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一、一言不合就裸辭,是福還是禍?

入職不到三個月,小林又離職了。

我問她,這次是因為什麼呢?

小林說,我想接觸一個完整的營銷過程,而不只是做一個文字編輯。主管經常對著我寫的文章,像老師批改小學生作文那樣,去掉這個標點,刪掉那個字,每次都改好幾遍,過程讓我很崩潰。

“那有沒有找好下家呢,北京壓力這麼大?”

“還沒有,北京總該有我的容身之處,就想趁年輕還能衝動就瘋狂一次吧。”

半個月後,小林微信上說,“今年北京是咋了,基本投出去的簡歷石沉大海,不合適好歹標記一下不合適也行啊?”

一時間,我不知道怎麼安慰她。她每次都是同一個理由,“趁年輕能衝動”,說離職就離職。

小林這種情況,現在在我身邊,很普遍。當一個人被沒有價值感的認知包圍,陷入到一種消極情緒,又沒辦法緩解、改善時,就難免產生裸辭的衝動。

但是,在一件事上,若只給自己一個選擇,也很容易就走進死衚衕。

這就是管理學中的“卡蒂埃定理”。

卡蒂埃定理是法國哲學家埃米爾·卡蒂埃提出的。

它是指:當你只有一個念頭時,你那個念頭也許是最危險的念頭。因為如果只有一條路可走,那麼這條路往往是死衚衕。

這個定理放到工作與生活中,就是說,遇到事情,如果不先認真思索,就埋頭按著腦中浮現出來的想法立刻去做。就像小林這樣,總按照常規思維解決,那往往異常曲折。

有時候,換一種思路,反而會更容易解決問題。

所以,在遇到問題,先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而不是馬上動手。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二、不懂“卡蒂埃定理”,職場路容易走進死衚衕

都說職場如戰場,工作中如果不懂“卡蒂埃定理”,一意孤行,會導致很多危害。我總結了以下三種。

危害一:易犯“賭徒謬誤”,易衝動行事

什麼是賭徒謬誤?

賭徒謬誤,是指出現某一個特定的結果,但由於最近已發生了或最近沒有發生,再發生的機會會較低。

賭徒們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他們始終相信自己的預期目標會到來,就像在押輪盤賭時,每局出現紅或黑的概率都是50%,可是賭徒卻只認為,他一次押不中,下次一定就能押中了。

這也正是卡蒂埃定理的體現,非此即彼,一言孤行,抱著投機的心理,只給自己一個選擇。

在工作當中,這種心態的人,就會像“蜜蜂和蒼蠅”裡的蜜蜂。

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同時掉進了一個瓶子裡。這個瓶子並沒有人蓋上蓋子。為了逃命,蜜蜂整天在瓶底橫衝直撞,時不時地又咬又叮,彷彿這樣可以撕開一個洞似的。

而蒼蠅亂飛了幾圈發現四處都碰壁之後,果斷往最上面飛,很快就從瓶口飛出去了。蜜蜂最後累死在瓶子裡了。

蜜蜂一門心思地把逃出瓶子的希望押在瓶底,只在瓶底橫衝直撞,卻沒有想過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觸發卡蒂埃定理,“華山天險一條路走到黑”,孤注一擲,鋌而走險,正跟蜜蜂一樣,是賭徒謬誤的寫照,以為選擇的那條路是正確且唯一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危害二:易鑽進死衚衕,導致更大損失

