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為啥隔離的人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

留學生回國被隔離,居然要礦泉水來喝?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女生被慣壞了?

實際上,背後的道理不一定這麼簡單。

先給大家講幾個心理學的實驗。

一、感官剝奪;

【新冠】為啥隔離的人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

假設給你戴上護目鏡,你就什麼也看不到;通風機始終發出同樣單調的聲音,這樣你基本上聽不到什麼(不是吵鬧,而是沒有什麼可聽的);手腳裹上棉花,限制你的觸覺,然後把你單獨放在這樣一個屋子裡,你會如何?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WH Bexton等人就做了這樣的實驗,結果關進這個小黑屋的人幾個小時就開始恐慌,焦慮,緊張,進而產生幻覺,注意力渙散,認知能力下降。可見“人都呆傻了”是有道理的。

這是為什麼呢?

你可以想象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坐在指揮部裡的總司令,他負責整個人體系統(相當於整個部隊)的正常運作,大腦要正常運作需要很多的信息。我們的感官系統就是通訊兵的職責。

一個人的感官系統正常運作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這些信息必須符合真實的世界;
2、信息要有一定的強度;
3、變化的廣度和結構必須符合神經系統的需求。

這三個條件啥意思呢?就是我們日常的感官輸入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太單一缺少變化會引起無聊的感覺。你可能聽說過“無聊的要發瘋了”就是這個意思。而且,這個說法並不是誇大。如果我們的大腦這個指揮官過於無聊,就要製造麻煩了。

前面的研究告訴我們,無聊可以帶來幻覺,其實就是“發瘋”了。如果幻覺太多,替代了現實,那麼就真的“瘋”了。

你可能就說,王老師你太誇張了。隔離又不是感覺剝奪艙,有吃有喝,有什麼難的?

我同意,隔離的確遠不如感覺剝奪艙那麼絕對。但是你注意兩點:

1、前面的條件裡面講了,感官信息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抖音其實還不如小區裡散步真實;
2、每個人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一大批人隔離,裡面肯定有一些人的承受能力不如其他人。

二、你可能會說,隔離的時候有吃有喝,這些留學生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答案是,孤獨。

歸屬需求(need to belong)是人的一個基本需求。

空氣和水是基本需求,因為沒有了空氣和水人就會死。你可能會說,王老師,你別逗了,歸屬感能和空氣和水比嗎?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基本需求。Baumeister和Leary認為滿足以下條件的就是基本心理需求(fundamental motivation,可能翻譯為基本動機更恰當):

1、這個需求在很多甚至絕大多數場合下都起作用;
2、人的認知和情緒都受到這個需求的顯著影響;
3、這個需求不滿會帶來長期的危害;
4、這個需求是每個人都有的;
5、這個需求引發其他的需求,而不是由其他需求引發的;
6、這個需求滿足了就不會有繼續的需求;
7、這個需求會影響很多行為。

你可能會說,我同意社交需求很重要,但是就14天而已,忍一忍不就過去了?再說,可以隨時和家人視頻,可以隨時和人上網聊天啊?

這些說法都是在理的。但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發現就是人和人有很大不同。如果很多人隔離,那麼註定有些人的承受能力就不如其他人。比如外向的人隔離起來承受的痛苦就會大於內向的人。而且,網上聊天和麵對面聊天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的,可以作為面對面溝通的替代,但是無法完全取代。

John Cacioppo和William Patrick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孤獨是可恥的》。推薦給大家讀一讀。

你如果想了解一下自己是否孤獨,可以回答一下UCLA 孤獨量表(第3版),共有十題。

每個題目你可以回答“從來沒有” 、“很少” 、“有時” 、或“常常” 。

以下是這十題的譯文和原文:

  1. 你多常常會因為需要單獨做很多事情而感到不快樂?
  2. 你多常常會覺得沒有說話的對象?
  3. 你多常常會覺得目前處境如此孤獨而難以忍受?
  4. 你多常常會覺得沒有人真正理解你?
  5. 多你多常常發現自己在等待別人打電話或寫信來?
  6. 你多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完全地孤單?
  7.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無法與你周圍的人接觸和溝通?
  8. 你多常常會覺得渴望能有伴侶?
  9.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很難交到朋友?
  10.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被他人排擠或拒於門外?

UCLA孤獨量表分數的評估計算方法是:每題如果你回答:

從來沒有” ,得 1 分;
回答“很少” ,得 2 分;
回答“有時” ,得 3 分;
回答“常常” ,得 4 分。

然後,把十題的得分加總即得。總分在 15 和 20 之間,被認為是一般人正常的孤獨經驗。總分在 30 以上,則表明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孤獨感。

如果你有嚴重的孤獨感,那麼就應該尋求專業幫助了。

現在我們回頭看一下那些留學生的體驗。假設你是一個外向的女生,被關在屋子裡,見到的都是戴著口罩的陌生人,你連他們長什麼樣都不知道,但是你又必須聽他們的,見不到朋友和家人,也沒有什麼事情做,又不能出去,你的大腦很有可能幾天以後就會開始製造麻煩了,你可能幻覺有人迫害你,幻覺自己的身體這樣下去要不行了。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就可能製造一些莫名其妙的麻煩,比如要礦泉水,其實就是想讓人來罵你一頓,這樣也比孤獨要好受,能讓你舒服一點。

其實,志願者的心理因素也需要考慮。

首先,志願者們的心理上是處於一個完全不同的狀態。志願做貢獻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會讓人對自己的感覺好一些,和很多其他志同道合的志願者一起,歸屬感的滿足是爆棚的,何況還有整個國家和政府在背後的支持,這個時候志願者的腰板兒是很硬的。但是,志願者也並不是就沒有心理風險(辛苦和生理風險我就不提了,並不是我不瞭解,而是因為和本回答無關)。志願者需要警惕的問題是過勞。做有意義的事情會讓人激勵程度很高,能夠付出平時做不到的努力,但是太大的壓力也是不可持久的。

大家不要覺得我只是在為留學生的行為開脫。完全不是的。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包括決策的人,能夠注意到心理的因素。

心身科學的研究發現心理健康對免疫系統有促進作用。目前看,短時期完全消滅新冠病毒有可能是不現實的。那麼,對所有人來說,鍛鍊身體,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促進免疫系統,可能更重要。至少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Bexton, W. H., Heron, W., & Scott, T. H. (1954). Effects of decreased variation in the sensory environ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8(2), 70–76.
https://doi.org/10.1037/h0083596

2、Wackermann, J., Putz, P., & Allefeld, C. (2008). Ganzfeld-induced hallucinatory experience, its phenomenology and cerebral electrophysiology. Cortex, 44(10), 1364–1378.
https://doi.org/10.1016/j.cortex.2007.05.003

3、Heron, W. (1957). The Pathology of Boredom. Scientific American, 196(1), 52–56.
https://doi.org/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157-52

4、Mason, O. J., & Brady, F. (2009). The Psychotomimetic Effects of Short-Term Sensory Deprivation: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7(10), 783–785.
https://doi.org/10.1097/NMD.0b013e3181b9760b

5、 Merabet, L. B., Maguire, D., Warde, A., Alterescu, K., Stickgold, R., & Pascual-Leone, A. (2004). Visual Hallucinations During Prolonged Blindfolding in Sighted Subjects: Journal of Neuro-Ophthalmology, 24(2), 109–113.
https://doi.org/10.1097/00041327-200406000-00003

6、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https://doi.org/10.1037/0033-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