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平乐》中郭皇后为何被宋仁宗废了,而迎娶曹皇后?

时间的背后0


《清平乐》应该说是还原度极高的一部古装历史大戏了,不得不说服装道具确实好,看着很有质感,让人觉得精致,剧情缓缓道来,是一部值得静静观看的电视剧!

宋仁宗赵祯一共有三位皇后,除了已经登场的郭皇后,和曹皇后外,接下来还会有一位张皇后(追封),而这三位皇后中,最让宋仁宗不喜的,便是结发妻子郭皇后。

天圣二年,郭氏与已故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一同进宫选秀。因为张氏姿色美丽被尚未亲政的宋仁宗看上,想要娶她做皇后。

但是由于宋仁宗那时手上并没有实权,所以选后这等大事根本由不了他自己做主,还是听从了太后刘娥的选择!

郭皇后,性格较为直率,仗着太后的喜欢,在后宫中十分骄纵。不仅帮太后严密监视宋仁宗,而且对宋仁宗宠爱其他嫔妃十分不满,也更加不受官家宠爱。

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刘娥驾崩。宋仁宗开始亲政,由于失去了太后刘娥的撑腰,饱受郭皇后“压迫”的宋仁宗,立马就开始不再理会郭皇后。

后宫也是多事之地,有一次宋仁宗为了保护尚氏,被郭皇后一巴掌打在了宋仁宗的脖子上,并划伤了他,皇上龙颜大怒,声称要把郭皇后给废掉!

刘太后去世后,没有人替她撑腰。宋仁宗很快将她废掉。郭后的废立源于仁宗、太后之争,郭后是太后所立,更像是太后执政的标志,成年后的仁宗,必然要打破太后的影响!

宋仁宗在宰相吕夷简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地废除了元配郭皇后。然而,后宫不可无主呀,上面说了郭皇后被废的原因,下面就来说说为啥选择曹皇后的理由吧!

宋仁宗废了自己的原配郭皇后,随后听从了一众大臣的意见,和曹氏女丹姝成婚。

立曹丹姝为后的三点原因如下: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曹彬为开国元勋,家族势力强大,符合选后标准;出身名门望族的丹姝本身知书达理,品德高贵、宽容大度;曹氏出嫁后,其夫君李植一见面就逃走,外人认为新娘相貌丑陋。而杨太后认为,“貌丑不至惑君”!上面这些就是宋仁宗为什么废除郭皇后选择曹皇后的原因,不知道大家又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欢迎留言讨论哦!\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afed19ef666d406dbe1a7a458b1ad3d4

乐享影视菌


从前大娘娘选她压得住的儿媳,如今朝臣选天下人的国母!

这是郭后被废,朝臣推选曹氏为后时,官家心中所想,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郭氏出身代北名门望族,太后刘娥作主为后,也算政治联姻,郭氏实非官家所喜,况且郭氏蠢笨异常,骄横跋扈,更增官家所厌。

《清平乐》剧中,特意给出了几段郭氏蠢笨的戏份。

郭氏端着自制酿梅子来拍大娘娘的马屁:

  • 郭氏:这些酿梅子还有这些点心馅料,可都是用上好的药材精心酿制过的,能生津、化痰、润肺、止渴,官家特别喜欢,官家说这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味道。先帝龙驭上宾之后,这宫里虽说也有一些果子蜜饯方糕酥饼,可味道却都不对。官家命臣妾特意给大娘娘送些来,让大娘娘品品这味道像不像当初李娘子做的味道。
  • 大娘娘:李娘子?
  • 郭氏:就是大娘娘身边的那位李娘子,官家还说李娘子陪守皇陵后,这宫里便没这份味道,臣妾想这李娘子虽不在宫中,可这方子不难找,赶紧找老内人查寻,得知李娘子的手艺是在宫外一家铺子里学会的,便让人寻了来,臣妾按这方子做了出来,官家说这熟悉的 味道又回到宫里来了!
  • 大娘娘:这味道又回到宫里来了?什么味道啊?
  • 郭氏:就是李娘子做的蜜饯梅子的味道啊,大娘娘,快尝尝吧!
  • 大娘娘端起碟子,看见刻着:
    三春晖。
  • 郭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臣妾特意让人刻在这碟子上的,因为官家品尝这梅子的时候顺口吟了这两句诗,臣妾心想,想必是这梅子的味道让官家想起小时候大娘娘对他的宠爱……

