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嗨,大家好,我是蟹肉

如今這個時代,總是到處充斥著競爭。資源的稀缺性,讓我們無數次被告知:對不起,因為機會有限,你不夠好,所以你輸掉了與他人的競爭,錯失了你想要的東西。

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一直是這麼認為的,也讀過和寫過不少關於如何提高個人競爭力的文章。

直到這幾天,我閱讀了由哈佛心理學導師、知名潛能挖掘專家肖恩·埃科爾創作的《大潛能》。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埃科爾提出了“大潛能”和“小潛能”的兩個概念。

小潛能,是自己可以取得的有現成就;而大潛能,是在與他人相互促進的良心循環中可以取得的成就。

和他人合作,真的會比自己一個人獨自努力,獨享成果更有效嗎?

如果是的話,那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去融入團體,積極寫作,從而讓團隊和個人都能夠獲得最大的價值呢?

他人的力量為何如此重要?

  •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過於強調個人會給我們的潛能設置“軟上限”

羅振宇最近在《奇葩說》中的表現頻頻遭人詬病,但最新一期節目中,他提到這樣一句話:

“問題不可能由產生這個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你有沒有過自己一個人奮戰到天明都無法解決的難題,同學卻剛好擅長,分分鐘完成解答?

你有沒有過自己反思良久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但和前輩一聊,對方寥寥數語,就把你完全點醒?

你有沒有過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可是交出的作品卻被一個你完全看不上的對手打敗,只因為他擁有更好的團隊,更多的幫手?

我們再如何讓自己變得強大,我們終究是孤身一人,而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團隊卻可能激發出更多的可能。

就像喬布斯所說:“商業上精彩的東西,不是由一個人來完成的,而是一個團隊努力的成果。”

  • 成功不是零和遊戲,而是“最合適者生存”

埃克爾曾經以1600名哈佛大學學生作為樣本,蒐集了他們從家庭收入、高中時期的平均績點和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到睡眠時間、參加俱樂部的數量等數據,試圖預測出他們中未來最幸福和最成功的人。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數據無比龐大,以至於他當時的電腦不斷崩潰。

在分析這些數據的過程中,他發現這些學生的個人特質和他們的表現幾乎沒有任何關聯。

臉書上的朋友數量、家境的富有和貧窮、性格的外向和內向,都預示不了任何數字,直到發現一個特例:社會聯繫,也就是學生們適應校園文化和人際交往的能力。

由個體競爭力決定的“適者生存”法則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融入環境和團體寫作能力決定的“最合適者生存”。

我們往往以為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必然要拼個你死我活,然後the winner takes all。

可事實上,不論是優勢方,還是劣勢方,都不該把戰場侷限在固有市場和領域上。

藉助他人力量,可以讓弱者有所依附從而存活下來,更可以讓強者通過對自己工作的結構性調整,與團隊其他成員互相協作,節省成本,專注於開拓新的領土。

這也正是“大潛能”的含義:通過提升而非限制他人的成功率,獲得競爭優勢。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 我們有多容易被他人影響,就有多大可能從這樣的影響中受益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本來早上心情很好,卻因為擠地鐵時他人手裡早發的油漬蹭到了自己的新衣服,毀掉了一整天的心情;

客戶的一封拿著雞毛當令箭的投訴郵件,讓你昨天才因這個項目獲得獎金而雀躍的心情被毀於一旦。

我們都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這樣的影響,但凡可以加以利用,對我們個人的發展也會有非常大的助力。

《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曾經發表過這樣一項研究,如果你正看著一座山,有朋友陪在你的身邊,比起你一個人面對這座山,會讓你覺得山的陡峭程度降低10%-20%。

也就是說,即使他人只是安靜地遠遠駐足,我們依舊會因為感受到他人可能提供的資源和幫助,而讓我們相信自己更可能克服困難,實現成功。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很優秀的球員,他們寧願轉會去一支頂級球隊中成為“最普通的一員”,甚至會因此失去首發位置,但他們也不願意在一支普通球隊中成為“最耀眼的一員”。

