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用数量激发质量,用创意激发创意

头脑风暴:用数量激发质量,用创意激发创意

1、

在美国的北方,一到冬天就是大雪压城,这时候电信公司的老板们就遇到了一个问题:电线上的积雪太重,压断了电线,严重影响了通信,用户投诉严重,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雇一群人全城巡逻拿竹竿打雪?太危险。把电线埋入地下?短时间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怎么办呢?

老板看着公司里的一群人,突然灵光一闪,人多力量大啊,来个头脑风暴。

于是召集大家在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有人说:设计一个电线清雪机?有人说:试试用电热的方式来化雪?有人说:试试震荡技术呢?有人说:我们带着扫把乘坐直升机去扫雪吧。

老板听完以后觉得快崩溃了,这群人想法比自己还不靠谱,心中早已万马奔腾。

这时候突然有人说:对啊,直升机!直升机沿着积雪严重的电线飞,高速旋转的、巨大的螺旋桨、扇落积雪应该没问题吧?

这个想法一下激发了大家,很快又产生了七八个用直升机扫雪的创意。

最后经过验证,直升机扇雪真是一个脑洞大开,但是特别有奇效的好办法。

电信老板的纠结问题,一下子被解决了。

这就是头脑风暴。

2、

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阀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它的基本理念是:要获得很好的点子,首先要获得很多的点子;要获得很多的点子,就要靠点子来激发点子

这种个体头脑之间风暴式的化学反应,带来“1+1远远大于2”的可能性。

松下公司是头脑风暴的忠实信徒,他们仅在1979年,就获得了179万条设想,每个员工平均提出三条。

日本著名的创造工程学家志村文彦,用这个方法帮助日本电气公司获得了58项专利,降低成本210亿元。

为什么头脑风暴有辣么大的威力呢?每个人的大脑里面的知识,就像一堆堆在条条框框里面的 知识集合,他们坐在一起,并不会产生新的创意。但是当遵循头脑风暴的流程的时候,通过连接,就产生了点子,通过点子的相互激发,联想、热情、竞争、张扬各种情绪下,点子就被无限制的延伸。

那么我们如何来运用这个用数量带动质量,用点子带动点子的头脑风暴工具呢?

运用头脑风暴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自由思考,延迟批判,以量求质,结合改善

3、

第一,自由思考。权利和威望,会影响自由思考。一旦有人的观点,被认为比另外一些人更有价值,有些大脑就会被关闭。所以头脑风暴最好圆桌讨论,不打印头衔,不要桌位排位主次,当然也不要自谦。

第二,延迟评判。禁止批判,甚至禁止评论别人的想法。不要说:“这想法太离谱了!”、“这想法太陈旧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某某定律”。因为批判和评论,是扼杀更多想法的刽子手。

第三,以量求质。刚开始的想法就像打开热水龙头后的第一段冷水。前30个想法常常很容易,真正的创造力很多都出现在第50个之后。

所以整场头脑风暴要争取产生至少100个新想法。因为数量,在这里比质量更重要。

一家公司头脑风暴新产品名字,经过2个小时的激烈风暴,提出了300多个名字。主持人没有做任何评价,3天后他请大家默写出还记得住的名字,大家只写出来了20多个,他在挑了3个,让用户选了1个。

第四、结合改善。回到最初的案例,从带着扫把坐上直升机扫雪,到用直升飞机螺旋桨扫雪,就是“结合改善”。

这也是头脑风暴的魅力所在,是一群人苦思冥想做不到的,就是不断地点子触发点子,点子完善点子,最后成为一个成型的点子。

怎么做呢?讨论缩小到10-20个人最佳,任何时候只能有一个人发言,不可以交头接耳,然后把所有想法写在大白板上,来激发更多想法。

头脑风暴,就是用严谨的流程,把所有的智慧连接起来,激发出来,最后产生一群人独自苦思冥想无法完成的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