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選擇,解析建文帝朱允炆為何選李景隆,棄徐輝祖。

前言:發生於朱棣和朱允炆這一對叔侄之間的靖難戰爭,一直都是充滿了話題性。其中建文帝朱允炆堅持信任“草包將軍”李景隆,而對忠於自己的魏國公徐輝祖始終心存芥蒂。一般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徐輝祖和燕王朱棣之間的關係,無法讓朱允炆對其充分信任。可是徐輝祖的能力真的要比李景隆強嗎?今天筆者通過比較二人在太祖朱元璋洪武朝的表現,來略窺一下朱允炆擇李棄徐的真實原因。

二代勳貴,太祖朱元璋重點培養對象。

  • 先後襲爵

徐輝祖,是魏國公徐達的長子。李景隆,是曹國公李文忠的長子。二人的父親位居開國六公爵之一,位高權重,戰功顯赫。徐達和韓國公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一直位居武臣第一人。李文忠除了戰功之外,還是朱元璋的親外甥。巧的是,李文忠和徐達在洪武十七年、十八年相繼離世,朱元璋此後也將培養第二代魏國公和曹國公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計劃。

現實的選擇,解析建文帝朱允炆為何選李景隆,棄徐輝祖。

魏國公徐達

洪武十九年,李景隆襲封曹國公。次年正月,朱元璋派宋國公馮勝為大將軍,率20萬大軍對盤踞遼東的前元太尉納哈出集團進行討伐。這一次真刀真槍的戰鬥,對於二代勳貴來說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因此年輕的曹國公李景隆也被派到北伐大軍之中隨行觀摩。李景隆在軍中一待就是半年,直到當年七月遼東平定以後才被召回南京。

從現存史料來分析,朱元璋對於李景隆的這次軍中實習的表現,應該是比較滿意的。在本次戰役中,遼東地區有大量的前元軍隊投降,這些人不可能全留在遼東,需要逐步調往南方。但是為了防止南下途中發生意外,還需要另外調動官軍沿途進行防護。而這個任務,朱元璋選擇交給了李景隆。

(洪武二十一年正月)己卯命曹國公李景隆、定遠侯王弼、鶴慶侯張翼往中都留守司及徐、邳等衛調官軍,防護漠北新附韃軍南來。(《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八》)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徐輝祖襲封魏國公。從日後的表現來看,缺席了洪武二十年的這次軍中實習,對徐輝祖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 同步培養

徐輝祖襲爵後,朱元璋對二代魏國公和曹國公採取了同步培養的方式,二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同進同出。

洪武二十二年春天,潁國公傅友德討平雲南東川叛蠻之後回師湖廣練兵。老朱派魏國公徐輝祖去常德,曹國公季景隆去安陸,趁著傅友德在,讓他們跟著好好學習練兵之道。二人在湖廣一待就是大半年,直到當年年底才返回南京。

現實的選擇,解析建文帝朱允炆為何選李景隆,棄徐輝祖。

太師李善長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爆發了太師、韓國公李善長逆案。為了保護勳貴,老朱下旨遣公侯還鄉暫避風頭。徐輝祖、李景隆雖然年輕,但也跟著別的公侯一起告老還鄉。老朱對他們也很優待,既發錢(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又派兵保護(皆給以兵,時號鐵冊軍),還把他們祖上三代全都追封王爵(加封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

風頭過後,在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徐輝祖和李景隆跟著涼國公藍玉一起到巡邊。之所以搞那麼大陣仗,是為了當年八月皇太子朱標巡視陝西做準備。而朱標來陝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考察西安作為大明王朝新都的可能性。如果朱標沒有在返回南京之後突然去世,朱元璋有可能會啟動遷都計劃,同時發動對西域各國的全面戰爭。畢竟在朱標到了西安之後,當年十月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也被調往陝西和涼國公藍玉一同練兵。帝國三大名將同時坐鎮陝西,其目的不言而喻。

三月戊子朔,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等備邊陝西。(《明史卷三·本紀第三》)

洪武二十五年,是一條分界線

可惜隨著太子朱標回京之後突然病重,明軍所有的軍事調動被全部打亂。遷都計劃被放棄,大批明軍從陝西調回內地。李景隆也隨藍玉等人一起回京。但是中途李景隆接到新任務,奉命於鞏昌、岷州、洮州、臨洮、河州五衛簡閱士馬。那麼問題來了,此時的徐輝祖去了哪裡?根據《明實錄》記載,本次一共召回公侯十三人,名單清清楚楚。裡面並沒有徐輝祖,也不可能是漏記。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戊午,詔在外公、侯、伯還京師。先是,命曹國公李景隆等往陝西等處練兵備邊。至是,召景隆及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 長興侯耿炳文、東平侯韓勳、安慶侯仇政、 西涼侯濮璵、定遠侯王弼、江陰侯吳高、鶴慶侯張翼、 全寧侯孫恪、瀋陽侯察罕、徽先伯桑敬等凡十三人還京。(《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十六》)

