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匈人真的是亚洲匈奴的后裔吗?有哪些历史依据?

历史的栈道


一封粟特人的信件足以成为这个问题的铁证!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90公里一个废弃的邮包里找到八封古粟特语书写的信件,寄自生活在中国各地的粟特人,是研究粟特语重要的资料。

其中编号为2的信件(见上图)寄往撒马尔罕,写信者是受雇于撒马尔罕一对父子老板,是他们中国的生意代理人。信中汇报了在中国的情况,提到他在酒泉和武威雇佣的织工和从事的麝香、羊毛和亚麻织物等方面的生意。信中还写到:

“还有,先生,之前的皇帝据说因为饥荒逃离了洛阳,有人放火烧了他的宫殿和城市。宫殿烧了,城市毁了。洛阳没有了,邺城也没有了!”

这位信件的断代提供了关键线索,他指的是311年六月石勒伙同刘曜等人攻克洛阳、邺城并烧杀抢掠的事件。

这时的石勒还没有称帝建立后赵政权,名义上是内附的匈奴人后裔刘渊、刘曜的刘汉的一员大将。石勒本人也是出生在山西的羯人后裔,羯人其实也是匈奴属下一个别部,黄白混血特征比较明显。

这封信中把洛阳的侵略者称为“匈人”,这个时间段匈奴已不见于中原史书记载,而匈人正好在中亚地区活动,说明在粟特人眼中,匈人就是刘渊、石勒所属的匈奴。所以匈人与匈奴之间的联系不辩自明。

匈人一词(英文Hun)其实来源于拉丁文,其最初的发音是 [hu:], 与中国古代称呼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基本一致。


文字波


亚洲匈奴原来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1世纪前后,分裂成南北两个部分,南匈奴大部分归顺了汉朝,北匈奴开始向西迁徙进入了欧洲,于公元3世纪末,这个消失了几近200余年的民族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

北匈奴大约于公元350年前后进入欧洲,在巴兰比尔王的带领下与当时称为阿兰国的突厥人发生了战争。阿兰国倾全国之力与匈奴大战于顿河沿岸(即今俄罗斯顿河附近),阿兰国战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亡,匈人第一次出现在西方的史书中。阿兰国即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奄蔡国”,位于中亚康居西北。《后汉书·西域传》中载:“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奄蔡国示意图

后来匈奴又进入了第聂伯河(乌克兰境内)流域东哥特人(也称东哥德人)的领地,公元375年,匈奴人征服了这个生活在东欧草原上的民族。

匈奴人并没有就此停止征服的步伐,裹挟着东哥特人,继续向西进攻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对岸试图凭险据守,匈奴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另一路从上游趁夜渡过德涅斯特河,迂回偷袭,西哥特人大败。最后,在罗马皇帝的允许下,过了多瑙河,转移到巴尔干半岛,定居在罗马境内,为罗马帝国戍守御边。

阿兰国示意图

匈奴人也就在多瑙河附近的肥沃的匈牙利平原上暂停了下来。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西罗马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这时候匈奴人也建立起了他们的匈奴帝国。395年到431年间,数次侵扰东罗马,逼得东罗马皇帝不得不答应每年向匈奴人纳贡缴税。

大约435年前后,匈奴王阿提拉杀死了与自己共同掌权的兄弟,独掌大权,对南俄罗斯和波斯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后,又把目光投向了东罗马,逼迫东罗马缴纳更多的贡税,并且不断插手西罗马的事务……弄得罗马皇帝不胜其烦,因为无法满足他的无理要求,匈奴人即以此为借口,于441年向拜占庭宣战,攻城略地,大肆洗劫巴尔干地区。

顿河位置

但匈奴人的气焰,终于在442年被东罗马将军阿斯帕尔阻截于色雷斯,被迫后撤。443年,匈奴再次攻打拜占庭,这次攻到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下,东罗马全军覆没,与匈奴订了城下之盟,“割地赔款”,匈奴人才撤回了自己的地盘。