不聽勸告,認定自己的選擇就是最正確的,也是卡蒂埃定理帶來的弊端。

職場中,如果鑽進死衚衕,還不願意走出來,勢必會導致更大的損失。

喬·萊特是美國著名的“穀物大王”。在他年輕時,最想達成的目標是壟斷美國的小麥市場。

他預想,一旦入冬河水結冰,歐洲和印度的進口小麥補給就無法準時到達美國,所以他伺機買下了全美所有的小麥供應合約,意圖推動小麥價格上漲。

但另一家食品供應企業愛默家族為了避免小麥抬價帶來的損失,出資從凍結的河水中鑿出一條航道,令進口小麥順利抵達美國各大城市。

計劃失敗了,有人建議萊特收手止損,但萊特不依不饒,大量買進這些進口小麥以期翻身。最終,政府下令穩定小麥市場價格,這使萊特的計劃徹底破產並損失慘重。

越執著,越容易鑽進死衚衕。心存僥倖,不聽別人的勸告,“不見黃河不死心”,結果往往會撞了南牆,頭破血流。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危害三:不甘心損失,卻又不斷增加沉沒成本

受卡蒂埃定理的影響,一個人在進行決策的時候,會不計投入和回報,可最後的結果,卻往往是投入更多的沉沒成本。

我有一個老同學,他向一家健身俱樂部付了一大筆會費後,突然被醫生告知近期內不適宜劇烈運動。在得知健身房會費不可退後,他想了想,依然繼續到健身房,繼續健身。

冒著風險繼續運動,可以使自己不用面對會費變成損失,但由此帶來的後果,可能遠遠大於會費損失。

這裡的會員費就是一筆沉沒成本,不應再去考慮。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沉沒成本不應該影響我們的決策,然而,我們常常由於想挽回或避免沉沒成本而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為,從而陷入欲罷不能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三、如何避免“卡蒂埃定理”的影響,做出恰當的決策?

受卡蒂埃定理的影響,當我們覺得有且只有一種選擇的時候,那種往往是最不利的。

那麼我們一套如何做出恰當的決策呢?這裡給出兩個系統分析的方法。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一)綜合分析,做出有效決策

職場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問題的解決方案絕對不止一個。

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提出有效決策的幾條基本規則,我們可以在做出決策之前,通過多維度進行分析。

1.認清事實

決策分兩步,先清楚“是什麼”和“為什麼”,才能決定要“怎麼做”。

達利歐重點提醒我們,避免先在潛意識驅使下做一個決策,然後挑選與決策相符的數據。

你可以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 我在瞭解相關情況嗎?
  • 我已經掌握了決策所需的所有知識了嗎?

如果還沒摸清楚情況,看到一個選擇就盲目定下來,就很可能會一條路走到黑了。

前文中的小林,根據她自己的陳述,因為文案水平有限,導致工作不順利,但是“事實”之外,還會不會存在其他因素呢?

這裡要掌握的事實,包括你對事實背後的因果機制的宏觀理解,而不是你的主觀認識。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2.綜合分析眼前形勢

分析眼前的形勢時,要遵循“牽牛要牽牛鼻子”,把握好關鍵信息,就像做數學題那樣,去掉多餘的條件,只保留和解題有關的信息。

在分析的時候,需要注意這幾點:

  •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是決定問誰:要做決策前,找到了解你將做的決策相關的人,多瞭解一些有相關經歷的人的情況。
  • 不要聽到什麼信什麼:觀點和事實是不一樣的,要區分出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主觀臆測。
  • 所有東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當下可能覺得很重要的事,但是過不多久就覺得不值一提了,可以過一段時間再做決定。
  • 不要誇大新東西的好處:新的事物意味著有新的機遇,但是也伴隨著風險,可以等待時間來驗證。
  • 不要過度分析細節:要有大局觀,不要在細節上死摳。

當小林想要離職的時候,她完全可以先給自己幾個靈魂拷問:

  • 離職是自己工作能力不行,還是公司的問題?
  • 離職後,以我現在的能力能找到更好的嗎?
  • 除了裸辭,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 以我現在的能力,能找到什麼崗位的工作?

