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溢價連創新高,“抄底”港股的機會到了?

A/H價差不斷拉大,港股迎來歷史投資機會?分析師紛紛表示看好,甚至認為下一階段H股可能跑贏A股,投資者卻擔心買了“性價比”,股價不見漲。

A/H溢價連創新高,“抄底”港股的機會到了?

自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北向資金時刻牽動著A股投資者的神經。然而今年以來,南向資金瘋狂抄底,淨流入額已超5600億港元。

11月14日,南下資金再次淨流入43.69億港元。其背後的驅動因素主要是A/H溢價達到歷史高位,“港股比A股便宜”成為普遍現象,折扣幅度甚至能達到30-40%,性價比頗高。

機構資金紛紛南下佈局,散戶投資者也正通過港股通湧入港股,在港股投資熱潮中,除了相對低估值,更應該考慮的或許是港股後續的上漲動力如何。

AH溢價創新高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瘋狂湧入港股市場,目前累計流入金額超1.6萬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萬億元,是北向資金的近1.5倍,不斷創下歷史新高。

10月最後一週,南向資金累計成交淨買入333.86億港元,環比增長211.67億港元,為近半年以來單週淨流入金額新高。上週南向資金延續熱情,單週淨買入高達234.96億港元,內地資金對港股配置熱情絲毫不減。

據統計,截至11月6日,贛鋒鋰業、華電國際電力股份、華能國際電力股份、保利物業的港股總股數中,南向資金持股比例均超過40%。從最近活躍個股資金流向看,騰訊控股、吉利汽車、美團-W、香港交易所、小米集團-W等均為南向資金淨買入居前的個股。

南下資金不斷加倉港股最主要原因是今年疫情下,中國經濟獨好,A股較其他地區市場表現也更為良好,於是A/H價差越拉越大,帶給港股更強的估值優勢。

估值方面,截至10月底,恆生指數整體PE為13.92倍,較之前一週的14.82倍有所下降,相對估值位於十年期87.90%歷史分位水平。恆生港股通PE為11.86倍,整體處於歷史較高水平,但同全球主要指數相比來說依然相對處於低位。截至11月13日,恆生中國25指數的市盈率為11.02倍,對應歷史百分位為66.85%,市淨率1.17倍,對應歷史百分位為30.72%。

AH溢價指數在今年10月9日一度創下了149.8點的階段性新高,距離2015年的最高位154.11點僅一步之遙。上週,AH溢價指數為142.9,相對上一個交易日漲0.34%,雖然較前期略有回落,但仍舊位於近四年以來的高位水平。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3日,103只AH兩地掛牌的上市公司產生溢價,且有93只溢價大於30%。

老虎證券認為,從估值、股息率、還有季線窗口考慮,恆指已經接近跌無可跌,同時像金融、地產這些後周期板塊,上半年估值並沒有擴張,相應的在季節性強勢中,也有機會迎來反彈。港股的指數級表現確實與良好的外圍環境有所關係,不過至少在大選落地後無論是內資股還是香港本地股的外部壓力都會小很多。

另一方面,今年的“中概股迴歸潮”下,眾多優質資產落戶港股市場,互聯網、科技類和新經濟代表公司的納入,增強了港股市場整體的配置價值。

去年3季度至今,港股IPO規模繼續全球領先,中概股募資額佔比52.1%。上市結構以新經濟為主的趨勢更為明顯,過去一年新經濟募資佔比52.1%。對251只中概股進行梳理後發現,按照截至7月3日的數據,有26家新經濟公司符合港股二次上市條件,這些公司未來或許都有在港股上市的可能性。

興業證券張憶東團隊認為,2021年中概股迴歸浪潮將繼續,進一步推動港股結構變遷。另外,港股新經濟的力量遠不僅限於中概股迴歸,港股將受益於中國經濟新增長點如TMT、新消費(教育、物業、品牌消費等)、生物科技、先進製造業等。

嘉實基金表示,香港市場近年來掃清制度障礙,放開了對“同股不同權”和VIE架構的限制,更加包容的上市規則也為中概股與新經濟公司上市提供便利,提高港股市場競爭力。

機構南下佈局,大肆掃貨

在今年這波南下投資潮中,機構資金貢獻了主要力量。市場觀點普遍認為,年初南向資金持續加碼,是有較強避險情緒的險資流出;而此後隨著港股配置價值逐步提升,越來越多公募私募等偏主動型的資金也加入了南下掃貨的隊伍。