同時繼續留在陝西的公侯之中也沒有魏國公徐輝祖的名字,那麼唯一的可能性是他或者被單獨提前調回了南京,或者是跟著太子一起回的南京。太子朱標去世後,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李景隆被封為太子太傅,而徐輝祖則並不在輔佐太孫的名單之內。由此看來,筆者有理由認為朱元璋對於徐輝祖在陝西的表現並不是非常滿意。

現實的選擇,解析建文帝朱允炆為何選李景隆,棄徐輝祖。

皇太子朱標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又是一番血雨腥風之後,李景隆和徐輝祖再次受到了新的任用。李景隆掛平羗將軍印,出任甘肅總兵官。這是鎮守一方的重任,不是等閒之輩所能擔任的。有趣的是李景隆出鎮甘肅之前,老朱不動聲色的把陝西都司各衛的直接上司右軍都督府的主管人員,做了一個乾坤大挪移。原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李增枝(李景隆之弟)調任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其職由徐輝祖之弟徐增壽接任。

那麼徐輝祖的新任務什麼呢?也挺厲害的,往浙江一帶練兵以防倭寇。之前信國公湯和年老體衰的時候,朱元璋交給他的任務就是防備倭寇。至少在洪武年間,倭寇只是芝麻綠豆一樣的困擾,老朱居然讓徐輝祖去,可見。。。

現實的選擇,解析建文帝朱允炆為何選李景隆,棄徐輝祖。

朱元璋

當然朱元璋後來還是給過徐輝祖機會,洪武二十七年九月,徐輝祖奉旨再度巡視陝西,節制陝西各衛兵馬,可以說權力很大了。但是這次聲勢浩大的巡邊似乎也沒有激起任何水花,從《明實錄》中無法得知徐輝祖何時返回南京。但是第二年三月,李景隆之弟李增枝署狹西都指揮使司事,似乎意味著徐輝祖在陝西的使命終結。因為當年年底,徐輝祖就被派去鳳陽練兵,此後直到朱元璋駕崩,史書上再無徐輝祖的任何記載。

而李景隆在坐鎮甘肅四年後衣錦還京,不但在總兵官的崗位上表現得體,還利用以茶易馬的政策,僅僅花費五十餘萬斤茶葉,就帶回了一萬三千多匹戰馬。作為回報,李景隆的女兒還嫁給了晉王朱棡第三子平陽王朱濟熿。

朱允炆的選擇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明顯是因為感覺到自己身體已經不行了,所以才將李景隆召回南京託孤。而朱允炆繼位不久,就著手削藩。首當其衝的是燕王朱棣的弟弟周王朱橚,而執行抓捕任務的就是曹國公李景隆。

朱棣起兵之後,朝廷最初的統兵大將是另一位開國功臣長興侯耿炳文。但是耿炳文兵敗之後,除了李景隆還有誰能壓得住陣腳呢?

現實的選擇,解析建文帝朱允炆為何選李景隆,棄徐輝祖。

朱棣

對朱允炆來說,首先看血緣關係上。李景隆之父是自己祖父朱元璋的親外甥,無疑比只是自己四叔朱棣小舅子的徐輝祖要親近的多。其次看資歷,李景隆既跟著宋國公馮勝有過實戰經驗,又獨自鎮守甘肅四年。而徐輝祖在軍中的資歷,幾乎拿不出手。這種情況下,到底是選曹國公還是魏國公出任大軍統帥,還需要一絲猶豫麼?

至於說朱允炆沒有在李景隆戰敗之後殺掉他,終於釀成後患,難道每一個戰敗的將領都要殺掉麼?盛庸、平安等人也打了很多敗仗,照這個邏輯是不是早就殺得一個不剩了?這種事後諸葛亮的話,是最無聊也最沒有意義的。

結語:從李景隆和徐輝祖二人在洪武朝的表現來看,明顯是李景隆更勝一籌。所以朱允炆在靖難之時起用曹國公李景隆而非魏國公徐輝祖,是無可厚非的正確選擇。而且即使真的把從來沒有實戰經驗的徐輝祖換上去,就一定能打敗朱棣嗎?我看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