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赫那拉氏,滿洲正黃旗。1835年,葉赫那拉氏出生於北京一個世代為官的中等官僚家庭。父親、曾祖父都是京官。葉赫那拉氏從小博學多才,能書善畫,書法尤其擅長於行書、楷書,繪畫的作品有花卉等流傳於世。咸豐元年,即1851年,葉赫那拉氏人宮,被封為貴人。後因生子載淳(同治帝),被晉封為懿貴妃。同治帝即位後,與恭親王等密謀殺肅順,開始垂簾聽政。在光緒即位後,仍然聽政,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發動了戊戌政變,將光緒囚禁。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駕崩,次日,慈禧也薨逝。葬於東陵。
生逢末世,智得帝寵
葉赫那拉氏的父親惠徵曾做過幾年地方官,後來在安徽寧池廣太道任道員。葉赫那拉氏在家中排行第三,她的兩個哥哥,一個叫照祥,後來官至護軍都領,承襲恩公;一個叫桂祥,官至都統,也就是光緒皇后隆裕的父親。她的妹妹後來嫁給了醇親王,即光緒的母親。那拉氏從小隨著父親南來北往,見識較多,善於察言觀色,更學會了官場中逢迎拍馬,爾虞我詐的權術。
1851年,葉赫那拉氏被選為秀女人宮,初被分配到皇家園林圓明園當差。那拉氏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平時喜歡打扮,人宮後越發打扮得婀娜多姿。她很有心計,一次,咸豐到圓明園散步,她便躲在林蔭深處,唱起了拿手的江南小調,歌聲優美動聽,咸豐聽到後立刻問隨從是哪位女子在唱歌,內侍答說是蘭兒姑娘。咸豐於是召見了蘭兒,見她長得很漂亮,口齒伶俐,所以對她十分喜愛,當天晚上便召幸了她,第二天就被封為貴人,那一年她十六歲,比剛剛即位的咸豐皇帝小四歲。但是皇宮佳麗萬千,咸豐很快就忘記了她。
後來,蘭貴人到皇后鈕祜祿氏居住的坤寧宮當差,起早貪黑,勤勞侍奉,她深知皇后的地位不可撼動,於是處處奉迎,頗得皇后的喜愛。一天,咸豐帝退朝入宮,正好趕上皇后奉太后之召,前往慈寧宮。宮娥們前呼後擁,侍候皇后,一見皇帝駕到,紛紛上前請安。蘭貴人也在其中,時隔四年不見,咸豐見她依舊美麗動人,風姿俏美,不禁舊情復燃,便獨自留下了她。此後,她對皇上著意迎奉,小心伺候,常常逗得龍顏大悅,逐漸得到了咸豐的寵信。不僅如此,對上她巴結皇太后,對下討好皇帝身邊得寵的太監,再加上皇后的美言,不久,葉赫那拉氏便由貴人晉升為懿嬪。
對葉赫那拉氏來說,能否繼續往上熬,最主要的就看自己能否生兒子了。
咸豐在即位時還沒有一兒半女,他結婚後的七八年時間裡,將近二十個后妃沒有一個能給他生下一兒半女,這不免讓人感覺蹊蹺。185年,即咸豐五年,終於,后妃中有了動靜,第一個懷孕的是與葉赫那拉氏同時進宮的麗嬪他他拉氏,生下了一位公主。緊接著,懿嬪葉赫那拉氏也有了身孕,而且在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了大阿哥載淳,也是咸豐唯一的兒子,皇帝興奮不已,馬上將懿嬪晉升為懿貴妃,名位僅次於皇后。
本來權欲就極強的葉赫那拉氏,開始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參與朝政,為日後垂簾聽政打起了基礎。
實際上,咸豐不是當皇帝的料,他欣賞風平浪靜的生活,喜歡歌舞昇平的氣氛,更陶醉於粉黛簇擁的情調,面對即位以來如同團亂麻的內政外交,他無能為力,不勝其煩。生性機敏的懿貴妃已經看出這一一點,天性脆弱的咸豐承受不了如此強大的重負,已經煩到連奏章都懶得看的地步。但是,現實是逃避不了的,於是,天生對政治感興趣的懿貴妃就主動提出幫助咸豐處理奏章,對政務治理的實踐,使得懿貴妃如魚得水,開始逐漸積澱了駕馭臣僚的經驗。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入侵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矛盾的迅速發展。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而且發展迅猛,很快就遍及了大半個中國,各地告急的奏章紛紛呈到宮中,咸豐帝坐立不安,慌了神。葉赫那拉氏趁機幫咸豐出主意,策劃鎮壓農民起義。
當時,清廷腐敗,“八旗”和“綠營”軍都沒有實際作戰的能力,連連敗北。咸豐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就命令長江南北的官僚地主興辦地主武裝。於咸豐三年在家守母喪的曾國藩,便領頭辦起了湘軍,攻打太平軍。葉赫那拉氏看中了曾國藩的才幹,就不斷動說咸豐帝重用他,供給湘軍糧餉。從此,曾國藩扶搖直上,成為滿族統治者信任的漢族官僚。葉赫那拉氏也以此為契機,逐步參與政事,滋長了奪權的野心。
此時,英、法兩國利用太平天國起義所造成的清朝統治者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外部事務的機會,在咸豐六年(1856年)再次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英、法、美等西方列強要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而此時的清朝政府也並非軟弱無能,絕不會同意,並開始設法拒絕。儘管咸豐很想避免戰事的發生,但第二次鴉片戰爭觸即發。