官家并非大娘娘亲生,生母李娘子。官家借郭氏之口,通过酿梅子传递自己思母心声。郭氏蠢货还把“三春晖”刻在碟子上,句句都扎大娘娘的心。大娘娘修养好,城府深,不动声色地应几句。

跟随太后多年的内侍稷臣,听不下去,借着骂小黄门打断郭氏的谍谍不休:蠢货,没有邀功讨宠的脑子,不想活了,最好牢牢缝上你的嘴巴!

还有一段是郭氏向太后哭诉官家不喜欢她。

  • 郭氏:官家不肯见我已足足半月有余,我这个中宫娘娘连官家的面都见不着。从前虽说冷淡,好歹还以礼相待,可如今尚氏、杨氏、孙氏那几个狐媚子,日日换着花样魅惑官家,她们瞧官家那样,越发对我不敬了,今日在御花园孙氏居然不向我请安。
    大娘娘,她们在私下传,说当初官家冷落我是大娘娘逼他娶了本宫,后来官家越发对我厌恶,是因为官家知道大娘娘……

大娘娘打断了她愚蠢的话语:厌恶什么?厌恶本宫?没错,两年前是我迫他娶了你。如今你跑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夫君不爱你,不敬你,你是在抱怨我不该迫他娶你?还是想告诉我,我儿不孝啊?是想求我让陛下下旨废后,还是想挑唆我们母子相残呢?

郭氏吓得跪下哭道:臣妾不敢,臣妾不敢!

大娘娘接着说:我能给你中宫之位,却给不了你中宫之尊。你想接近官家却又无才无智,又不贤不顺,我又能如何呢?

大娘娘虽然说的尖刻,但却是金玉良言,如果郭氏能听进去,好好修德,以后也不致被废。

可惜,郭氏太笨,还继续哭诉:臣妾难受,憋屈。

大娘娘:这世上没有谁能日日开心,谁没有愤懑难制?欲得他人之惧,先有慑人之能,欲得他人之敬,先有服人之德!

大娘娘把正在看的一本《论语》递给她说:读书未必能治国,助你修身静心吧!

唉,这书不知郭氏可曾翻了一下,修身静心更不用说了,大娘娘去世不久,就在御花园与两位美人撕打,把赶来相劝的官家脖子抓了一道血口子。

官家这次不想废后都难,言官自会上书。郭氏被废后,群臣推选开国大将曹彬孙女曹丹姝为后,曹氏熟读经史,贤良淑德。却因韩琦的一句:曹氏貌丑。让官家在大婚之夜,逃避洞房。

半世疏离,一世知己,与你相守朱门里。


满月寻桂子


我记得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宫廷文的精髓:所有的后宫之争,都不过是前朝政斗的延伸,郭后也好、曹后也罢,她们的废立,都是权力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郭后的废立源于仁宗、太后之争,郭后是太后所立,更像是太后执政的标志,成年后的仁宗,必然要打破太后的影响,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倒太后的标志:郭后。

仁宗与刘太后并非亲母子, 尽管史书上一再强调,仁宗与刘太后相处融洽,仁宗在太后死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母慈子孝等等,但仔细分析之下,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宫人李氏当年生下皇子,却被修仪刘娥抱去当作自己儿子,虽然是在真宗默许和推动之下进行,刘氏甚至因此登上后位,但却有一个小细节:刘氏并非独力抚养皇子, 另一位婉仪杨氏一同尽教导抚育职责。

