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熱議的“新基建”,究竟是什麼?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全球經濟下行壓力,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一時間,“新基建”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大家都在熱議的“新基建”,究竟是什麼?

新基建是什麼?如何用?怎麼建?圍繞相關問題,《瞭望東方週刊》、瞭望智庫於4月14日在京召開“新基建:新概念與新路徑”專題研討會。

1、新基建“新”在哪?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下,新基建起著賦能經濟增長、提振社會信心的作用。目前,各方對於其內涵及外延有著多樣化的解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教授王健認為,新基建是圍繞未來數字化生產生活和商業創新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應具有普惠性,基於新基建發展起來的新商業模式,要惠及各個社會基層,這需要政府給予企業一定的支持。

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行業拓展部營銷總監何訓認為,新基建包括數字基建和對傳統基建的數字化改造,範疇涵蓋“數字基建+公共服務基建”,其“新”主要體現在新理念、新形態、新格局、新生態、新模式上。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對新基建進行了解讀。新基建的“新”體現在新技術、新需求、新模式。隨著新經濟的發展,城市發展邏輯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城市建設要面向對人的服務,產業發展也需滿足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他提出,在推進新基建過程中,要面向城市、面向產業、面向創新,也要注意人才賦能的重要性。

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認為,城鎮化(超級城市群)、新工業化(智能製造)、智能化(AIoT)是新基建的“三駕馬車”。他提出了“智能新基建”,並認為其未來發展有十大趨勢:新型智慧城市未來將實現自調度資源、自優化公共服務;智能新基建的加速建設,會成為經濟振興週期的起點;智能經濟將帶來顯著的“降本增效”效果;媒介變革技術、網絡變革技術和計算變革技術將實現疊加;新科技推動新商業;視覺物聯網將成為新商業基礎設施;智能新基建應具有超前性、普惠性、眾創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建設將利於數據爆炸時代的智能商業轉化;人工智能訓練平臺可以承擔“智能新基建平臺服務商”的角色;在老齡化社會,勞動力出現短缺,這是智能新基建未來應用上的必答題;“智能+”將參與到應急醫療和全民教育,建設智能社會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

2、新基建怎麼“用”?

新基建作為廣泛拉動新經濟發展、支撐新業態成長的力量,有哪些應用場景?實現路徑如何?

王高翔認為,從城市發展的視角來看,佈局新基建可以解決城市存在的問題,有效激活“城、人、產”的發展邏輯,同時為城市發展創新提供更優渥的土壤。

科大訊飛智慧城市總工程師江志國表示,在城市層面,新基建將推動城市化和數字化、智慧化的深度融合,促進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這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新基建利於數字政務的普及和升級,在民生和公共服務上實現更加以人為中心;第二,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末端事件發生時實現快速響應,在社會治理上實現更加以事件為核心;第三是隨著數據量增大與數據分析速度的加快,管理決策上將更加以數據為支撐。

5G網絡建設是新基建中的關鍵領域,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高級副總裁、總工程師于振中認為,加快佈局5G,將給機器人產業帶來很多機會,利於機器人云端計算發展。目前,我國在機器人云端計算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隨著5G的發展,未來機器人在應用成本降低的同時,處理能力則會加強。

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剛印表示,新基建的加速建設,將更加利於無人機行業的發展和創新空域管理方式。在無人駕駛時代,無人系統大大降低駕駛難度,航空級無人機發展速度可能比無人駕駛汽車更快,航空級無人機可以成為新的出行方式。

他提出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應用場景:借5G、大數據和空天一體化網絡,空域使用理念將發生變革,很有可能在應用上實現創新飛躍,比如用幾千塊錢的成本開通空中的無人機“高速公路”。

大家都在熱議的“新基建”,究竟是什麼?

​3、新基建怎麼“建”?

目前,新型基礎設施配置不到位、跨區域和跨行業數據流動不暢、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相關軟環境不夠優化等問題,仍在制約數字經濟發展。在加快新基建的過程裡,有哪些“血栓”亟待疏通,才能有效賦能新經濟?

王健認為,新基建要注意打破封鎖格局,具備一定技術標準,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的技術整合效應。目前基於互聯網和數字化的生態體系仍存阻塞點,因此新基建既要有硬件建設,也要注意網絡軟環境建設,如雲計算服務體系、大數據服務體系、數據隱私和數據流動相關的法律制度及商業環境營造等。

江志國表示,目前還存在一些妨礙數據化基礎設施應用的問題:第一是觀念問題,第二是現存設計上需要改變,第三是人才培養問題。

平安成科品牌總監陳寧表示,目前的互聯網生態體系中,關於公開註冊、簡化流程,電子認證、電子證照、電子流程和電子招標手續這些方面,B2B平臺還無法做到像2C平臺一樣便捷。新基建的建設需要時間,要有標準、要共享、要整合,同時,科技正在飛速發展,但將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收益,仍是產業層面上的巨大挑戰。

4、如何打通現存阻塞點?

何訓建議,要以共建機制促進多元化運營,以共享方式推動新基建的建設發展,以共贏的市場化機制讓新基建賦能經濟,以共商機制促進融合。

在新基建佈局上,何訓認為可以這樣做:加強新基建國家隊建設;進一步繁榮新基建的社會生力軍;進一步加強融合;建設標準和規範,如數據互通、網絡安全的標準和規範。

王高翔提醒,加快新基建要把握好節奏,注重科學理性決策,在小步迭代的同時適度超前,為未來五年到十年的城市發展、產業創新提供一定動力或超前的場景供給。

商湯人工智能產業聯盟秘書長吳坤從對“智能新基建”的發展需求上,提出三點建議:未來要加強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設,繼續夯實通用算力基礎,提升計算加速能力;提升計算凡在能力,提升端側基礎能力;建設協同生態能力,推進人工智能生態圈建設。

吳坤認為,新冠疫情讓人們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數字化強制體驗,使人們更加意識到新基建的建設意義。新基建經濟價值需要新的計算方式,未來很可能出現數字經濟的全新計算方法和指標體系,從而計算新基建到底帶來多大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