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觀察數字經濟的萬花筒和望遠鏡(張凌)

大家談:觀察數字經濟的萬花筒和望遠鏡(張凌)

張凌,瀚一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巴比特、未央網等專欄作者。

龍白滔博士曾於2019年6月在巴比特上首發一篇三萬字長文——《從貨幣金融體系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評價Libra》,從貨幣金融體系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談起,到解構和評估當下最熱的Libra項目,並提出中國的應對策略。作者的理解深度,視野廣度,對宏大話題的掌控和表達能力,在當時鋪天蓋地的關於Libra的各類分析文章中,卓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該文之後經《財新》等媒體廣為傳播,並收錄入作者今年新推出的個人專著——《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數字貨幣》”)一書。

作者的新書與此前Libra一文的風格一脈相承,但是涉獵的範圍明顯更為廣泛,貨幣金融的基礎理論及當前主要的數字貨幣金融現象(如穩定幣、央行數字貨幣(CBDC)、數字貨幣交易所、通證等)在此書中均有詳細探討,並且還包含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和國際標準制定機構的官員對上述數字貨幣金融現象的諸多看法和作者點評。

作為一個非貨幣金融專業的普通讀者,筆者難以從金融專業的角度評價此書的價值和意義,但可以就一個法律人的閱讀感受,與諸君簡單分享一二。

關於Libra、全球穩定幣和CBDC

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於今年3月下旬發佈了全球穩定幣相關報告,筆者在研讀並撰寫對該份報告的法律解讀時,研讀了《數字貨幣》一書中第三篇(“央行數字貨幣CBDC與中國央行的法定數字貨幣DC/EP”)、第四篇(“Libra和全球穩定幣的風險和挑戰”)及第五篇(“全球央行官員言論及作者評論”),其中作者對G7工作組《全球穩定幣評估報告》的解讀、對Libra的評析、對全球主流國際組織相關官員發言的評論都對筆者的寫作深有啟發和幫助。

通過閱讀新書該等篇章中的相關內容,筆者不僅對IOSCO在全球穩定幣監管政策建議工作中的職能有了基礎性認知,也對一些國際經濟組織和標準制定機構(如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支付及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CPMI)等)在該項工作中各自的分工、工作重點和路線圖有了基本瞭解。更為重要的是,作者的介紹和分析幫助筆者避免了僅從IOSCO一個部門、單個角度出發的片面和狹隘視角,而是將IOSCO的該報告放置在一個更為宏觀、立體和全局的背景體系中去解讀,以看待和理解主流國際社會對包括Libra在內的全球穩定幣的監管態度和監管趨勢(拙文 ,首發於龍博士主理的公眾號“數字經濟公社”,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

在當下談到Libra、全球穩定幣,一般離不開談論CBDC。近年來,一些國家加速推進CBDC的研究和落地,這與Libra、全球穩定幣的出現不無關係,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全球穩定幣項目Libra計劃的出現,CBDC可能沒那麼快成為全球約80%的央行正在探索的對象。應對全球穩定幣對主權國家貨幣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衝擊,是各國發展CBDC的目的之一。而作者對CBDC的觀察和研究早在我國央行發佈CBDC的研究細節之前,並且,作者的視野不侷限於中國,而是放眼全球,考察了國際上頗具代表性的美聯儲、歐洲央行和中國央行在發展CBDC的立場和設計上的共識和差異。作者對CBDC的介紹也引發了筆者對CBDC相關法律和監管問題(如數據保護、網絡安全、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的興趣。可以說,作者的新書也為筆者有關CBDC的法律問題的研究打開了一扇窗。

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制定機構和標準制定機構(如FSB、CPMI)正在研究全球穩定幣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以及對應的監管政策,與此同時,一些國際組織(如IMF)和全球很多央行也在對CBDC的問題和風險進行研究,並且在擬定監管框架。全球穩定幣和CBDC是否會相繼到來?兩者交鋒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全球的貨幣和支付系統將因此會發生怎樣的變革?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格局又會因此發生怎樣的變化?作者的新書中有分析、有答案、也有線索。

關於數字貨幣交易所

今年2月Fcoin兌付危機爆發,聯想近年來爆出的幾起數字貨幣交易所盜幣事件,引起了筆者對數字貨幣交易所客戶資產保護方面的問題的關注。在研究了美國、新加坡、日本、香港、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對數字貨幣交易所的監管政策之後,鑑於加拿大在監管範圍方面(“管誰”)和香港在監管規則制定上(“怎麼管”)的特色,筆者擬以該等國家和地區為主要對象,分析數字貨幣交易所客戶資產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制問題(拙文《淺談加密資產交易所客戶資產保護的法律規制——以加拿大和香港的相關規則為視角》也曾在數字經濟公社上刊載)。

為此,筆者翻閱了《數字貨幣》第二篇(“數字貨幣的基礎理論與貨幣體系未來”)中的第六章(“貨幣金融視角下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本質、風險與新機會”)和第七章(“數字資產交易所的萬惡之源就在於控制用戶的賬戶”)。網上有關數字貨幣交易所的風險和問題的分析文章並不少,但大多泛泛而談,而龍博士的分析直指本質和核心,鞭辟入裡——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本質是憑空創造貨幣的商業銀行,控制用戶賬戶是交易所的萬惡之源。

對於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本質和風險,在普遍缺乏監管的大環境下,作為既得利益者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經營者不會主動公開披露,而普通用戶一般只在其存放在數字貨幣交易所內的數字貨幣被盜、交易所發生兌付困難、實際控制人跑路等情形時才能感受到切膚之痛。作者憑藉其在交易系統和量化資管平臺領域的經驗,對數字貨幣交易所遊戲規則的瞭解和洞察力,再次揭示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本質就是商業銀行,依靠創造貨幣、掙利差和操縱市場掙大錢。

除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利益相關者外,作者或許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對交易所的本質和風險有如此深刻認知的人,但卻是少有的、願意並且能夠廣泛分享和傳播其認知的人。在監管還沒跟上數字貨幣交易所收割韭菜的節奏的時候,該書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本質和問題所在。對於類似數字貨幣交易所作惡的行業亂象,如果有更多像作者這樣的有識之士能夠洞察並不吝分享其對真相和風險的認知,那麼數字貨幣相關行業作惡的機會就會少一點,行業生態進入良性發展的進程就會快一點。

結束語

如英格蘭銀行金融穩定副行長、CPMI的主席Jon Cunliffe今年2月底在倫敦經濟學院的致辭時所說,每幾個世紀就有一次關於貨幣的大討論,現在是時候再次談談貨幣了。貨幣的形式一直在演進。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我們想要的生活和彼此交易方式的變化,現在正在推動貨幣和支付的迅速變化。我們不能阻止這些變化。

現在也是時候看看寫了數字貨幣的《數字貨幣》了。相信不同領域的讀者,閱讀此書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數字世界萬象紛呈,影響深遠。此書是一個萬花筒,展示了包括穩定幣、CBDC在內的數字貨幣的繽紛;也是一副望遠鏡,通過它可以看到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發展以及數字經濟的遠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