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圈的漂亮詞兒,你懂幾個?

互聯網圈的漂亮詞兒,你懂幾個?

最近有人在脈脈上求某大廠“詞彙表”,說是為了和隔壁團隊交流。

熱心脈友回覆了一個詞彙列表,不多,也不全,大家看看:

皮實、落地、賦能、共創、共建、分發、覆盤、支撐、抓手、趴、體感、感知、方法論、融合、調性、心智、解耦、拆解、染色、集成、打法、解法、沉澱、對齊、拉齊、對標、對焦、拉通、打通、打透、吃透、顆粒度、遷移、腦暴、分層、漏斗、閉環、戰役、給到、拿到、落盤、死磕、組合拳、合力、體系、心力、聚氣託底、真實不裝、賽道……

是不是總有幾個詞讓你耳熟?

“我今天寫日報,照著這個貼抄詞語,高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底下有人這麼回覆。

當年外企工作的Amanda與Sebrina,在這些詞彙面前,早已失去了優越感,戰戰兢兢地刪除了句子裡夾雜的英文,躬身入局積極學習,不然就錯過了時代風口。

大學考試,“名詞解釋”少不了,越是專業的事情,越需要藉助術語來描述和討論。術語的發明,是為了把複雜的事情用一兩個詞概括清楚,從而提升溝通效率,促進知識的傳承與流通。

可是,術語也成為了掩蓋虛弱的工具。《中國科學報》的報道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David Markowitz 和Jeffrey Hancock對1973~2013年間撤銷的253篇生物醫藥研究領域的文章進行了分析發現,欺騙性的文章往往用語更加含混、讀起來更加晦澀,同時量化詞更少,此外,造假文章的專業術語要多出1.5%。

學術研究如此,職場上也是如此。詞彙創新不等於業務創新。從樂視到瑞幸,玩弄新概念卻無實際價值產出的公司,總是無法長久。

在很多時候,術語和行話並不是為了便利交流,而是為了構建圈層壁壘。共同的術語是對彼此所在圈子的確認,說著相同的黑話,是確認大家都是一路人,有著相同氣味的第一步。

但是,一個圈子的封閉程度,也往往跟交流術語的複雜程度成正比。

破圈

脈脈曾用“出圈”來定義2019年的職場變化。城市群經濟的發展,人才的跨行業流動,白領農村創業,明星下海帶貨,諸多突破圈層帶來新機遇的力量,正在打破壁壘,塑造信任,催生機遇。

2020年,我們面臨極為複雜的就業形勢,經濟週期、行業轉型升級,疫情持續演變,多股壓力交織之下,出路仍在“出圈”,或者說“破圈”——不破不立,“破“字更有主動而為的意思。

破圈,就是要向“孤立“說不,連接孤島,融會貫通。只有把封閉的圈子打開,優秀的人才方能從一個公司流動到另一個公司,從一個行業流動到另一個行業。

而“破圈“的第一步,應該是從打破”術語泡沫“開始。不管是選人用人,還是內外溝通,都要把關注點從漂亮的術語真正轉移到商業邏輯和價值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