篡權聽政,三人同治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進入了最為激烈的階段。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英法聯軍的進攻連連取得勝利。他們打天津,犯通州,向京師逼近。
咸豐聞訊後,帶著皇后鈕枯祿氏、懿貴妃、大阿哥載淳等人慌忙地逃到了熱河的避暑山莊。咸豐到達這裡時,天氣已經漸漸轉涼,但是他的荒淫無度早已弄壞了身體,在逃往熱河的路上他就已經累得吐了血,而且病情-天比一天嚴重,甚至所有的奏摺都要懿貴妃過目批閱,如此一來,她對朝廷裡爭權奪利、鉤心鬥角的動態,摸得一清二楚。
不久,咸豐病死在避暑山莊,他臨終時,命大臣代筆遺詔,立獨生子載淳為皇太子,由於當時載淳不滿六歲,無法獨立執政,便命其寵信的以肅順為首的八位王公大臣輔政。他把刻有“御賞"的印頒給鈕祜祿氏;把刻有“同道堂”的印頒給載淳,“同道堂”暫由載淳生母葉赫那拉氏代管,待小皇帝親政後歸還。這樣,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之間相互制約,避免了專權的出現。咸豐在位初期,為了施展宏圖大志,重用肅順等人,後來咸豐雄心日減,耽於聲色,朝政便由他們把持了。在這八個人當中,肅順膽大有遠見,辦事果斷,他是核心,但是因他驕傲自大,結怨甚多。咸豐的這種安排,朝中上下許多人都心懷不滿,其中最有意見的就是慈禧。
皇太子載淳即位後,尊嫡母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生母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在給鈕祜祿氏所上的尊號中的頭兩個字是“慈安”,亦稱母后皇太后為慈安皇太后:因鈕祜祿氏居住的鐘粹宮在紫禁城的東路,民間又稱慈安為東太后。而在給葉赫那拉氏所上的尊號中的頭兩個字是“慈禧”,亦稱聖母皇太后為慈禧皇太后;因慈禧居住的儲秀宮在紫禁城的西路,故民間又稱慈禧為西太后。
八大臣給新皇帝擬的年號是“棋祥”。
慈禧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咸豐帝在世的時候,她就對肅順等人包攬政權,無視她的存在而懷恨在心,只是不敢表現出來而已。咸豐一死,在權欲和仇恨的驅使下,慈禧發動政變, 要消滅肅順等人,掌握政權。為此,慈禧進行了周密的謀劃,採取系列主動的行動。
慈禧首先利用自己是皇帝生母的身份,控制了“同道堂”的印章,八大臣對此極為不滿。慈禧慫恿皇帝不用印章,這樣,輔政大臣首次發給地方官員和內閣的諮文就沒有印章,最後肅順等人只好妥協退讓,慈禧在第一回合的鬥爭取得了勝利。
咸豐帝以兩宮皇太后牽制八大臣的安排,已經讓一些政治嗅覺敏銳的人琢磨出其中含而不宣的意圖----兩宮垂簾,而慈禧正是最先對垂簾聽政產生念頭的一個。但清朝從開國以來,從無太后垂簾聽政的慣例,要改變祖制,單憑她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首先需要說服慈安同意共同垂簾。而慈安是個賢妻良母類型的人,她對政務毫無興趣,但是出於對小皇帝的考慮,避免大權旁落到輔政大臣手中,最後,慈安還是勉強答應了。
八大臣得知這一消息後,為了向兩宮施加壓力,來了個集體撂挑子一用當時的話來講就是“擱車”。八大臣的強硬態度,反而愈發堅定了慈安支持慈禧實行兩宮垂帝聽政的決心。然而,單憑慈禧和慈安是絕對鬥不過八大臣的,她們必須聯合那些對肅順等人不滿的人,來共同對付顧命大臣。慈禧聯合的最主要對象就是在京城的六爺奕訢。恭親王奕訢是咸豐皇帝奕讓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
咸豐死前,由於和六弟關係不好,沒有把奕訢列人輔政大臣之中,咸豐死後,肅順等人又不許奕訢到熱河奔喪。這一切對於有政治野心的奕訢來說,內心極為不滿,他的心境和慈禧的非常相似。對於慈禧來說,奕訢不僅在內閣和軍隊裡一直有眾多的支持者,而且還得到了洋人的信賴。這正是慈禧所要借重的。對於奕訢來說,慈禧是把“尚方寶劍”。所以,當慈禧派寵信太監安德海秘密前往北京聯絡奕訢時,雙方一拍即合。奕訢不顧肅順等人的阻止,強行來熱河裝出一副悲痛欲絕的樣子,祭祀咸豐皇帝。之後,慈禧單獨召見了他,叔嫂密謀策劃了政變的具體方案。然後,奕訢回到北京,開始聯絡人員,組織力量,為政變積極做著準備。
不久,一切準備就緒,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輿論的導向。慈禧和奕訢開始策動一批官員彈幼肅順等輔政大臣,製造兩宮垂簾的輿論。一此咸豐在位時不得寵的大臣,紛紛指責肅順等人獨攬軍國大權,同時,提出“為今之計,非皇太后親理萬機,召對群臣,無以通下情而正國體”。這樣,要求皇太后垂簾聽政,撤銷顧命大臣的呼聲響遍了朝野。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大膽地做了些政變前的試探,削減了幾個輔臣的軍權。對於慈禧的步步緊逼,肅順主張“先行下手”,但是卻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對。