這就像之前英超利物浦落魄之時,隊中的絕對中場核心庫蒂尼奧會毅然決然地選擇遠走當時的頂尖球隊巴塞羅那,即使這意味著可能主力不保,可能不再享有眾星捧月的待遇,但是對更多榮譽的渴望還是讓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當然其中也會有薪資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因為一支明星球隊的每一個人都彷彿自帶光環,而反之相比其他球隊,他們的明星球員卻往往會受制於球隊的成績,而影響個人的榮譽和關注度。

既然他人的力量如此重要,那我們又該如何充分且科學地藉助他人力量,為我們的個人成功助力呢?

如何通過藉助他人的力量,使我們走向成功?

埃克爾在書中提出了一個SEEDS模型,設計了五條策略讓我們打造一個個人與集體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的循環,彼此互相促進。

  • S(Surround):被積極的影響者包圍

在如今互聯網把我們看似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時,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迫切地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和聯繫。

我們都知道,和本身具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我們也自然而然地會被感染到他們的積極和熱情,此外,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願意接近更加優秀的精英們,也更願意和與自己相處起來更合拍的人相處。

可比起這樣,更好的方式卻是讓我們身邊能夠影響我們的人群變得更加多元化。

如果總是和與我們自己更相似的人接觸,也許我們的確會更舒服,但也更難走出舒適區,更難碰撞出超越我們的思維火花。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而埃克爾提到了三種朋友,應該是我們的得力助手:

  1. 支柱:忠誠支持者,無論發生什麼都會無聊見為我們保駕護航,以家庭成員為主;
  2. 橋樑:把我們與外界相連的聯結者,既可以為我們打開探索新世界的大門,也能夠為我們拓寬人脈,以各種各樣的朋友為主;
  3. 擴充器:各種能夠給我們帶來積極影響的人,比如遙遠的偶像和業內大牛,比如有過一面之緣的老闆和教授等等,帶給我們前進的力量。

在他們為我們帶來影響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儘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價值,從而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維持住兩人的情感聯結。

  • E(Expand):賦能他人。

傳統意義上,我們總是以為一個人應該先具有一定的權威和能力,才可以具有領導他人的資格。可事實上,一個團隊的任何一個人,都能為團隊的進步帶來正面的影響,只要給予他相應的機會和可能。

與此相對應的,一個好的領導,也不是通過所謂的官方認可或授權,而時需要通過展現自己良好的領導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把人們聚集在一起。

而這裡的領導力,就體現在如何真正地激勵他人,讓他人發自內心地願意成為現狀的變革者,團隊的推動者。

這其中就涉及到兩個方面:

  1. 設身處地地思考他人真正的需求:不要強行施加外在壓力,而是關注內心需求,從而激勵他們發自內心地認識到為什麼需要改變,從而真正做出改變
  2. 用真實的進步來挖掘更大的潛能:告訴團隊取得的進步,從而激發大家的成就感和對團隊的榮譽感以及個人的使命感

激發大潛能,第一步就是要增強身邊人的力量,從而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 E(Enhance):通過讚美鞏固資源。

我們都知道讚美的力量有多強大,我們自己收穫讚美,就能擁有更好的心情去克服未知的困難;我們身邊的人收穫讚美,同樣能激發他們的潛能,從而間接幫助到我們。

可是,究竟什麼樣的讚美才能誇到點上,既不會太隨意顯得不真誠,又不會太誇張顯得尷尬呢?

