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彤:從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電影廠長(下)

福影故事 | 吳彤:從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電影廠長(下)

吳彤(1924—2011),原名吳福同,祖籍無錫。1939年從上海離家出走,參加新四軍。解放後歷任福建省文化局電影處副處長、藝術處處長,1958年負責籌建福建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位女電影製片廠廠長,在任期間促成第一部內地與香港合拍片《木棉袈裟》攝製成功。


退出軍界,籌建福影廠


1955年按上級的要求,絕大部分在部隊中的女同志都要退出現役。雖然我對部隊大家庭十分眷戀,但也不得不服從組織決定。我到地方上任南京團市委書記處書記。

不久,我調到福建,任省文化局電影處副處長,1958年負責籌建福建電影製片廠。在這裡,我開始孕育、培養一生中最重要的孩子——福建電影製片廠。


福影故事 | 吳彤:從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電影廠長(下)

福建電影製片廠早期合影


1958年福建電影製片廠建立後,主要是拍攝新聞紀錄片。1980年,福影廠恢復建制後不久,我們把發展的方向對準了故事片,最後選定了反映廈門地下黨鬥爭歷史的故事片《小城春秋》。該片根據廈門著名歸僑作家高雲覽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以廈門抗日救亡運動為背景,再現了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廈門的一次劫獄事件。


福影故事 | 吳彤:從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電影廠長(下)


那時的家底可謂一窮二白,拍攝資金一部分靠省裡支持,一部分靠貸款,但我沒有考慮到什麼後果,只對影片取得成功充滿信心。拍故事片,對燈光要求很高,我們花了10多萬買了燈光器材。這讓當時省文化局的財務頗有牢騷,說怎麼還沒拍就花這麼多錢。然後又從長影、上影等大影廠借來了導演、演員、攝影師。開拍在即,卻傳來一個令人擔心的消息:北京電影製片廠也打算拍攝《小城春秋》。我急忙帶著編劇蔣夷牧趕赴北京,找到福建籍的楊成武將軍,請他支持家鄉的電影事業。老將軍隨即寫了兩封信給文化部部長黃鎮和北影廠廠長汪洋,請他們給予支持。


福影故事 | 吳彤:從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電影廠長(下)


這一招果然奏效,1980年9月《小城春秋》在廈門開機。拍攝了三四個月,1981年正式發行放映,獲得很大成功,當時一般影片中影收購就30多萬,而《小城春秋》賣了80萬。


福影故事 | 吳彤:從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電影廠長(下)


1984年,全國故事片大批“下馬”,福影廠很可能無法拍故事片了。而當時我們廠正好拍攝了一部故事片《路》,片子講述了回城知青自主創業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這是全國第一部觸及市場經濟話題的影片。我帶著影片上京求援,到北京給相關部門看後,很多人叫好。由於《路》起了一定的作用,福影廠被列入國家計劃內的故事片生產廠家,當時全國只有16家電影製片廠獲此資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編劇和導演陳立洲才28歲,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導演,憑藉《路》榮獲了1984年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青年導演特別獎。

《木棉袈裟》:首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先河


在我擔任廠長期間,最自豪的事就是在1983年促成了福影廠與香港嘉民影業公司合作拍攝動作片《木棉袈裟》。這是內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合拍片。

當時我得知香港有個影片公司打算在內地找個電影廠合作拍武俠片,在那個年代,人們不太敢嘗試新鮮事物,但我膽子大,立刻表達了合作意向。之後的合作條款,與香港方面談了半個多月,才達成協議。其實我當時快要離休了,有人勸我不要冒這個風險,但我看準這是個把福影廠做大做強的好機會,讓中國影片走向世界,也是我作為一個電影人的夢想。


福影故事 | 吳彤:從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電影廠長(下)


影片的創作團隊可謂強大:編劇和導演是以電視劇《霍元甲》紅遍內地的香港導演徐小明;武術顧問由國際級武術教練曾乃梁擔任;主演是當年河北武術隊主力隊員徐向東;主要配音演員由上譯廠的童自榮和丁建華等人擔綱;片名書法題簽和片頭中國畫由著名國畫家範曾繪製;影片還讓京劇演員於榮光一舉成名。團隊轉輾於福建、內蒙古、河南、湖北等省、自治區三十多個拍攝點進行拍攝。有好幾場規模很大的場面戲,拍攝得極為成功。例如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拍攝的驚馬的場面,出動了直升機,調動了三個公社,一千匹馬,還有馬術隊的演員協助拍攝,氣勢相當雄偉壯觀。


福影故事 | 吳彤:從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電影廠長(下)

於榮光《木棉袈裟》劇照


影片花了6個月拍攝完成,1984年上映,大獲成功,內地的票房在當時的中國電影史上僅次於老電影《紅樓夢》,在香港也創下了1700萬港幣的票房紀錄,還通過香港合作方的渠道,在國外發行。影片還榮獲了當年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特別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