1861年,咸豐皇帝的靈柩要運回北京。慈禧以護送靈柩任務重要為由,讓肅順等人護送,自己卻和慈安、載淳繞小道提前四天回京。回京後,慈禧立即召集在京的王公大臣訴說了肅順等人的罪狀,並說輔政之事是肅順等人偽造的詔書,並不是咸豐皇帝的欽命。大學士周祖培和賈楨等立刻上疏,要求皇太后聽政。英法使館也揚言:“只要朝廷不在北京,肅順等人繼續掌權,我們就不認為中國已經確實承認了條約。”滿朝文武見此情形,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沒有一個敢反對的。
隨後,慈禧將肅順等大臣革職拿問,並嚴行議罪,後又突然將載垣,端華、肅順三人逮捕,逼令載垣、端華自殺,將肅順處斬,其餘五人或革職或發遣。與此同時,擁護慈禧垂簾的人都得到了嘉賞,其中,恭親王被封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掌握了軍政大權。
1861年10月9日,載淳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改年號“棋祥”為“同治”,以示兩宮皇太后和小皇帝一同治理朝政。11月1日,同治奉兩宮皇太后到養心殿垂簾聽政。因為這一年是辛酉年, 歷史上稱為“辛酉政變”,又由於這次政變發生在北京,外國人多稱為“北京政變”。
無論是恭親王還是兩宮皇太后都意識到,要把政變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範圍,所以,在當時,儘管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都是肅順所重用的人,但江南半壁同太平軍的戰事還要依仗這些人,他們不僅未受到政變的牽連,反而依舊得到重用。這樣,咸豐之後的政壇三巨頭,在反對八大臣的問題上一拍即合,而動盪的局勢,也迫使他們必須同舟共濟。
1864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南京,由洪秀全掀起的反清浪潮基本被平息,這樣,在晚清的政壇上,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繁榮景象。
號“老佛爺”,隱秘生活
在有些歷史小說、電影和戲曲中,慈禧太后被稱作“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並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所以用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清朝立國後,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慈禧這個稱號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據說,光緒初年,剛滿四十歲的慈禧太后,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朝中總有人反對,慈禧的心中大為不快。心腹太監李蓮英猜到了她的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
大佛建成之後,李蓮英稟告慈禧,說:“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請太后駕臨前往觀看。”慈禧聽完感到十分驚奇,便起駕出宮,來到了萬壽寺,直奔大雄寶殿。進得殿來,見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那個時候,奴才欺騙主子是要殺頭的,但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太后息怒,請您到後殿御覽。
慈禧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然看見一尊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的方丈住持,還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這裡。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慈禧見狀,明白了一大半兒,但她仍裝著什麼也不知道,說:“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蓬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后老佛爺您呀!您就是當今救苦教難的觀世音菩薩啊!”這樣-說,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傳遍了整個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這樣,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慈禧執政晚清近五十年,在他人的眼中,她是一個集大權於一身高高在上的人,但作為一個凡人來說,慈禧也有她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也有和平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可思議。
