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統領的北方實力雄厚,單獨對陣任何一方勢力都擁有絕對的勝算。也正因此,曹操才敢於統領眾將士南下平定,想一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然而事與願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卻在此戰中確立。曹操損兵折將倉皇逃回北方,而弱小的劉備勢力卻悄然興起,原本擁有絕對實力的東吳也在此戰中迅速衰落下去。

或是人才凋零,或是偏居一隅陷入安逸,東吳這顆曾閃耀過東漢末年夜空的星星終究墜落。

“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兩敗俱傷

赤壁之戰絕對是中國古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場戰役令曹操倉皇北逃,有生之年徹底絕了南下平定的心思。東吳也在這場戰役裡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如同喪家之犬的劉備更是藉此逆風翻盤。

我們在重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大抵是沉浸在曹操的失敗以及孫劉聯軍的勝利裡,但卻忽略了一點,即使是戰勝國,東吳也不可避免地損兵折將。戰爭從來都是最昂貴的生意,被捲入其中的人都要付出代價。

何況是如此傾盡國力的對抗,曹操失去了自己精心打造的水軍戰船,東吳也被這場戰役弄得傷痕累累。雖說東吳地處江南魚米之鄉,物資豐富,但是以中原為中心發展地帶的古代時期,此地始終不具備人口優勢。

東吳雖然幅員遼闊,奈何開化過晚,所以為了增加人口,常常去江淮一帶擄掠百姓。即便如此,面對曹操數十萬的大軍,周瑜也只得五萬水軍對戰。雖然最終獲得了勝利,但從人員損耗上來說,東吳的消耗更大。

“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孫權

在古代,無論是發展經濟還是軍事運作,繁盛的人口數目都是這些發展的基石,經歷赤壁之戰後,東吳依舊纏綿戰事,本就耗損的人口根本得不到快速地恢復。

反觀曹魏,依託著中原之地的富庶以及人口優勢,迅速恢復生產與軍隊佈置。無怪乎,幾任江東大都督都英年早逝,與曹軍的對抗雖則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大。除了造成人口的損失,物資的消耗外,也令江東內部的矛盾激化。

主戰派與主和派意見分歧,使得東吳內部四分五裂,這些都為東吳日後的衰落埋下伏筆。為對抗曹魏的直面衝擊,扶持的劉備勢力更是成了江東日後發展的巨大掣肘。

可以說,東吳勞心傷神擊敗曹魏軍隊,獲得戰爭紅利最大的卻不是自己,反而是差點覆滅的劉備勢力。正應了那句: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劉備與諸葛亮

劉備勢力對東吳的掣肘

若不是東吳的主戰派魯肅施以援手,劉備這支孱弱的勢力必定會在曹操南下攻打荊州時一同覆滅。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東吳向劉備拋去了橄欖枝,不僅令他得以存活,更是迎來逆風翻盤的機遇。

在魯肅的戰略計劃裡,三足鼎立的局勢勢必會出現,也只有如此才能抵抗北方野心越來越強的曹魏勢力。原本他是要聯合荊州劉表的,自他死後,魯肅便將目光投向有漢室正統之稱的劉備。

藉助劉備的名號可得荊州民心,更能以正統旗號向北方施壓。魯肅與劉備於夏口相遇,令劉備成為緩衝地帶江夏的統領。

曹操北逃後,只保留下荊州北部一小片土地,劉備看準時機迅速佔領荊州南方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以及江夏部分地盤。原本視劉備為工具的東吳直接被反殺,幾乎丟失了赤壁之戰所有的紅利。

“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荊州城

面對如此形勢,經過討論最終東吳決定出借荊州,換取孫劉的長久聯盟。借荊州這件事情時至今日都被人們詬病為東吳的一著爛棋。

以荊州為本,劉備勢力迅速崛起,得以入川蜀,最終建立蜀漢成為三足鼎立裡不容小覷的存在。雖然蜀漢與東吳有共同敵人北方的曹魏,但是於國而言從來沒有絕對的敵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不斷壯大的蜀漢同樣也是野心勃勃,它與東吳的聯盟看似友好合作,其實互為掣肘。在曹魏的挑撥之下更是生出諸多不合。東吳一手扶持的蜀漢最終成了自己的對手。

