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1年前四川涼山發生一場森林火災,物力財力損失巨大,31條鮮活生命就此離開了世間,

有的犧牲時,在父母眼中“還是個孩子”。不過那次是天災,原始森林遭雷擊引發火災。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原本以為這樣的悲劇不會再發生了,但是就在上個月底,這裡再一次經歷了森林火災,只不過這次的真兇是一個11歲的男孩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據當地森林公安提供的消息,這個11歲的熊孩子“用打火機點燃松針和木羅松煙燻洞內松鼠時不慎失火引發”。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松鼠又不能吃,這個熊孩子為啥要用打火機點燃松針和木羅松煙燻洞內松鼠?

仔細想想,不難推斷出,還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

正看文章的你,小時候不也曾做過各種類似的在大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

其實,不也正是因為我們的好奇心作祟嗎?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之前還在網上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山東淄博有一個5歲的孩子,在陪奶奶剝豌豆的過程中,看到豌豆莢裡總是藏著3-4個可愛的小果子,很是好奇。

孩子就把豌豆湊到鼻孔邊聞,還用勁的吸了一下,沒想到把豌豆吸了進去。隨即孩子被緊急送往醫院,豌豆被醫生順利取出,才沒出大事!

英國有一句俗語:“好奇害死貓”。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意思是說貓雖有9條命,但貓天性“好奇”,總喜歡用鼻子到處嗅,最後9條命也抗不過自己的“好奇心”。

曾經國外有一位心理專家說過,有三個問題會讓人致命,其中一個就是人的好奇心。

事實上好奇心重的孩子,會經常做出一些讓家長淚奔的“大事”: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比如說,有些家長之間聊的不能外傳的“私密話”,要是沒有避諱孩子說或者被孩子不小心聽到了,然後再被孩子一轉身拿出去廣播,那種尷尬的情形或許只有體會過的父母才能懂得!

◆比如說,有些孩子總喜歡追著人問東問西,而有些都是大人難以啟齒的事情,然後大人除了尷尬還是尷尬。

不得不說,孩子因為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還欠缺,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讓孩子處於各種不同的危險之中,也會讓父母時不時就尷尬一刻。

因此很多父母可能都覺得孩子有好奇心並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應試教育下,很多父母都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總是好奇。

生活中,每當孩子表現出自己“好奇心”的時,一些家長就會表現出極度的不耐煩,甚至惱火,他們常常會把孩子的“好奇心”

解讀為“不聽話”、“犯錯”、“囉嗦”、“不務正業或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等。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那麼,孩子的“好奇心”真的像是很多家長說的那樣是禍不是福嗎?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我們做父母的首先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會好奇?

不難看出,就是因為受到自身認知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他們對這個世界還充滿著各種的“不解”,所以才會產生好奇,才會在好奇的影響下,做出一些行為。

可以說,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的天性,本身和禍福沒有關係。

其實, “好奇心”對於孩子來說,究竟是好是壞,關鍵還在於父母的正確引導,而不是置之不理或者打壓。

潘多拉的盒子為什麼會被打開?亞當和夏娃為什麼會“偷食禁果”?還不是因為好奇嗎?

近年來孩子性犯罪類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比如韓國的N房事件,犯罪年齡最小的孩子才11歲,比如大連13歲男孩殺害女童案等等,起初或許都是源於孩子對性的好奇。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的父母當初在孩子對性好奇懵懂之時,不是對其閉口不談性的態度,而是對他加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對性有正常的認識,他還會在好奇心的慫恿下,一步步走向犯罪嗎?

大家或許都聽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同樣是治水,為什麼大禹的父親鯀失敗了,而大禹卻成功了呢?原因就在於大禹採取的是疏導的方式,而不是像父親一樣的去堵水。

同樣的孩子的好奇心是堵不住的,父母不能放任不管,但是也不能去堵,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正確的引導孩子,如果父母真的這樣做了,你或許就會發現,好奇心越強對孩子可能反而是一件好事。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越是優秀的人,越會擁有一顆好奇心。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哈佛大學的校長陸登庭曾說過:

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

我們只要稍稍回顧一下歷史上的那些名人,就不難發現,擁有一顆好奇心,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為優秀的人有多重要。