《宋史》:"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礼甚至。"

杨氏既非生母,又非皇后,何以能够与刘氏一起抚养皇子?这后妃二人关系好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杨氏极可能是奉命前来监督刘氏,以免皇子受到不公平对待

历史上后宫宠妃夺宫人之子自养、以进后位的并不少见,但多数都未能成功,毕竟隔了血缘关系,又有无数外人挑拨。

"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朝野内外耳目众多,想完全掩盖消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大黑料必然会被敌对方抓住把柄,适当的时候放出来加以反击。

《清平乐》剧中,便是由与刘后有仇的八大王捅破此事,而真实的历史中,刘太后也早有防备,一直善待李氏,还帮她找到失散的弟弟放到宫廷任职(侍卫)

同时,为防止李氏上位与她争权,早早地将李氏送去守陵,隔绝李氏与仁宗的接触,这一手恩威并施,刘太后玩得极为娴熟。

由此可见,刘太后是一位典型的政客,既擅长打感情牌,又擅长用利益交换,控制人心。

但这些手段,恰恰暴露了刘太后的心虚,她与仁宗既是利益共同体,又得互相防备,权力之下,亲母子尚且有二心,何况养母子

刘太后预政的二十年,仁宗必然处处受制约,连娶媳妇也不能随心所欲,硬被塞了个郭皇后。

郭皇后真的很差劲吗?未必如此,她脾气暴躁肯定有,否则就不会闹出在仁宗面前,当着他的面儿就要动手打尚美人,结果美人没打着,把自己的皇帝老公打伤了。

脖颈受伤,往小了说是情趣,往大了说是欺君,皇帝面对真爱的时候,这都不是事儿,但遇上他想废后时,这就是个大罪过。

既然郭皇后未必一无是处,那为何仁宗不喜郭后,处心积虑废之?

原因就在于,他想立的是张美人。

张美人何许人?简单说,张家是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曾考中进士,当过县令、推官等不大不小的官职,这样的出身能够得着宫里吗?

别说,还真够得上。

张美人的机缘来自她的母亲,因为张父要被派往蜀中,不方便带着幼女前往,张母钱氏便将女儿送到章惠太后宫中抚养。

那么章惠太后是何人?就是前面提到的真宗的妃子杨氏,也是与刘后一起抚养仁宗的人。

电视剧《清平乐》中,那位成了仁宗白月光的陈姑娘,其实正是张美人的部分人设,小娘娘杨太后穿针引线,仁宗与这位张姑娘才是青梅竹马、感情深厚。

到此,各位明白了吧,那位"莽妇"郭后能够上位,完全是因为刘太后要克制住杨太后,不让杨太后所献张美人成为皇后。

值得注意的是,郭后被废是在刘太后过世之后,不到一年便被寻了错处,表面上的原因是伤了皇帝,落在纸上的原因是皇后无子,真正的原因却是革除刘后在宫内外的影响。

一个成年的儿子,要展现自己当家作主的气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家事,尤其是女人之事上的自主权。

很多时候,皇帝宠不宠后妃、宠哪位后妃,看似感情问题,实际却是与前朝权臣们博弈的问题。

皇帝能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作主,自然也能进一步在朝廷大事上作主;而如果感情生活被大臣挟制,恐怕朝政上也难以做到一言堂,凡事多是与大臣商量着来。

年少气盛的仁宗,亲政后初尝权力滋味,他便不想再忍,而急于彰显权力,废后便是这种心态催生下的出格举动。

而此番抗议之下,仁宗仍然未能如愿册立自己心爱的张美人,最后不得不另立了名门之女曹氏为后。

如果说郭后上位,是仁宗与刘太后、以及刘杨二位太后之争;那么曹后上位,便是仁宗与群臣之争。

仁宗性格懦弱也好,顾全大局也罢,抑或是宋朝的文官们太过强大,反正他没能完全如愿,但曹后上位的确有助于政局稳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