傳說,慈禧有男寵。光緒八年的春天,琉璃廠有一位姓白的古董商,經李蓮英介紹得幸於慈禧。當時慈禧已經四十六歲,白某在宮裡住了一個多月以後被放出。不久,慈禧懷孕,慈安太后得知後大怒,召禮部大臣,問廢后之禮。禮部大臣說:“此事不可為,願我太后明哲保身。”當夜,慈安就猝死了。
此外,慈禧身邊還有一個非常得寵的太監李蓮英。李蓮英在入宮後,以一手漂亮的梳頭功夫得到慈禧的賞識,他的值班房離慈禧的住所不遠,有時太后到他屋裡看一下,李便把慈禧坐過的八張椅子全部包上黃布,慈禧連連稱讚他忠誠細心,對他愈加信任。清朝祖制,規定太監品秩不得超過四品,慈禧執政時,打破祖制,賞李蓮英為二品。多年來,慈禧對李蓮英寵愛有加,二人常在一起並坐聽戲,凡李蓮英喜歡吃的東西,慈禧多在膳食中為他留下來。李蓮英為人極為聰敏,善解人意,對待其他人也比較和善,不似安德海那樣氣焰囂張,所以能夠得到善終。
走向獨尊,罔聞國憂
維持三巨頭共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慈禧的權欲太強了。本來兩宮同恭親王的聯合就各有各的動機,慈安主要是不願小皇帝受制於八大臣,而慈禧則是為了藉助奕訢的力量實現垂簾,至於既有能力又有雄心的奕訢,不過是想推翻八大臣把持朝政的局面,取而代之。
慈禧垂簾聽政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採取各種陰謀手段,培植信,排斥異已,逐漸在朝廷裡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不可冒犯的大獨裁者。
1873年,同治皇帝已經十八歲了,到了慈禧答應還政的年齡。依照祖制,同治十四歲的時候,就應該接管政權,可是慈禧根本不提這碼事,直到皇帝十七歲時,慈禧才不得不應允在次年還政。在慈禧的眼裡。權力比兒子重要一百倍。同治也與她沒有多少母子情誼,去給慈安請安的時候,還留下說會話,等到了慈禧那裡,反而連句話也沒有,母子之間關係越來越差。多年來,慈禧的黨羽和勢力已經遍佈朝廷內外,同治即使掌握了政權,實際上也當不了多大的家,對於這點,同治心裡也十分清楚,在執政前後,也與慈禧發生過幾次衝突,表示了他的不滿,但最終也沒起什麼作用。而同治自己也不爭氣,不甘忍受慈禧干預他的私生活,對於她製造的后妃之間的矛盾更是嗤之以鼻,索性讓太監領著,出去到花街柳巷尋歡作樂,結果染上了重病,十九歲的時候就一命嗚呼了。
同治駕崩,沒有留下孩子。按照規矩,可以在下一輩中選個年長的繼承皇位。但是這樣來,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就不便於再繼續聽政。她提出了立載淳的堂弟載湉來繼位的提案,首先,載湉與同治皇帝載淳是同輩人,慈禧仍可以皇太后的身份聽政;其次載湉才只有四歲,不能理政,慈禧至少可以再控制十幾年政權:再次,載湉不僅是咸豐的親侄子,還是慈禧的親外甥,便於控制。那些王公大臣,心裡都明白,可嘴上誰也不敢說個“不”字。
1875年,載湉繼承皇位,改元光緒。不到兩天,慈禧就宣佈:“皇帝年齡太小,現在時事艱難,萬機待理,不得已,還要實行重簾聽政。”於是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儘管慈安權欲心不強,性情比較平和,但慈安畢竟是咸豐的皇后,只要慈安還存在,在後宮就不可能形成慈禧獨尊的局面。論才智、權變,慈安都比不上慈禧,但她以前堅持著同慈禧一起抑制恭親王,又同恭親王聯合除掉安德海,那都是為同治親政做準備,她不能讓同治受制於他人,而慈禧才不會念及她對自己的親生兒子的感情,早已把慈安恨之入骨。現在光緒即位,雖然他是慈禧的親外甥,但只要有慈安活著、載湉就會像載淳一樣把慈安當親媽,她絕不能讓光緒成為第二個同治,倚仗慈安和自己作對。據說,咸豐帝死前,擔心慈禧母以子貴做了太后,會專橫無理,到那時善良的皇后不是她的對手,於是特意留下一道密詔給慈安,叮囑她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拿出來命大臣除掉她。慈禧知道後,就在慈安面前甜言蜜語地套話,最後慈安竟然把這道遺詔當著她的面燒掉了。慈禧表面上稱謝,心裡反而更恨慈安。
1881年,慈安去世,年僅四十四歲。對於慈安的死,當時朝野上下一片譁然,對於她的死因,也沒有人深入地追究,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從此,慈禧獨攬了聽政的大權。
在封建社會,共同治理國家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個人獨裁卻永遠是那樣有根基。且不說前朝只說本朝,在太祖去世後,四大貝勒共同執政也就堅持了四五年,就變成皇太極一人獨尊;順治即位初期,鄭王與睿王聯合輔政連頭帶尾也就半年;至於康熙初年的四大臣輔政,還不到六年就形成鰲拜專權的局面。