  1. 停止比較式讚美:不僅要拒絕直接比較,比如“你做得比他更好”,這無形中又一次回到了上文中的零和博弈,好像非要一方勝過另一方才行,更要剔除掉最高級的讚美,比如“你是整個部門裡演講最好的”,這更是已經潛意識裡把表面受讚美的人限制在了所謂“整個部門“的小潛能中了
  2. 讚美應該具體且真實:具體的讚美會讓讚美顯得更具說服力,比如”你今天回覆的這封郵件措辭很得體,回應客戶的需求也很準確“遠比“你寫東西還不錯”更能讓人真切感受到受讚美的動力,而真實則不僅強調讚美內容本身的真實性,更要求讚美者情緒的真實性,畢竟我們大多不願意聽虛偽的阿諛奉承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 D(Defend):學會抵抗負能量。

埃克爾的研究顯示,早上花3分鐘瀏覽負面新聞,6-8小時候一天不開心的可能性要高上27%。可是在如今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我們很難保證自己一定不會受到y負面信息的侵襲。

關於這個問題,也可以有這些方法幫助我們一起抵擋負能量:

  1. 在日常生活中建造“護城河”:早上吃早飯前,以及晚上躺在床上準備睡覺後不接觸媒體,砍斷所有可能的信息來源,用這一段時間為我們的生活圍出一片清淨
  2. 關閉手機的提示音和推送:推送和消息的提示音常常會打斷我們的規律生活,甚至會莫名激起我們的焦慮和煩躁情緒,關閉後主動選擇看自己想看的app,瀏覽自己想接收的信息,拒絕成為信息的奴隸
  3. 擁有一個規劃好的假期:事先完成交接工作,讓度假儘可能不被打擾;事先安排好假期規劃比如酒店、行程、交通等,不至於手忙腳亂,才能徹底讓我們好好放鬆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 S(Sustain):維持潛能增長

我們已經瞭解瞭如何藉助他人的力量,來給予我們幫助,增強我們的潛能,但如何才能使這樣的潛能增長維持下去呢?

如何始終能夠吸引到他人的幫助?

如何始終能夠獲得他人的積極影響?

如何始終能夠從他人對我們的影響中獲得助力我們成功的力量?

  1. 為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意義”:人活一世,支撐我們始終前進的很大程度上正是使命感,當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賦予意義,甚至還能啟發和激勵他人找到他們生活的意義時,自然能夠開發彼此對生活的熱情和探索,讓我們的潛能最大化
  2. 慶祝小成就:為我們一起取得的每一個小小的成就而喝彩,是增加團隊凝聚力的重要步驟,這是屬於我們一起取得的成就,更能夠幫助我們強化自我形象,吸引身邊的人一起把能量聚焦到正確的方向
  3. 揚長避短: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被老師和老闆挑剔我們的毛病被要求改正,可其實比起改正缺點,充分發揮優勢則划算得多,也更容易讓更多的人願意留在我們的身邊。
你工作那麼努力,卻始終表現平平,因為你沒發揮你的“大潛能”

結語:

谷歌曾經啟動過一項名為“亞里士多德”的大數據項目,試圖通過分析人才的特質來打造完美團隊

最後的結果發現,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完美者”,而只有當團隊的個人對社會關係具有強烈的意識,並且團隊能夠營造一種讓團隊成員自由平等地分享觀點的氛圍,那團隊就能展示出最好的表現。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被告知競爭之下脫穎而出的“個人的力量”有多重要,卻忽略“在他人的幫助下可以獲得更強大的力量”。

他人的力量有多重要?

  • 他人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打破個人能力的天花板;
  • 他人的力量讓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克服更大的困難;
  • 而只有藉助他人的力量,才能讓我們一起擁有競爭優勢,衝出原有格局的侷限。

而如何才能藉助他人的力量取得成功呢?

  • 儘可能在身邊聚集積極的影響者,建立“三維社交圈”;
  • 給他人賦予能量,同時設身處地地想他人所想,激發更多潛能;
  • 真誠而具體地讚美他人,給與的讚美越多,我們自己也能收穫更多的讚美;
  • 主動抵擋生活中的負能量,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 建立良性循環,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持續成長,互相促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