他迎頭趕上了,還成了著名的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抗疫專家。

35歲雖然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但是鍾南山院士沒有放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甘願從零學起,最終成了一位備受尊敬的好醫生,父親眼中“合格”的醫生、兒子。

鍾院士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他對工作的熱情、對病人負責任的態度、對夢想執著的追求、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對實踐的重視、對身體健康的關注,以及對真理的追求,都值得我們學習。

鍾南山院士既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好醫生,又是所有人學習的榜樣,感謝他在每次疫情中的挺身而出,在一次次的逆行中挽救了無數鮮活的生命,感恩我們有這麼一位敢說真話的好院士,向鍾南山院士致敬!

——END——

*作者介紹:大大的人兒,原500強國企員工,堅持早起、寫作、學習,分享職場、成長乾貨。生活不易,成長還要繼續,職場路上,我們一起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