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是怎么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交流


中国从建国后可以说基本抛弃了传统文化,一味地引进和照搬西方文明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确实已经完成了西方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工业化为什么我们可以几十年完成? 别说中国有后发优势所以才发展起来了,为什么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呢,他们难道没有后发优势?而你再看看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家,中国、日本、韩国都是在二战以后经过短短的几十年迅速的实现了工业化,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我们有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所以,传统文化绝不能丢。

这几十年以来,特别是这次新冠疫情之后,西方文明的弊端显露无疑,东方文明的优势渐露头角,不论是主客观因素都需要我们把目光转回自身厚重的传统文化中。

但是当你回头看看周围的人,你会发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已经出现了断层,这是个可悲的事实。随便举几个栗子:赞叹的时候,除了牛逼你还会说啥?过年贴春联,你分得清楚上下联吗? 古文没有注释你读得懂吗,即使有注释也依然是一知半解?不胜枚举。

可是,继承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一成不变照搬老祖宗的东西,否则就是泥古不化,冥顽不灵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3.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4.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文华知事


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撑,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系。对于传统文化,也要秉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华处:1.仁义礼智信(讲做人的大原则)

2.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苏武牧羊》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抵御外侮)

3.父严子*,母慈子孝,妻贤夫安,兄友弟恭,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

不足处:

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

重农轻商。

保守。


诗酒花


传统文化涵盖的范畴,各位已然悉知,但怎样对待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小编也常常想到这个问题,却总纠结不已,——到偶得一个办法:善待。这就折回到当下现实生存状态中来了!

生活中,我们是以何种心态、态度对待自己的老师与父母?……比如,假如自己的父母曾经仵义了祖父母,而自己可否因此也仵义父母?答:非也。假如当年自己的老师“教错了课文的题目”——而不是“做人的道理”,自己因此一票把教授过自己的老师否决了么?不能的。

如果,渴望着飘洋过海到彼岸,或者喝了几滴点儿洋墨水,从此在洋人眼里羞于承认“七月半”是我们祭祖的鬼节,那无异于“小土狗”(蛄蝼)学金蛐儿叫”了!

——只能善待。严谨、审慎、公议、珍惜、挖掘筛选(淘金式的...),切忌以自己的好恶(口味)、或者某领导意志——从而“信口开河”……。再如,据说“中秋节”已被韩国向联合国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农村人:感触如何?全世界都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而本国的子民何以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以至猫到国外去搜索“新大陆”呢?

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历练了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与“沙尘暴”的洗礼以流传下来的!人人睁大放亮双眼,仔细筛选、鉴别!莫在重犯——守着金饭碗儿而去讨饭……贻笑大方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