其實,早在兩宮垂簾的時候,慈禧就故意找奕訢的麻煩,旨在把他從三巨頭中排擠出去。恭親王被兩宮召見時,每次都要商議國內外的大事,一說就是一兩個時辰,兩宮也都預備下賞賜的茶水,談的時間長了,兩宮中的一位必然會說“給六爺茶”。然而,有一次卻沒有預備,唇焦口燥的恭親王下意識地從御案上拿起個茶盅,一看不是自己平時用的,趕緊又放了回去,水沒喝到,反而被慈禧抓到把柄竟敢擅自動用兩官的御用茶盅。還有一次,跪著回答兩官問話的奕訢,說的時間長了就自己站了起來。這類事情在垂簾之初慈禧也未必較真,但在收復南京後她覺得削弱奕訢權力的機會到了,想以同治的名義罷免奕訢的切職務,但內閣一致反對,這才作哭。
政變成功後,奕訢以功臣的身份集宮內外大權於一身,再加上軍機處裡的人對他很恭維,洋人對他很賞識,不覺得有些飄飄然起來,有時做事竟不再把慈禧這個“女流之輩”放在眼裡,這讓慈禧不能容忍。1884年,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法國入侵越南,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趕了出來,並把戰火燒到了中越邊界。慈禧立即抓住機會,以奕訢辦事循舊、固執已見為由,徹底罷免了他,並且改組軍機處。由此,慈禧的絕對統治地位大大地得到了鞏固。
奕訢被罷免後,慈禧開始起用醇親王奕譞主持軍機事務,奕譞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鑑於這種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參與軍機處事務,奕譞本人也再三推辭。但慈禧心意已決,她之所以這樣做,不僅因為醇親王是自己的親妹夫,更看好的是他膽小怕事,很好控制。
如果從同治即位算起,慈禧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實現了從宮中到朝廷的大權獨攬。而在這二十二年中,特別是在1864年清軍攻克太平天國佔領的南京至中法戰爭爆發前的二十年,清王朝的決策人並沒有抓住這個實現“自強”的機遇,而是把精力用於內部的權力之爭上。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為了避免戰爭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她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侵略者談判,並乞求英美政府出現調停,希望大事化小,苟安於現狀。後來,法國侵略者氣焰囂張,全面戰爭開始,就在中國軍隊處於優勢,頻頻傳來捷報的情況下,慈禧仍然下令停戰,還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不僅讓愛國的官兵非常氣憤,就連法國政府也感到+分的意外。慈禧利用系列的內耗建立了個人獨裁,清王朝不僅與“自強”失之交臂,也始終沒有跨過從洋務到維新的關鍵一步。
修建三海,豪奢生活
1889年,十九歲的光緒帝完婚,慈禧已經找不到任何的理由繼續聽政,在歸政之前,她提出給自己建造一個好的“怡養之處”。於是,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工程開始大規模地動工修建。
當時,內憂外患不斷,財政入不敷出,統治岌岌可危,大清王朝已到了朝不保夕的險境。人民生活困苦,連年發生多次旱災,北京城內饑民隨處可見。慈禧哪管民眾的死活,竟動用鉅額軍費為滿足自己“頤養”、遊樂之慾而大興土木,修建奢華園林。
修建三海所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相當驚人的。園中房屋所用的都是上好的紫檀楠木,有些成套的硬木桌椅,都是不遠萬里,不惜重金從香港或東南亞採辦回來的。由於工期緊張,要求高,為工程監督和監修的官吏就有一百多人,僅是工程所需木工就招僱了一萬多人。慈禧對工程要求極為苛刻,殿閣內外的油飾和糊飾,一律要“見新”,要完全按照她的旨意設置,不許擅自改動。她一天兩次派寵信太監李蓮英去工地察看、督促,就像催命樣。三海工程花掉了二千餘萬兩軍費,而當時一艘德國的戰艦才不過白銀四百萬兩,這些浪費掉的錢可以買五艘戰艦。三海工程結束後,慈禧便搬了進去,開始了她的“歸政怡養”生活。
慈禧喜歡享樂,曾幾次想重修被英法聯軍焚燬的圓明園,但終因花費實在太大,在恭親王和醇親王及李鴻章等一批王公大臣的聯手反對下不了了之。此後,“修個花園”始終是慈禧的一個情結。
在慈禧即將歸政時,她想到了自己的夢想,於是便藉口“修個花園”頤養天年。這時,恭親王已經失寵,醇親王為在慈禧面前表現,就想以在昆明湖邊設機器局的名義重建清漪園。西漢時期,雲南滇池有個昆明國,漢武帝為征伐昆明國,在首都長安挖掘了一個大湖,名為昆明池,以操練水軍。在昆明池練水師當然是“形式”大於“內容”,頗有娛樂性質,所以此制後來便被廢除。一年後,清廷以光緒的名義發佈上諭,將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不久,水師學堂竣工,裡面安裝有電燈、鍋爐房等“現代化”設備。當時,建造輪船槍炮、架設電線、修築鐵路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近代化”事業阻力重重,被認為是“奇技淫巧”,是“用夷變夏”。然而,慈禧對直接供自己享用的“洋器”,卻是要求用最先進的,毫無顧忌。