◆400多年前,因為對鐵桶煮水好奇(水開了,鐵桶裡的水位就上升很多;水涼了,這個水位就下降很多),伽利略發現了熱脹冷縮的原理,最終發明了體溫計。

◆300多年前,因為一個蘋果砸中腦袋產生好奇(蘋果咋不往天上或者別的方向落),牛頓最終

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在我國宋代,蘇軾蘇轍兄弟因為對父母偷偷讀書的好奇,最終雙雙成了大文豪,成就了“三蘇”的佳話。

由此可見,好奇心對於一個孩子成長有多重要!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應試教育下,孩子更需要保持好奇心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可能你聽過:應試教育下,孩子不需要保持好奇心,這反而會令孩子分心,考不到好分數。

難道孩子的好奇心,在應試教育真的是一個累贅嗎?

曾經有人對各省的高考狀元做過一項調查,結果就發現這些學霸其中一個共性就是,他們都有一顆“好奇心”,而他們的父母一直陪伴他們的時候,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斷的引導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裡沒有求知慾,哪裡便沒有學校。

一個孩子的求知慾往往是從好奇心開始的,家長如果武斷的打壓孩子的好奇心,很容易讓孩子失去求知慾,沒有了求知慾,孩子的學習能力又怎麼可能會好呢?

“羅文斯坦信息缺口理論”中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好奇心不是憑空而來,需要一些信息刺激。一旦我們掌握了某個事物的一些信息,就會因意識到還有未知部分的存在而感到不痛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想要填補這個缺口——產生好奇心。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簡而言之就是,知道很多事,但每件事只知道一部分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好奇心。

什麼意思?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只知道事物的一部分,所以才會產生好奇,才會不斷的探索下去。

在應試教育下,一個孩子如果整天只知道對自己的課本翻來覆去的背誦,把這當成了學習的全部,那他又怎麼可能產生繼續探索的求知慾?

再想想身邊的孩子,為啥有的孩子平常學習挺好的,可是一到考試就考不好?有的甚至連考試題都做不完?而有的孩子平常玩得多學的少,但是卻能次次考高分?

答案就在這兩類孩子的“好奇心”上!

好奇心強的孩子,他求知慾會更強,平常雖學的少,但能舉一反三,因此考試的時候,即使遇到平常不常見的題目,也能考好。

而好奇心被破壞的孩子,求知慾不強,對知識的理解深度不夠,如果考試是按照自己背誦的課本或公式來的話,或許還能考高分,但如果考試題目變通了,可能就啥也不會了!

說到這裡,再來看看社會上流傳的所謂的 “三年級現象”,其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超前教育消耗了孩子的好奇心,他的求知慾也被打壓下去,孩子學到一個“節點”後,成績上不來,甚至下降也是自然的了!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總有一個善於挖掘利用孩子好奇心的父母。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

有一位媽媽,因孩子把丈夫送給自己的心愛的一塊一塊金錶當成新鮮玩具拆卸擺弄壞了,十分的生氣傷心,甚至還痛揍了孩子一番,並且事後把這件事跟丈夫的朋友痛訴了一番。

結果丈夫的朋友一聽,大聲地驚歎道:

“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掉了!”

丈夫朋友的話,讓這位媽媽有點懵,不懂得自己打孩子咋就打錯了?

為了對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進行“補救”, 隨後在丈夫朋友的建議下,這位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了鐘錶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師傅怎麼修表,讓孩子學會“怎麼拆的怎麼裝”。

事後,這位丈夫的朋友更是語重心長的跟這位媽媽說:

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是將來有出息的表現。而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扼殺掉了嗎?所以我建議,與其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糾正錯誤,並把感興趣的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通過這次事件,這位媽媽的孩子也真正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媽媽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而這個故事中,媽媽丈夫的朋友,也就是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十萬個為什麼,尤其是處於主動敏感期的孩子(3~6歲),心中總是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對一切模式的事物感到好奇。

一個優秀的父母,就是要善於發現發掘孩子的好奇心並加以正確的利用,那麼孩子過去那些在父母看來很“頭疼”的行為,不僅得到改善,反而還能造就一個優秀的孩子。

應試教育下,好奇心對孩子是福是禍?建議花3分鐘讀讀這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