若是當時的東吳能夠幡然醒悟徹底擊潰蜀漢奪回軍事要塞,或許這段歷史的最終結局會被改寫。然而東吳卻在這個當口犯下致命的戰略錯誤,自此東吳不斷被消耗,江河日下。

“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借荊州

東吳戰略部署失誤

赤壁之戰後,經過諸葛亮與東吳的戰略談判,最終周瑜率領東吳將士退出南郡,選擇繼續北上攻打合肥這塊難啃的骨頭。

退出南郡令劉備的蜀漢勢力得以迅速崛起,東吳親手在自己的臥榻之內安放了這顆定時炸彈。不顧眼前安危,卻急功近利陷入攻打合肥的泥潭裡不可自拔。

由於合肥對江淮戰線絕對重要,曹魏軍對此地的駐守與防控非常到位。合肥此地前後6次爆發的魏吳衝突都非常慘烈,全部以東吳的敗逃終結。

主戰的孫權是想乘著赤壁之戰的勝利,一鼓作氣獲得對抗北方的戰略位置,可惜他高估了自身,低估了曹魏的實力。

雖然曹魏軍隊在赤壁之戰裡敗落,但是對於諸如合肥這些地方的佈局還是十分謹慎的,即便東吳強攻也不得破。

“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合肥之戰

東吳的戰略佈局有兩大錯誤,除了退出南郡,便是以自身的短處攻擊他人長處。東吳擅長水上作戰卻無法與陸戰嫻熟的曹魏軍對抗。

對於合肥的盲目攻擊,令東吳損兵折將消耗自身的同時,更令東吳內部主和派頗有微詞。人們會因為成功而獲取勇氣與自信,也會因為失敗而落寞與灰心。

東吳的多次失敗令它失去了成為大國的自信與野心,除了安於現狀與貌合神離的蜀漢互為掣肘,似乎再無出路可以選擇。

戰者危事也。這次錯誤的戰略部署令東吳的威信與實力迅速下滑,外憂不斷的同時,更有內患這樣的附骨之疽難以剔除。看似強盛的東吳在各大家族的勢力傾軋中最終淪落為“打醬油”的存在。

“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孫權與各大世家

孫權與江東大族的權利傾軋

孫權是赤壁之戰以及後續很多事宜的決策者,他親手將東吳送入高光時刻,也最終看著東吳在內部勢力的爭鬥中衰落。

十八歲繼位的孫權早年間絕對稱得上英明神武,然而許多年少英明的君主在晚年都不可避免地陷入昏庸。面對東吳內部複雜的派系鬥爭逐漸失去制衡的耐心。在與江東勢力的角逐中,錯失定立繼承人的時機,令東吳陷入朝綱混亂的局面裡難以掙脫。

孫權一家不算是江東大族,他們祖籍在富春。其父孫堅只是此地的微末縣丞,根本不能與江東本土的虞魏顧陸相提並論。

然而時局動亂裡,孫堅抓住了時機,憑藉著自身的勇猛與果敢成為江東勢力的領頭羊。雖然孫家成為江東的君王,但這些江東士族大家並不與其同心。這些士族大家樂於安穩反對擴張與戰亂。

是以,兩者之間矛盾重重,歷經孫家三代這些內部矛盾都未能妥善處理,當孫權在立太子後又尊崇魯王時,這些士族大家在“從龍之功”面前陷入無邊地爭鬥中。

他們紛紛站隊,支持自己所認為會登臨帝位的人選。而這正陷入孫權這位野心勃勃帝王的圈套之中,一直令他們孫家頭痛的士族大家紛紛在這場混戰裡隕落。然而這場混戰根本沒有贏家,東吳的實力更是由此產生雪崩似的衰退。

陸遜作為擁有真才實學的大都督,更是成為了君權與江東士族大家爭鬥的犧牲品。隨著東吳士族大家之間的爭鬥與打壓,東吳的人才迅速凋零。

畢竟在那樣的年代,只有擁有權勢和物資的士族大家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傑出的人才,然而孫權卻親手將這條供給人才的道路損毀。晚年的孫權,傾盡全力,犧牲了自己、兒子甚至拿國家的根本作為賭注,最終贏得了君主與士族大家對峙的勝利。

自此,東吳的朝堂之上幾乎都是寒門子弟以及外來者,雖然這有效確保了後來的孫家人權利集中,不必受制於人,但是覆滅的江東士族大家也帶走了這個國家的安穩與根本。

東吳並沒有按照孫權設想的那般進入正軌,而是在內耗嚴重的情況下不斷走向落寞。在外面有敵人虎視眈眈的時候,血腥清洗內部勢力並不是上策。

並且,完成清洗後,年老的孫權已經無力為東吳制定完備的運行策略,終究多年的經營與盤算都付之東流。

“赤壁大戰”後,東吳這顆星星為何終究是墜落了?

孫權稱帝

結尾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東吳的衰落並不是從赤壁之戰結束開始的。在其建立之初,便埋下了君主與士族大家的重重矛盾。大戰的消耗以及戰後的錯誤部署都令東吳陷入四分五裂的混亂衰落之中。

一招失誤,滿盤皆輸。國人之心不聚攏,更是會令國家陷入萬劫不復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