1889年,李鴻章把部分北洋水師官兵和水師學堂新畢業的學員共計三千多人調來昆明湖,將昆明湖當成“汪洋大海” ,用小火輪當作“戰艦”,在湖面駛來駛去,做各種表演,與岸上的陸軍同向坐在南湖島嵐翠間的“閱兵臺”上的慈禧搖旗吶喊,歡呼致敬。這次“閱兵”讓慈禧興奮不已,她的虛榮心又一次得到滿足。表面上,顯示了慈禧對海軍的關心和作為全國軍隊最高統帥的絕對權威,企圖向世人表明“修園”並非為己享樂,真的是為了大清海軍的建設!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慈禧每次吃飯,要上整整一百盤的菜每日兩頓正餐,另有兩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十至五十碗左右。有次,慈禧坐火車去奉天,火車上光爐灶就排了五十個,每個爐灶上配一個大廚,每個大廚每次就做兩樣菜。因為有時候一個菜都需要兩至三天才能做成。慈禧喜歡吃鴨子,大廚燉一隻鴨子就需要兩至三天才能做成。每個爐灶還要配一個小廚,這小廚是專管生火的。所以慈禧一說自己餓了,五十個小廚拿著芭蕉扇就開始煽風點火。用餐時,慈禧一個人坐著獨享,有時命身邊女官德齡等陪她同吃,德齡等也只能站著吃。慈禧若愛上了較遠的某一種,就吩咐侍膳的太監端近前來。慈禧每餐嘗過的菜至多不過三四品,剩下的待她用餐完畢,便一齊撤下。這些菜或當即扔掉,或由女官、宮女、高級太監等依次取食,其中十之八九還是沒有動過的,像供祖先撤下來的祭菜一樣。
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壽。老太太為自己的生日準備的首飾合黃金一萬兩,合白銀三十八萬兩;置辦衣服花去黃金二十三萬兩;從頤和園回紫禁城所經道路的景點設置與裝飾,花去白銀二百四十萬兩。慈禧這個生日,約花了白銀一千萬兩,相當於整個北洋艦隊的經費。就在這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廷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全國人民-片譴責,聲討賣國賊。而慈禧把失地賠款的責任推給光緒以後,就帶上李蓮英跑到頤和園歸養去了。
1902年,在慈禧六十七歲生日時,滿朝文武官員為了博“老佛爺”的歡心和寵信,紛紛挖空心思地呈獻自己最如意的貢品。其間,寵臣袁世凱可謂“獨出心裁”,獻上了一輛汽車。經專家鑑定,這件時髦的“洋貢品”系美國圖利亞公司於1896年所生產的十三輛汽車中的一輛,它裝有一臺橫置式汽缸、1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產生的動力由旁邊的齒輪變速箱傳遞給後軸,最高時速可達十九公里。這輛汽車雖說至今已度過了百年時光,雖說其外觀模樣與當代汽車有不小的差異,但其驅動原理、懸掛結構、轉向系統、傳動系統等均已與今日汽車十分接近。
鎮壓變法,廢立光緒
歲月如梭,轉眼就到了光緒親政的年齡,慈禧也沒有辦法,只得讓位。但慈禧心有不甘,決定把孃家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冊立為皇后,以便能在光緒的身邊安插一個耳目。光緒親政後,認為慈禧將近三十年的統治經驗已經難以應對當前的國際形勢,必須改弦更張,
當時的中國,中日甲午戰爭剛剛結束,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少數先進的知識分子中逐漸形成了-股強勁的改良主義思潮。以康有為等人為代表,舉起“變法”和“維新”的旗幟,向封建專制提出挑戰。在這種局勢下,光緒希望利用改良派這股力量對付後黨,將慈禧手中的大權奪過來,使自己和國家的處境得到改善。
在《馬關條約》簽訂後,光緒同維新人士開始來往。一向唯慈禧之命是聽的光緒,這次竟讓慶王轉告慈禧:"朕不能為亡國之君,若不予我權,寧遜位而已。”這實在太出乎慈禧的預料了,按照慈禧的性子,她恨不得立即把光緒廢了。
1898年,光緒發表詔書,正式表示了變法的決心。接著,他任用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一連發布了幾十道改革的命令,決定修鐵路、採礦業、辦實業、開銀行、興辦新式學堂、改革官制等,這些法令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這次革新很快受到了守舊大臣的反對,他們紛紛向慈禧反映,希望儘快阻止。慈禧表面上不露聲色,裝出“既歸政,則不再幹政”的淡漠態度,但是正當光緒推行新政到了最熱烈的時候,她突然動手,打了光緒一個措手不及。慈禧先是下令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都必須到她面前謝恩,從而控制了用人權。並且任命她的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統率董福祥、聶士成、袁世凱的北洋三軍,之後又取消了已經採取的各項變法措施,親手葬送了這次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的機會。
