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大人的問題

曾經爆紅的電視劇《小歡喜》,揭開了當代家庭教育焦慮的現狀,形象勾畫出一幅“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圖鑑”。劇中的三對父母,儘管他們煞費苦心,希望通過自己的鞭策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努力成為“盡職盡責的榜樣爸媽”,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孩子們不但不領情,最終還走上了反抗之路。

深究其原因,其實是教育方式出現了錯誤。

所以說,孩子身上反映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有人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

有人說,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爸媽。

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教授認為:孩子真正需要父母提供支持的,是正確且適合的家庭教育方式。


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大人的問題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一種心理和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所以有的時候,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大人。我們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的。依戀期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時期,所以把生命說成自己的,是不瞭解生命發展的進程。

依戀就是指在孩子早期,他的這種對某人認準了以後接近他,分離時候的緊張不安,重逢時候的高興輕鬆。對動物的研究也證明這一點,依戀是人類早期最初的心理現象,雖然很簡單但是很重要,就是人和人的關係始於人的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當中建立情感。

所以人和人的關係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依戀期是我們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很弱小,他對父母,對撫養人都有相當的依戀。

性格形成關鍵期有四個時期,最重要的是第一個時期。

在這個階段,父母就需要跟孩子形成一種有效的互動,同孩子建立信任,孩子都會有反應。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他是有感覺的,父母對孩子笑,孩子也會對著父母笑,如果父母一臉不高興,孩子也會有不開心的跡象,這就說明親子關係在這一階段主要就是父母為主導,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朝著健康正向的方向發展,需要父母注意自己同孩子的一系列用心的陪伴。

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大人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會責備孩子,指責學校和社會,卻甚少反思自己,反思家庭教育。

其實,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取決於ta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ta的童年是在什麼樣的家庭教育中度過的。

因為父母是孩子首先接觸和模仿的對象,父母的言語和行為都會投射到孩子身上。

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的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中,通過引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新研究結果和大量的案例,代際遺傳(兩代人之間的人際關係)的作用才是左右父母子女相似性的根本原因。

書中提出的主要論點是,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與父母相似,不是基因的作用,而是家庭養育方式造就的。

育人先育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