448年到450年匈奴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野心膨胀的阿提拉把剑锋又指向了西罗马,他的目标这次是莱茵河对岸的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整个高卢地区。

451年,阿提拉挥师十万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地区,洗劫了位于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在围困奥尔良城的时候,遇上了罗马名将阿提纽斯,与西哥特人组成联军救援奥尔良。这年9月阿提拉的匈奴军与西罗马和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法国巴黎附近展开大决战,此役,惨烈异常,双方战死者达15万多人,西哥特王战死,余部撤离了战场。匈奴军也损失惨重,无力再战,退回莱茵河。

第聂伯河位置

452年,得到休整后,匈奴帝国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惩罚之战,阿提拉率军翻过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意大利北部所有城镇都被匈奴军摧毁,匈奴大军直捣都城罗马。西罗马皇帝派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议和,阿提拉答应议和,但逼迫西罗马皇帝将他的妹妹荷诺莉亚公主送到匈奴,否则,还会回来攻打西罗马。

453年,阿提拉迎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新婚之夜神秘死亡。随着英雄一世的阿提拉的死,辉煌一时的匈奴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

阿提拉死后,他的后人退到了匈牙利一带,后来又退到南俄罗斯地区,在俄罗斯平原上分裂成若干个小部落,互相征战不休,被来自亚洲的瓦尔达部落吞并。其余散落在多瑙河流域和其他地区的匈奴人也被当地居民同化。


欧洲匈人即是亚洲匈奴人,最早由18世纪的法国史学家德金提出,后来随着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而广泛传播。

此种观点认为,北匈奴远走欧洲后:

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流域(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即今匈牙利。

所依据的就是欧洲史书中所记载的匈人灭阿兰国,以及中国史书《北史》、《三国志》、《后汉书》中对“奄蔡国”的描述,和匈人在祭祀、拜神、结盟、答谢等礼仪方面有相似之处。虽然没有其它确凿的证据证实入侵欧洲的匈人与匈奴有血缘关系,但欧亚大陆茫茫的草原与荒漠,在古代各游牧民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划分,种族成分复杂,民族间的融合、分化也属正常之理。


燕北林丛


部分欧洲人有匈奴人的血统,但最为纯正的应该是匈牙利人。

据最近考古发现,位于我国陕西省靖边县毛乌素沙漠南边的统万城,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匈奴人都城遗址。而现在的匈牙利人保留了了许多与陕北人相同的风土人情,比如剪纸、吹唢呐。最重要的是匈牙利人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斐有一首诗写到:我们那么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
(现代欧洲人)

而且很多学者认同这一说法。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终日以马为伴,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由于居无定所,这个民族喜欢选择战争和对外扩张,来获取生存,这是他们的本性,也是他们的无奈。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起就出现了匈奴人的影子,或是对抗,或是结盟,长期以来与中原人民有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朝时匈奴人发展到鼎盛,而且活动最为频繁。

自汉武帝大规模的抗击匈奴后,匈奴人势力衰弱。公元前48年,匈奴分裂,南部归汉,北匈奴继续盘居漠北。公元89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攻打北匈奴,几年后,在阿尔泰山附近大败北匈奴,他们一败涂地,落荒而逃,从此北匈奴消声匿迹。那么北匈奴到底去了那里,现在部分欧洲人是不是匈奴人的后裔?后世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我国对匈奴人去向几乎没有记录,后经学者研究,匈奴人融合于其他民族,欧洲人有匈奴人的“因素”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曾经叱咤风云的匈奴人,在中国北方、中亚甚至欧洲各地不断的进行重复的征战、迁居。经过几个世纪与当地居民的混杂、通婚和民族融合。当公元6世纪,匈奴已经消失,昔日的独立民族被同化,所以他们经历过的地区或多或少都带有匈奴人的血统。这也是情理之中,且被多数人认同的说法。现在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中国内蒙的一种叫做“胡笳”的乐器,就是匈奴人的文化习俗。



