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李娟的《冬牧場》:那些“熱氣騰騰”的人,在荒野裡默默生長

從艱苦生活裡“翻滾”出來的人,讓人過目難忘。


他們不善言談,但一股子“拙”勁裡面,卻藏著豁達和樂觀,說起自己曾經的艱難和尷尬,就像一個樂呵呵地看熱鬧的外人,卻讓你不由地,想跟他們親近。


他們身上,那種不做裝飾的質樸,大學和職場都不會去培養,因為它,不能用來交換價值。


也只有在那些遠離了熱鬧、還需要跟大自然爭奪生存空間的地方,那些珍稀的品性,才能默默生長。


第一次讀到李娟的《冬牧場》,就被留在了那些生動的生活場景裡。


讀完李娟的《冬牧場》:那些“熱氣騰騰”的人,在荒野裡默默生長


這本講述新疆哈薩克族遊牧生活的散文集,不論是描述在荒野裡“上廁所被凍麻了屁股”,還是說自己看到了“拖著軟軟小雞雞的神氣小馬駒”,都會讓你在大半夜,忍不住地笑出聲來。


李娟之所以被很多人記住的原因之一,是她不做修飾的文字裡,那股子熱騰騰的親切勁,讓同一個時空下的我們,找到了一種久違的共鳴和感動。


李娟,一個在新疆長大成人的漢族女子,骨子裡保留著農耕基因的含蓄內斂,卻在跟新疆哈薩克族同胞的共同生活中,跟大自然的貧瘠、孤獨、漫長和解,瘦小的軀體內,有了遼闊的王國。


為了寫好自己生活的新疆大地,她跟隨著牧民追逐風雪、陪伴牛羊,在荒無人煙的北疆牧場,生活了小半年。


他們一起趕著牛、馬、羊群和駱駝,走過四五天的長路,從荒原到沙漠,才能到達離縣城300公里外的冬牧場,在這個大雪覆蓋的荒原,除了牛、馬、羊、駝、貓與狗,幾天都看不到一個人影。


他們的住處,就是一個簡陋的“地下室”,是由經驗豐富的牧民,在草原上挖出來“地窩子”。


他們挖出一個一二十個平米、兩米左右層高的地穴,裝個門、搭建一個房頂、留一個天窗透光,再把生活用品搬進去,安裝一個門,那就是他們在牧場裡的家。


李娟文字裡“脾氣倔強”的牛犢、隨性的馬兒、“膽小又缺少方向感”的羊群、還有經常“離家出走”的駱駝,讓牧民們跑的筋疲力盡,人和動物經常上演著“圍追堵截”的劇情。


那種對於動物生理本性的洞察,賦予了動物人的脾性,它們似乎也成為了她和牧民的家人。


讀完李娟的《冬牧場》:那些“熱氣騰騰”的人,在荒野裡默默生長


人和牛羊的關係,就像是父母和“倔”孩子,好不得,也離不得,疼愛和責備,都是真的存在。


在接個電話都要轉著圈尋找信號的荒原裡,喝水做飯的水是走很遠的路、揹回幾十公斤的積雪來融化的,如果撐不住了想回家,等一趟路過的汽車,最短都要等個三四天時間。


一個漢族的女孩沒有哈薩克的棉服,只有“衣服套衣服”, “肥胖”到看不出身材,才能抵擋住草原上的寒風入骨,而更多的時候,她跟牧民們在放牧牛羊、鏟牛糞、接生牛犢、砌羊圈、尋找丟失家畜的重體力勞動中,迎來日復一日的日生日落同,平靜與孤獨,相逢在同一片天空之下……


讀完李娟的《冬牧場》:那些“熱氣騰騰”的人,在荒野裡默默生長


這本出版於2012年的《冬牧場》,像是某種集體潛意識的喚起,讓讀到的人,輪迴到了生命開始的地方。


那個時候,人畏因果,萬物有情。


(本文為“一隻慢流”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聯繫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