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演《父母愛情》火起來的郭濤,近日因為“掌摑”前女友,上了熱搜。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事情是這樣:他有個前女友,交往時她年紀小,還在讀書。因為她沒吃過苦,所以驕縱任性,經常和郭濤吵架。有一次,她脾氣上來了,在校門口和郭濤吵了起來。郭濤見人多,想私下解決,結果女方不依不饒,非要當眾吵架。

最後,郭濤怒極攻心,一巴掌下去。說是沒剋制住。反正倆人後來,也一拍兩散了。

吵架本就傷人,何況還動手。

還有更“恐怖”的。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凌瀟肅和唐一菲,婚後一起錄製《妻子的浪漫旅行》。有一次,夫妻倆因為起床等問題,吵了起來,凌瀟肅幽幽地說了一句:“你信不信我從這(高樓窗邊)跳下去?”

他們結婚七年,爭吵不斷。因為凌瀟肅的飲食習慣、睡眠習慣,甚至開窗喜好,都和唐一菲不同。

唐一菲說:“他敢提離婚,我立刻同意。”

有句話說得好:吵起架來,你恨不得打他100個巴掌,離10次婚,老死不相往來。

但想想吵架的那些事兒,又沒嚴重到這個地步。於是日子又這麼照過下去。只是婚姻質量始終不高。

如果你想知道:吵架的本質是什麼?如何防止“惡性吵架”?

怎麼才能讓“吵架”變成一種良性溝通?

你一定要看完這篇文章。乾貨滿滿,非常靠譜。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吵架的本質是什麼?

有很多人做過調查,夫妻吵架,原因不外乎:經濟原因、婆媳問題、生活習慣、性格磨合等。

但這些都是吵架的“表象”。如果抓不住“吵架的本質”,你永遠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羅伊·哈柏說:“大人其實也只是幼稚的小孩。”

首先,很多小孩會通過吵鬧,來引起大人的注意,“求關愛”。而伴侶之間,有一方總是“搞事情”,很可能出於這種心理。

《奇葩說》的傅首爾說,自己出生於單親家庭,不太有安全感。事業上,她可以“叱吒風雲”,但她希望老公“老劉”多關懷她。她也吐槽了很多次,跟他吵過很多架,核心訴求就一個:“你能不能走點心,對我浪漫點、用心點!”

很多女人也表示,最近一次吵架,其實就是因為:“感受不到他對我的愛了。”

這種類型的吵架,要麼是伴侶給予的愛,的確不夠。要麼,就是你本身缺乏安全感,在一次次的索要中,確認對方還愛你,搞的雙方疲憊不堪。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其次,夫妻會圍繞很多瑣事,一爭高下。這種吵架類型,在《親密關係》中被稱為“權力的鬥爭”。

咱們開頭也說過:凌瀟肅、唐一菲總是圍繞生活小事,吵到天昏地暗,累得想離婚。因為每個人都想把日子過成“自己舒服”的樣子,於是有了夫妻雙方的“博弈”。

更有人覺得,ta不聽我的,就是不夠愛我。我要通過吵架,讓ta理解我、聽我的。結果,雙方越吵,越失望。好像誰也不願意讓步,於是連帶著,對感情也產生了懷疑。

還有的“權力鬥爭”,鬥爭失敗方,甚至衍生出了“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最後,有人問,我的伴侶,為什麼像個炸藥桶,一點就著?其實,他們的憤怒,有時是出於對童年的“痛苦心理”的激烈反抗。

樊登老師說:當一個人遇到“小時候對他傷害最大的事”,他就會立刻變得敏感,情緒突然爆發。

比如,有個讀者說:我小時候總是被媽媽“爽約”,說好考好了給我買奧特曼,結果最後又說忘了。有次,妻子答應陪我去看車展,結果她臨時說沒空、要加班,把我給氣得跟她吵了一天。

很多人因為“童年的心理陰影”,在某一件小事上不依不饒。其他人對於這事,可能不覺得有多過分;但他們真的是氣壞了。

甚至,因為童年“創傷”,有的人天生比別人“好鬥”。

因為父母錯誤的教養方式、打小孩,有的人從小將憤怒、屈辱埋藏心底;遇到著急上火的事兒,他們的腎上腺素飆升得比普通人快且多。這時候真控制不住自己,對伴侶大發雷霆,而發完火又覺得很愧疚。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想要解決“惡性吵架”這事,你先要明白一個道理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人際關係學家約翰·蒂博、哈羅德·凱利在上世紀提出了一個“相互依賴理論”。它被廣泛應用於現代心理研究,更能解釋很多“親密關係”的組建和分崩離析。