二,欧洲人对匈奴人的详细历史记载

欧洲学者:公元前91年匈奴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的地盘,今天的伊犁河上游一带,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为阿兰聊,已经到了欧洲边缘。


在长达200年的历程中,这个北方苍狼为了梦中的家园,在雪地中、沙漠里艰难跋涉。《波斯史》中提到3世纪末匈奴人出现在阿兰聊时,北匈奴人已经对他们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4世纪中叶,阿兰聊灭国,西方震动。

从此,匈奴人在西方的活动开始频繁起来。

公元433年,在匈奴历史上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阿提拉,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史的最后篇章,也是最辉煌的一章。他使罗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丧胆,具有令西方人沮丧而无奈的强大力量,以致于他和他和匈奴铁骑都被称为“上帝之鞭”。


阿提拉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黑眼睛,具有明显的东方人特征。

综合根据匈奴人的演化过程,欧洲人或是欧洲匈人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匈奴人血脉,所以,把欧洲人说成是匈奴人的后裔,也是能站住脚的。


国史通解


我认为欧洲匈人有匈奴人的血统传承,但是他们的祖先并非完完全全的匈奴人。匈奴本来就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四处迁移,不断的融合其它民族的基因,因此最终到达欧洲并成立国家的匈奴人已经是一个混血民族了,匈人的祖先是很多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强悍的游牧民族,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人是夏朝遗民。秦汉之时匈奴对中原构成较大威胁,秦始皇北击匈奴虽然取胜,但也不得不修建长城以拒匈奴。汉武帝之时,汉朝对匈奴进行了大反攻,最终将匈奴人打弱。东汉时代,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其中南匈奴臣服于汉朝并最终融入了汉族;北匈奴一直与汉朝为敌,最终被汉军打得远迁欧洲,陈汤更是万里击杀北匈奴单于,书写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语。

南匈奴内附汉朝后导致了五胡之乱,但是最终还是融入了汉族。北匈奴为了逃避汉朝的追杀,一路西逃,先后到达了伊犁河流域、锡尔河流域(康居国)、顿河以东里海以北(消灭了阿兰王国)、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击败东哥特人)。最终北匈奴大单于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立国,并不断的攻击西罗马帝国,及其它蛮族,阿提拉成了上帝之鞭无情的摧残着欧洲的文明。阿提拉暴死后,匈奴帝国迅速衰败,最终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之后匈奴人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有其它学者研究表明,匈人与匈奴人的关系并不大:考古论证,匈人系蒙古人种、匈奴人系欧罗巴人种与蒙古人种的混血;匈人名字发音为突厥语族、少部分为波斯(伊朗)语系,匈奴人名字发音更接近叶尼塞语系;匈奴人的战甲、弓箭箭头等能够反映制造业水平的产品远比匈人先进。但是我坚定的认为匈人其实就是北迁的匈奴人融合其它民族后产生的一个民族。


大秦铁鹰剑士


自从农耕和游牧一别两宽,农耕民族人丁兴旺,不断将游牧民族向北驱赶。

很多游牧民族被驱赶到漠北,为了生存权互相攻击,最终角逐出来一个势力最强的部族。其他部族就纷纷归化到这个最强的部族的名号下,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游牧民族部落。最早成为游牧共主的部落叫做匈奴(其实这个是汉朝人给他们取的名字,就像欧洲三大蛮族的名字其实也是罗马人取的一样。看来没文化,连名字都不会取),因此,匈奴其实是一个族群的名称,里面囊括了很多部族,如后来名声大噪的突厥,此时就是匈奴势力范围里的一个小部落。

(匈奴人势力范围)

匈奴人里甚至还有高鼻深目的高加索人种,这应该是匈奴在中亚一带攻城略地时俘虏的外族人,被当做奴隶带进来蒙古高原。后来这些高加索人趁着匈奴势力衰弱,就起兵反叛,在中国北部建立了一个短命的胡族政权——羯赵。