分析清楚眼前的形勢,心裡有底,去行動的時候,也好有的放矢。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3.綜合分析變化中的形勢

達利歐提醒,人們總是說事情正在改善,但看不到事物的質量,距離平均水平還有多遠以及改善速度,能否確保其在可接受的時間內超過平均水平。

在分析的時候,要謹記以下幾點:

  • 不必過於精確:不需要在某個點上錙銖必較,在“差不多”的層面上去理解,會更高效
  • 找出“80/20”法則中,“20%”指的是什麼:這個發則告訴我們,多數,它們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少數,它們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要達到80%的好處,在於找到那些關鍵的20%。
  • 不要過度追求完美:有時候邊緣性的微小因素,也會影響對重大因素的考慮,要分清主次矛盾。
  •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事物總是處在發展變化之中,要與時俱進,知道事物改善的整體速度和水平。

小林在分析的時候,就可以從這些方面來進行:

  • 要離職的導火索是什麼,是工作不順心還是其他的?
  • 我不擅長寫文案,能不能申請內部轉崗轉到同部門的其他崗位,比如渠道運營、用戶運營?
  • 我不擅長寫文案,能不能利用下班時間學好文案,以勝任目前的工作?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4.高效地綜合考慮各個層次

達利歐給一幅圖裡面標了兩條線,一條是基準線,可以接受的水平基準線以上是一個卓越水平的線,然後把有關要素賦值得出一條動態曲線以作對照。

最終的決策,需要用“基線以上”和“基線以下”來明確自己的選擇是否跟自己關注的點相契合。這時候,我們需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 用基線以上和基線以下來確定談話位於那一層:基線以上關注要點,基線以下關注分點。
  • 決策需要在合理的層次做出,但也應在各層次之間保持一致:需要對具體情況形成全面認識。

如果小林明確了自己想要什麼,那麼就好指導接下來的行動了。

  • 自己當下的需求
  • 自己未來發展的目標
  • 自己對於工作追求的價值觀是什麼

她明確了這些以後,也就可以開始做決策了。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二)WRAP四步決斷法

很多時候,做決策不是一拍腦袋就能定下來的,需要綜合考量,找出最優解。

希思兄弟在《決斷力》一書中,給我們支了招,可使用WRAP四步決斷法來解決。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 W:面臨選擇時,拓展選擇空間(Widen your options)
  • R:分析選項時,現實檢驗(Redlity test your assumptions):
  • A:做出決策前,長遠考慮(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 P:做好決定後,做好出錯的準備(Prepare to be wrong)

1.拓展選擇空間

不要在“是或否“上糾結。例如“要不要換工作”、“應不應該幫忙”等,生活不只是非題,還有多選題,需要給拓展以選擇空間,在不同選擇中去權衡利弊。

01、考慮機會成本,避免思維狹隘

機會成本是指,我們在做出某一個選擇時,所放棄的東西。

原先小林從事微信公眾號運營,每個月可賺6000塊錢,她覺得離職重新找工作,預計能找到月薪7000的工作,那放棄的薪資6000元,就是她的機會成本。

在做選擇的時候,我們要多問問自己:選擇了這個,能接受放棄其他的選項嗎?如果選擇了其他的,能否讓我們的收益最大化?

02、多目標追蹤

當我們面臨“非此即彼”的選項時,也可以考慮一下,是否真的可以魚和熊掌兼得。

比如小林面臨著離職和找下家的問題,那她可以採用“騎驢找馬”的策略。先請假先去面試,等找到滿意的工作時再把原工作辭掉,這樣也就減少了裸辭的壓力和焦慮。

進行多項選擇,能夠避免我們執著於某一選項,保持思維開闊。

何況,多幾個選擇也會更保險,即使原計劃失敗,還有planB,planC,planD等可以選擇。

03、借鑑他人經驗

陷入選擇困境,如果不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合理,可以找到解決過相似問題的人。

比如做生意碰到了問題,可以借鑑一下競爭對手的做法。吸取他們的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少踩一些坑。

