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稽之谈,看茶沫就能辨别出武夷岩茶水仙、肉桂?

最近,有位茶友和李麻花炫耀了一个了不得的技能——看茶沫辨别水仙、肉桂。

茶友说:“这个方法,我跟一个茶掌柜学的,她教我看茶沫就能辨别水仙和肉桂。茶沫多的,是肉桂,茶沫少的,是水仙”。

听说过根据香气、口感判断品种,这根据茶沫多少辨别,又是什么操作?

赶紧和天心村茶农交流了这个问题——根据茶沫,真的能判断水仙和肉桂吗?

茶农淡定回复:“现在的大师太多了,连我们茶农都要甘拜下风。要判断水仙和肉桂,很简单的,喝一下不就知道了。”

果然是老道的茶农,判断水仙肉桂,方法简单粗暴。

根据茶沫多少判断水仙和肉桂,我们只要思考片刻,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有失偏颇。

茶沫是什么?

茶沫,即在冲泡时,漂浮在水面上,肉眼可见的小泡沫。

茶沫,是一种历史感很强的物质。

早在古代,人们关注到泡茶时出现的泡沫,并将这种“白沫”视为一种精华。

我国晋代(265—420年)杜育所住的《荈赋》里就有诗云:“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层光亮鲜明好像耀眼的积雪,华丽灿烂又如欣向荣的春花一样的泡沫,其产生原因是因为茶叶里的一种物质——茶皂素。

茶皂素,是茶树天然分泌的物质,它的出现,显然不是给人类发泡用的,而是为了帮助茶树更好地生存。

根据科学研究结果,茶皂素能够抗菌,对于一些昆虫来说是具有毒性的。茶树产生茶皂素,可能是为了免受昆虫的骚扰,更茁壮成长。

简而言之,茶皂素的茶树的天然物质。

关于茶皂素简介、功效,各大百科上都能搜索到资料,在此就不搬出长篇大论供君赏玩。

(如图所见,这就是茶沫)

冲泡水仙肉桂,为什么有茶沫?

冲泡岩茶会产生茶沫,与茶叶本身所含有的茶皂素有关。

查阅茶皂素的简介不难发现,它是一种容易起泡的物质。

茶皂素又名皂甙,皂角甙,因其水溶液以及振荡时能产生持久性的、似肥皂溶液那样的泡沫,故有“皂甙”之名。

只要茶叶中有茶皂素存在,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泡沫。

茶沫的多少,和工艺以及冲泡手法有关。

岩茶在制作时,有揉捻的步骤。

揉捻,目的是让茶叶破壁,使得内在物质释放,附着在茶叶表面,参与化学反应。

揉捻到位,丰富的内含物质粘在茶条表面(其中就包括茶皂素),冲泡时容易产生泡沫。

若是揉捻不到位,茶叶破壁少,只有少量物质附着在茶叶表面,冲泡时不容易产生茶沫。

再者,条索的完整程度也会影响茶沫的产生。

条索比较碎的岩茶,茶中的有效物质浸出很快,冲泡时也比较容易产生茶沫。

而冲泡手法,也会直接影响茶沫的多少。

注水速度快,水和茶皂素的反应快,产生的茶沫较多。注水高(如悬壶高冲),茶沫会多一些。

能根据茶沫多少辨别水仙肉桂吗?

为准确起见,不建议茶友们这么做。

会影响茶沫数量多少的因素,不胜枚举。茶叶条索完整程度、注水高度、加工生产时的洁净度等,都会干扰判断。

要是我们拿到手的这泡水仙,刚好条索比较碎,冲泡的时候茶沫很多,那岂不是会误以为它是肉桂?

假设,用缓慢注水的方式冲泡肉桂,茶沫产生数量少,难道它就成了水仙茶?

显然,茶沫多少,并不能作为判断水仙肉桂的标准。

如果一个茶掌柜告诉你她是根据茶沫多少来判断水仙肉桂,还是尽早别看她朋友圈,卖错茶的概率太高了。

如何准确辨别水仙和肉桂?

准确鉴别水仙肉桂,还是老老实实从条索、香气和口感入手。

水仙VS肉桂——条索粗细不同

水仙与肉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种,其体型大小不一。

在鲜叶时期,水仙的叶片面积大而厚实,而肉桂的叶片面积比较小。

经过做青和炭焙之后,茶叶里的水分蒸发,蜷缩成条索状。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水仙的条索,要比肉桂的要粗大,所谓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这个道理。

做个简单的比喻,水仙肉桂的条索大小,就像是食指(水仙)和小拇指(肉桂)的区别。

若是遇上高丛水仙、老丛水仙,这种条索粗细的差距会更加明显。

从条索粗细程度判断,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根据香气、口感进一步判断。

水仙VS肉桂——香型不一

辨别水仙和肉桂,主要抓住品种香的差异。

即便是初级岩茶粉都知道,水仙和肉桂的品种香,完全不同。

水仙肉桂品种香的差异,如同花香和木质香的差别,鼻子多闻几次,就能发现不同。

水仙的品种香,是兰花香。香气如空谷幽兰一般,清雅而悠扬。

肉桂的品种香,是桂皮香。香气似香料桂皮,辛锐而张扬,比较有穿透力。

即便现在工艺改进,做出了花果香肉桂,但它的品种香气却不会消失,牢记桂皮香,它是肉桂的主要标志。

水仙VS肉桂——茶汤滋味差距大

论口感滋味,水仙柔情似水,肉桂桀骜不驯。

水仙的口感,醇、厚、稠,入口包裹感强,喝起来茶汤属于温柔的个性,像是一双温暖的小手,能让你彻底放下包袱。

舌头沉浸其中,如躺在一张温柔的羽绒床上,熨帖、舒适、放松、

而肉桂的口感,相比水仙而言,比较烈,在辛锐桂皮香的加持下,肉桂的茶汤稍显锐利。

喝肉桂,更像是一场博弈。味蕾与刚烈的肉桂相搏斗,电光火石间,谁也不愿意轻易缴械投降。

后记

水仙、肉桂,作为岩茶中的当家花旦,少不了被比较。

学会辨别水仙和肉桂,成为岩茶入门的必修课,相当于大学里的学分考试,少了它可不行。

区分水仙、肉桂,前辈早都为我们总结好经验——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

根据口腔、鼻腔所感受的特征判断,更具准确性、专业性。

至于根据茶沫判断品种,我们还是泯然一笑,当做一个谈资,听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