鎮壓了變法維新運動以後,慈禧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慈禧大為惱火,她開始下起了毒手,隨後,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慈禧火冒三丈,她開始對洋人懷恨在心,但是對他們也是無可奈何,於是就把火都撒在了光緒身上。慈禧囚禁了光緒,可對外界卻宣佈光緒病得很重。劉坤一、張之洞等封疆大吏,紛紛給朝廷推薦各地的名醫來給光緒皇帝治病,其中還有外國醫生,慈禧只能假戲真唱,但光緒的脈象是“六脈平和”,根本就沒病,從內到外的阻力都讓慈禧怒不可遏。
慈禧對光緒公開反對自己,實行變法運動一直耿耿於懷,她覺得自己有能力立光緒為天子,也有能力把他貶為庶人。慈禧要找一個聽話的皇帝,不久,她選中了端郡王載漪的兒子為大阿哥,準備繼承皇位。她的這一做法受到了很多外國公使的反對,慶典當天竟沒人來祝賀,這讓慈禧很是下不來臺。
當時,以“滅洋”為宗旨的義和團,在山東遭到巡撫袁世凱的殘酷鎮壓,便轉移到直隸一帶。義和團為了避免在直隸遭到鎮壓的命運,便公開打出“扶清滅洋”的旗幟,這恰恰與慈禧對洋人的憤怒心情一致。但是,帝國主義列強要求慈禧鎮壓義和團,慈禧舉棋不定,徘徊在“剿”和“撫”之間。恰巧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謠言傳入慈禧的耳朵,那就是洋人發出了最後的通煤,要求她把政權交給光緒。這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她大怒,決定向英、法、美等八個國家宣戰。
一宣戰,說起來容易,只要把戰書送到使館、限使館人員撤離就行了。但要準備應付宣戰後的局面則是一個極其嚴峻問題,慈禧根本連戰略戰術也都沒有認真研究過。當時,榮祿、李鴻章、袁世凱以及地方有影響的督撫劉坤一、張之洞等都反對打這場毫無準備的戰爭。就連當了將近兩年啞巴的光緒,也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開口說道:"洋兵利,能以骨肉相搏乎?奈何以民命為兒戲?"獨斷專行的慈禧,確實痛快了一時,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當八國聯軍以保護使館的名義在大沽登陸後,慈禧決定出逃。光緒二十六年七月,慈禧扮成農婦模樣,帶著光緒逃到了西安,她帶著光緒,並不是關心光緒的安全,而是怕光緒在同洋人的談判中得到權力。西逃的過程中,慈禧吃盡了苦頭,但是逃到西安後,境況有所好轉她又威風起來,把巡撫衙門當成了行宮,過起了奢華的生活。單是每頓飯的菜譜就有一百多種,雞鴨魚肉,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可慈禧卻說,這可比在北京時節約多了!
這時的北京城,已在八國聯軍佔領下陷入了一片血海。而逃到西安的慈禧,竟一點脾氣也沒了,徹底被洋人打服了。她先是派李鴻章充當全權大臣與八國聯軍談判求和,隨後又以光緒的名義發佈上諭,賴掉她”宣戰”的責任,接著找了一些主戰派大臣作為替罪羊,斬殺了主”撫”義和團的剛毅、徐桐等人。
八國聯軍經過一陣燒殺搶奪後,鑑於慈禧還算比較聽話,仍可以作為殖民統治的工具,也表示不再追究,於是和清軍勾結起來,扼殺了義和團運動。
在《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的權力不僅保住了,而且從西安迴鑾。1901年農曆八月,西安城張燈結綵,鑼鼓喧天,慈禧行三百多輛馬車,滿載著金銀、古董,浩浩蕩蕩地起駕回京。三個月後,慈禧回到了北京,結束了西逃生活。經過此次顛沛流離,慈禧終於瞭解了洋人:列強並不在乎誰掌權,他們要的是在華推銷商品與投資的權力: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數額是多了點,但可以分三十九年還清,連本帶利九億八千萬兩,攤到每個大清子民身上也就是一二兩;拆毀大沽炮臺,那本來就是個擺設,每次也沒能把洋人的軍隊給擋住,拆了也無所謂。慈禧到京後的第十天,就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招待各國駐華使節及夫人,極盡獻媚求寵之事。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以前,大阿哥因生父端王載漪支持義和團而被革去名分,光緒依舊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庚子拳變”把廢立推上高峰,《辛丑條約》則又使廢立偃旗息鼓。但是,隱藏在平靜後面的卻是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清王朝統治的土崩瓦解,已經迫在眉睫。
慈禧末日,厚葬東陵