小林決定裸辭之前,就可以找到裸辭過的人談一談,詢問他們裸辭後的境遇。

可找的途徑有很多,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也可以在網上的論壇搜索帖子、網絡諮詢等等。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2.把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

在行動之前,我們要先對選擇進行檢驗。

01、設立“反對派“

設“反對派”是通過自我否定的方式,避免決策偏見,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 使他人提出反對意見
  • 提出更有可能使相反信息顯現的問題
  • 考慮相反的情況進行核查

人們一般喜歡選擇自己喜歡的那個,就像買衣服和找對象,但是喜歡的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參考相反的意見,能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問題。

02、“縮小和放大”我們的觀點

面對同一個情境時,人們一般會有兩個視角:內視觀點和外視觀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外視觀點相比內視觀點會更準確,因為外視觀點考慮的是更普遍的情況。

想要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就需要跳出個人視角,瞭解相同情境下其他人的做法。

卡尼曼和同事合作撰寫一本高中教材,他們預測能在兩年內完成。

後來他詢問教育學院的院長,其他的新課程研發團隊在寫一本教材時,會花多長時間。

院長想了想說,大概有40%的人沒有完成教材的編寫工作,而完成了編寫的團隊至少都用了7年時間。

卡尼曼很驚訝,但他仍舊認為,自己的團隊很高效,用不了7年就能完成。

沒想到,最終卡尼曼的團隊花了八年的時間才完成了教材的編寫工作。

卡尼曼認為自己的團隊用不了7年就能完成,採用的也就是內視觀點,自以為的往往會跟事實有出入。

03、嘗試驗證

“我覺得怎樣怎樣”,想當然地去預測是不行的,事實往往不會跟我們想的一樣。

通過在小範圍裡進行驗證,“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裡測試選擇是否明智。就像去公司實習。通過實習,能瞭解某個行業的工作情況,來幫助自己做出職業定位。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3.長遠考慮

看清事實,做出考量之後,也並不能立馬做決定,因為我們的很多選擇會受到短期情緒的影響。比如衝動消費,在氣頭上做決定等,需要我們避開情緒干擾。

兩種常見的短期情緒會讓我們更願意維持現狀:

  • 曝光效應:我們偏好熟悉的事物
  • 損失厭惡: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克服短期情緒。

另外,她可以用“10-10-10”的方法,例如嘗試考慮10分鐘後、10個月後、10年後當前決策的影響。

如果把眼光拉長遠來看,當下的短期情緒可能就沒那麼重要了。

就像小林,每次工作不順心,就開始排斥當下的工作。她其實更應該設想,離開現在的公司,未來的自己會是什麼樣。

工作2年裸辭5次?其實,職場問題大多能靠這5個字解決

4.做好出錯的準備

先給自己一個失敗的預期,能讓我們更坦然地做出決策。

比如想跟老闆提加薪,可以預想老闆不同意我們要怎麼辦。

01、設置一個絆網

“絆網”是指一個信號,當它出現時,我們就需要提醒自己對決定進行重新考慮或另做一個新的決定。

常見的絆網形式有:

  • 最後期限:小林如果一個月內找不到工作,就還是找原崗位相關的工作
  • 隔斷:小林控制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不超過3000元。

絆網會在最恰當的時刻讓我們保持清醒。

有時候可以做決策了,而我們卻還沒有察覺,絆網就告訴了我們時間,確保我們能夠意識到什麼時候該做出決定了。

02、“事前驗屍”,先假設一個悲觀的結局

可以先想象一個項目在未來“死亡”,還要提出“是什麼扼殺了它”的問題。

比如,小林在做出決策前,可以先假設自己裸辭後求職失敗,那是因為什麼導致了求職失敗呢?

也就可以反向追蹤溯源,來避免失敗。


卡蒂埃定理雖可怕,卻也並非無從解決。職場問題千萬,我們在做出任何決策之前,不妨儘量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去考慮,而不是孤注一擲,衝動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