經統計,三季度98只可投資港股的指數型基金產品中,有30只港股的倉位下調,46只港股的倉位上漲,其餘保持不變。在剔除指數型基金產品後,三季度1300多隻滬深港通基金產品中,有超過450只的港股配置比例有所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配置提高最快的多為今年剛成立的公募基金產品。數據顯示,西部利得港股通新機遇的港股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的比例為83.47%;廣發滬港深新起點的港股配置比例則達到了79.27%;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的港股配置比例也高達76.57%。

結合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火熱行情也不難理解,對於資金充裕,又基於建倉的新發基金而言,A股多個板塊已被充分炒作,估值較高,高倉位配置風險較大。在此情況下,去估值較低的港股尋找30%到40%甚至更低折扣的龍頭股、大藍籌,成為了一個更穩妥的選擇。

另外,本來就在港股有所配置的基金,也在近期提高了倉位。例如由趙峰掌管的睿遠均衡價值也,在三季度增持頭號重倉股小米集團-W至4166.06萬股,配置比例提升至6.95%;另外,華潤啤酒也獲得明顯增持,數量增長至約1400萬股,佔淨值比例為5.39%,兩者均處於超配地位。

從配置思路來看,隨著A股全面註冊制,中概股迴歸等因素,兩地資本市場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投資者佈局也不再保守侷限於內資銀行和騰訊控股,比以前更為多元化。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從目前港股的走勢來看,湧進來的海外資金的選股思路大概呈現出兩個方向:一是參與港股的IPO;二是就購買港股的權重股,比如:一些金融、地產等。

有業內人士表示,機構更喜歡存在預期差、估值合理、基本面紮實的優質個股。以“中概股”為代表的,處於醫療服務、教育、電商、企服等熱門賽道的“新經濟”巨頭,或將成為重點配置對象。

從市場環境上看,科技行業市值在港股市場的佔比由去年1季度的18.6%上升至今年11月的41%,居於首位;可選消費+必須消費佔比24%;醫療保健均佔比7%;而金融佔比從去年1季度末37.1%降至今年11月13.6%,也符合機構在港股“降金融,加科技”的調倉趨勢。

性價比有了,那上漲動力呢?

隨著“性價比”越來越高,如今似乎成為配置港股的歷史最佳時機。然而對於A股投資者來說,南下掃貨之前需要先了解AH股的差別。

一方面,港股與A股的交易規則有很大不同,如採取實時T+0交易,T+2交收,所有交易品種均不設漲跌板限制等。而且港股擁有更加多元化的結構產品、衍生品等投資工具,可以進行組合管理及對沖、套利,比A股更靈活,風險也更高,也對投資者的交易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港股市場盤子較小,流動性遠不如A股,投機風氣又較弱,即使認準了一傢俱有較大A/H溢價的優秀公司,其H股價值迴歸也可能需要比較長的週期。部分參與過港股交易的A股投資者表達了擔憂:港股一向有“折扣”,但如果不漲,賣不出去,寧可在A股買貴的。

從政策角度看,隨著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推進,市場間差距正在加速彌合。監管層動作頻頻,推動A股與國際市場接軌,為資金流通保駕護航的決心堅定,而A/H溢價作為資金流向風向標,或許也將成為反映改革效果的先行指標,給A/H溢價中短期加速收縮提供確定性預期。

10月21日,周小川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指出,股票市場存在價格“雙軌制”現象,有A股、H股、B股等,同一家公司在AH兩地上市,同股同權的產品卻出現比較明顯的價差,可能就是貨幣不可兌換、中間沒有套利機制等原因造成的。

11月2日,央行發表工作論文《A股相對H股和ADR價差分析:兼論匯率改革和金融開放的政策效果》,指出縮小A股相對與ADR和H股的溢價率有利於提升A股價格發現功能。

為了“縮價差”,文中提出了5大舉措:一是提升匯率靈活性與穩定預期;二是開發融資融券等工具,推動A股向國際規則靠攏;三是鼓勵資金聯通,提升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四是發展長期機構投資者,弱化A股投資者的投機動機;五是合理設定境內外股息率,提升中資企業A股和ADR的投資價值。其中包括提升匯率靈活性、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等多項舉措,已在近期出臺的政策中有所體現。

而從市場角度看,今年受疫情衝擊,H股一度劇烈動盪,明顯跑輸全球主要市場,而A股則漲勢良好,如今A/H溢價指數處於歷史高位,已經累積了足夠的勢能。如今外部不確定因素逐漸落地,A/H溢價回落已成大概率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