慈禧從西安逃回北京後,仍然將光緒囚禁在瀛臺,自己獨攬大權。她開始把一些維新措施撿起來,諸如廢除科舉、取消捐納、派遣留學生出國等、整頓些政事。然而,維新志士的鮮血、義和團民眾的鮮血擦亮了人們的眼睛,反清組織華興會、興中會、光復會等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慈禧也很誠實地說:“我們現在全力實行整頓改革,就是為了以後給各國提供更大的實惠。於是,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重。
1905年,慈禧憑著幾十年的從政手腕,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經過一番對日本及歐美等國的考察,慈禧開始玩起了“預備立憲”的騙局,忙乎了兩年,也就敷得出一個“預備立憲”,而且預備期至少是十年,當時,慈禧已經七十二歲,以她當時的體質想再活十年,實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她絕不會在有生之年使自己的權力受到任何削弱,只要還有一口氣,都要把權力緊緊地攥在手裡。在玩弄權術方面,慈禧把歷朝歷代的經驗都熟爛於胸,而且運用自如。
慈禧這個荒淫無度的女人,哪怕是在她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利用權力及時行樂。1903年,慈禧心血來潮,提出坐火車去謁祭東西祖陵,但當時北京到東西陵並沒有通鐵路,為了滿足慈禧的要求,只得立即搶修。為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慈禧請美國畫家卡爾進宮為她畫像,她喜怒無常,動不動就要殺人。有一次,一個太監陪她下棋,說了句:“奴才殺老祖宗這匹馬。”慈禧聽後大怒,說:“我殺你一家子!”叫人把這個太監拉下去,活活打死了。
慈禧的霸道和專橫人盡皆知,到晚年,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醇親王對太后恭謙得都有點令人肉麻,但當他去世後還因墳前的一棵樹面引起軒然大波。據記載,醇親王的陵墓前有-株粗大的銀杏樹,一些迷信風水的人說:醇王墓有帝王陵墓的氣象,醇親王的後代依然會人承大統。慈禧聽信了這話,立刻令人去砍掉那棵樹。光緒在得知自己父親墳上的一棵樹都保不住後,氣得下諭說:誰敢砍這棵樹,先來砍他光緒的頭。但慈禧還是在光緒趕到墓地前把樹砍了,光緒悲忍不住號啕大哭。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慈禧雖然砍了銀杏樹,結果仍然要從醇親王的後裔中去選擇皇位繼承人。
慈禧臨終前所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權力為大清王朝選擇皇位繼承人。光緒帝剛剛駕崩,她就立了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皇帝,定年號為“宣統”。當時小皇帝只有三歲,因此,慈禧又次發佈懿旨:“小皇帝年紀還小,應當專心學習,所有軍國政事,都按我的訓令施行。”第二天,慈禧便死在了中海儀鸞殿,終年七十三歲。
慈禧一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她死後,懾於她的餘威,清政府對她實行了厚葬,浪費了國家大量的物力和財力。
慈禧生前,就對自己的陵寢大力重修,整整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如果不是慈禧大限已到,陵寢的工程還會持續下去。重新建成的三殿,所用木料都是最名貴的黃花梨,殿內的彩繪用的是貼金,牆壁是掃金,地面的雕磚上也都用掃金裝飾。重修後的慈禧陵寢,不僅在清東陵中是最豪華的,即使把建在易縣的清西陵以及建在昌平的明十三陵都加在一起,在驕奢淫逸方面也沒有一座能達到慈禧陵寢的水平。
慈禧死後的隨葬品之豐富珍貴,是世界上任何帝王都難以比擬的。李蓮英有記錄,單是慈禧頭戴的鳳冠上一顆珍珠,就重四兩,大如雞蛋,當時價值白銀約上千萬兩。慈禧手執玉蓮花一枝,頭前方有蚌佛十八尊,頭頂一翡翠荷葉。頭兩側有金、翠玉佛十尊,手邊各置玉雕馬八匹,玉羅漢十八尊。足下共有金佛、玉佛、紅寶石佛一百零八尊;翠桃十個。翡翠白菜兩顆,綠葉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一隻滿綠的蟈蟈,綠色的菜葉旁有兩隻黃色的馬蜂。當寶物殮葬完畢,發現棺內尚有孔隙,又倒進四升珍珠,紅藍寶石、祖母綠寶石數千塊。據估計,慈禧的隨葬品值白銀億兩不算過分。
1928年,軍閥孫殿英借軍事演習的名義,將部隊開進東陵,炸開慈禧的墳墓。慈禧陵被盜,在全國各界的強烈譴責下,蔣介石下令嚴懲首惡孫殿英。孫殿英通過各種關係,將墓中的珍寶九龍寶劍,慈禧口含的夜明珠、翡翠西瓜等,分別送給了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和戴笠等人,此案才不了了之。被盜的慈禧陵,初由溥儀進行收拾殮葬,後來經過有關部門重新整理,將慈禧屍體進行防腐處理,重新入棺,向遊人開放。
慈禧生前不可一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死後竟然會被人挖掘墳墓,落得屍骨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