這個理論認為:一對伴侶選擇結婚,是因為雙方各有所得。想讓親密關係持續下去,雙方都應該維護對方的幸福。

“獲利”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金錢需求、情緒需求、性需求、審美需求等。好處並不拘泥於某一特定層面,但“情緒需求”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吵架帶來的負面情緒體驗,會降低雙方的“心理獲利水平”。

而評價雙方是否都“獲利”,有兩個標準:一、伴侶是否達到了我們的期望;二、假如沒有現在的伴侶,我們認為自己會過得怎麼樣。

上文說到,“吵架”本質上是求關愛、權利鬥爭、對抗童年的痛苦心理。如果我們還想和伴侶在一起,不讓關係分崩離析,就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這次吵架的實質。然後,促成對方幸福感的提升。

如果戰爭由你挑起,你可以明確向對方表達,你這次“引爆爭吵”的實質。不要用各種表象的理由,去包裝你這次生氣。

假如你的發火,讓對方覺得莫名其妙,他可能會覺得,你是一個壞脾氣、不講道理、不值得交往的人。你要引導對方,來滿足你的幸福感。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怎麼才能讓“吵架”變成一種“良性溝通”?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首先,你要冷靜下來思考:這次的爭吵,到底是因為伴侶的錯誤,還是因為你自己的過往經歷、心理創傷有關。盲目的憤怒、撒氣,只會把你的愛人,越推越遠。

《無拘無束的關係》中,有1個原則,特別“消氣”:我的伴侶,很可能不是我此刻“快樂”或“痛苦”的根源。

很多人把自身的痛苦,投射在無辜的伴侶身上,導致二人溝通無果。我們要思考、承認自己的不足,真正理解自己憤怒的原因。然後,針對這類問題,對症下藥、先自己解決它。

其次,你要知道,你永遠無法改變你的伴侶。一個人的秉性、喜好,是長期形成、相對穩定的。那麼,很多架其實沒必要吵。

很多人企圖通過吵鬧,讓對方改變習慣、迎合自己,結果兩個人都很累很難受。

如果你覺得伴侶睡覺吵,那就分開睡一段時間,白天多接觸。如果你覺得伴侶懶,不做家務,你可以買一個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用足洗衣機。

鋪設完了“有些事沒必要吵”,我們來談談,“有必要吵架”的問題,該如何溝通?

心理學:“婚內吵架”是種能力,3個小技巧送給你

這3個“屢試不爽”的小技巧送給你:

  • 肢體語言,是一種獨立於話語以的語言。好的肢體語言,可以拉近溝通距離,觸發“共情”。

某網友留言說,每次吵架,她老公不僅不推搡她,還在她說得激動、快撞桌角時,拿手擋了一下。這事兒,讓她覺得特別感動,氣立馬消了一半。

而如果你雙臂環胸,做出“抵禦型”姿態,或你抬高下顎、伸手直指對方,作“壓迫型”、“威脅型”姿態,對方也會立馬感受到你的敵意。進而,ta也會豎起高高的心牆。

  • 記住自己吵架的目的並不是情緒宣洩,而是解決問題。你要明明白白告訴伴侶,自己吐槽的目的,讓對方的“努力”有個方向。

很多人怒極攻心,就口不擇言,說一些傷人的話,甚至大打出手。這是“暴力溝通”,會讓你們後來的關係,佈滿不可回想的陰影。

而帶有目的性的吵架,最後往往可以解決問題。情緒的消化,要儘量靠自己,而不是發洩在對方身上。

  • 人都喜歡得到認同,你發表不同意見時,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先贊同。

先“求同”,再“存異”,是人與人溝通的廣泛技巧。

被肯定的人,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才會放心訴說委屈。等對方倒完苦水,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了。這時,對方更可能聽得進去。

欲抑先揚、欲拒還迎,本就是我大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古人誠不欺我。

最後,別忘了給這次爭吵做個總結:“我還是愛你的。這事兒我肯定不會記仇,希望你也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