匈奴人在北方一度称霸,冒顿时盛兵40万人,汉朝百战之余的30多万精锐部队,都不能将之击败,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后来汉武帝时,重用卫青、霍去病等主动出击匈奴,将其击败。此后,汉朝掌握了战争主导权,历经100多年的持续战争,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被击败远遁,不知所踪,这时是在公元91年。

——300年过去了——

公元375年,有一个神秘的部族突然在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在首领拉米尔(或者称为巴拉姆贝)的带领下入侵俄罗斯南部,战胜了高加索北部的阿兰人,然后又击溃了居住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人,又在376年入侵已经衰亡的罗马帝国。然后,他们在在405年,开始左右定居在匈牙利大草原上。

(欧洲历史学者认为匈人的老家)

欧洲当时的历史学家全都处于懵逼状态,这伙人是什么人?来自哪里?他们要干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写在历史书上的史实是,公元434年,一个叫阿堤拉的蛮人首领,带着一支庞大的好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军队将罗马帝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被迫屈服在野蛮人的脚下。

罗马人曾经打过三大蛮族,可是对这伙人毫无办法,他们听见他们自称是“匈人”,就在史书上记下了这伙蛮族的长相。

“这些人天生一副黝黑的丑陋面貌,矮小的身躯上长着一个可憎的块状物体,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头颅,上面甚至连五官都没有,只有几个类似眼睛的小洞……因为脸上应该长出胡须的地方都被划出了疤痕,所以他们一直不长胡子。”

后来阿堤拉暴亡,他的几个儿子争权,欧洲的日耳曼人、罗马人、高卢人联军都与逮到机会彻底击败了这个横亘在他们头上的恐怖阴云。

——1300年过去了——

时间转眼到了明朝末年,有很多外国传教士来到了中国。

其中有一个法国人,他翻译了一本书介绍中国,在法国国内很畅销。法国国内有一个专门研究东方的学者,叫做德经,无意间读到了这本书。如此,他突然变得学贯中西起来,将罗马历史学家的关于阿堤拉的记载与中国历史记录中的匈奴的记载相互比对,发现读音相似,时间相近。

(明朝末年有很多外国传教士)

当时东方学说是显学——因为当时的中国瓷器畅销世界,欧洲能够瓷器距今只有300年时间,之前一直都是进口中国的,我们不觉得多贵,欧洲人认为瓷器简直价值连城——德经把他关于匈奴和匈人实际上是同一个部族的设想写到了书里。


“在陕西、山西和北直隶省的北疆以北,过去曾居住有一个著名的民族,它产生了被我们后来称为匈奴、突厥、蒙古和鞑靼等民族。商代国王称此地为鬼方,而周代国王则又称之为猃狁,最后汉代皇帝又称之为匈奴,这是个被中国人读讹的名称,我们至今同样仍不知其真正发音,但肯定是由它产生了Huns或Hunni等名称。由于这些民族入侵了欧洲,所以在那里也变得著名起来。”

德经的这一大发现震惊了欧洲学术界,然后很历史学家都认为言之有理,都在各自的书里都做了引用。

——200年过去了——

200年后,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

西方人的船坚炮利,打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不得已清政府设置了驻外公使,隶属于总理衙门,统一协调对外事宜。有一个叫做洪均的状元郎,得了个出使的差事,遍游欧洲诸国。他写了一本书叫《元史译文证补》,本来是写元朝历史的,这在中国元朝历史文献占有一席之地的学术著作。这位状元郎也是学富五车,旁征博引,在树立也把德经的说法给写进去了。

(清朝状元郎洪均)

民国时有一个国学大家叫章太炎的,遍阅群书时,偶然发现竟然有这一条记载,因此也兴致勃勃地誊写了下来。再过几年,近代大学者梁启超也读到了章太炎的书,正苦闷于老大中国状态里的他,突然发现历史上的这个事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振中国人的士气。他把匈奴人西迁后,掀起了一系列民族西迁的浪潮,最终掀翻了罗马帝国,使得欧洲陷入中世纪1000年这件事写进了《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书里。

(汉永元一役)竟以此嫁祸欧洲,开彼中古时代千年黑暗之局;直至今日,犹以匈奴遗种之两国(塞尔维亚与匈牙利),惹起全世界五年大战之惨剧。

梁启超是名家,很多人都读他的书,这一个论点越来越流行了起来,好像确实如此一般。

——现在——

由于中西方都存在有这样的假说,因此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学家都在搜寻这样的考古证据,毕竟东西方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交流的事足以证明东西方的交流和影响在很早以前就进行了。

然而考古的证据并不支持这一点。

匈牙利人在欧洲人中相当另类,他们也自认不属于欧洲的主体民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他们自称是马扎尔人。为了保持民族的独立性,他们在历史上勇敢地同土耳其、奥地利进行了上千年的斗争,直到1918年立国后,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他们开始塑造民族历史。

1961年时,匈牙利出土过一个匈人墓葬,通过分子人类学检测DNA发现,这个匈人的Y染色体单倍型属于L类型。单倍群L不是欧洲常见的类型,可也不是汉代匈奴人所在的东北亚类型,因为蒙古、新疆等匈奴墓中检测出的,匈奴父系类型主要是Q1,R1,N1a和C2,唯独没有L类型。

从长相上看,匈奴人是高鼻深目多须,与匈人记载的矮鼻小眼无须相差太远,基本不可能是同一民族。

(刘禹锡是匈奴裔:高鼻深目高颧骨多须)

(匈人画像:细目朝天鼻无须)

在南俄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非常多,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像斯基泰人、塞种人、康居人、吐火罗人、突厥人等,一个被汉朝打残了匈奴人部落,西迁的过程中怎么可能会避免被别人融合掉呢?鲜卑人占据匈奴故地时,原有40万人匈奴人就集体加入了鲜卑。西迁的匈奴人数量,众不过数万而已,在南俄草原那个猎场,能侥幸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


而知而行


匈奴人,突厥人 ,马背上的民族,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人。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就有着剽悍的战斗基因。游牧民族活得磨皮搽痒。经常总想到邻国进行掳掠抢劫,这就会经常引发战争。公元前三百多年,突厥人和秦穆公争夺地盘,结果突厥人被打回了北边。想起中原也心惊胆颤,边境从此平静了几十年。


突厥人时刻贪恋中原的繁华经济,农耕民族的生活优越。所以总是经常到中原来侵扰,秦始皇修了万里长城,就是用来防御突厥人。可见匈奴人对华夏的危害有好深!

懂历史的都知道汉高祖的“白登求和 ”。那是华夏人历史上的重大屈辱。大国的帝王向野蛮民族屈服。每年必须奉上岁贡礼物 ,还要陪嫁公主,后来刘彻继位 , 发誓一雪前耻。雪耻的准备一切到位,任用了霍去病和卫青,向匈奴人发动了打击,经过几轮的清洗,差点把匈奴人打到北极。


霍去病奋起神威,大破匈奴的王庭,捕获了几个汗王,俘虏了几十万匈奴兵,直到封狼居胥!!霍去病用他二十三岁的生命力,谱写了华夏的军魂和民族精神。君不见,匈奴人已经哀嚎,“绝我千里草原兮,掠我牛羊,灭我昆仑神之子民兮,断我封狼居胥,,”。

君不见,霍去病把匈奴打击的多惨,整个蒙古大地没有匈奴势力的空间,汉王朝的强力打击,迫使匈奴人迁居西北利亚,乌兹别克,哈萨克,甚至高加索,亚美尼亚等地。那时候还没有俄罗斯大公国。直到唐朝初年。匈奴已经聚集北边,准备来抢掠厮杀,唐王朝雷霆大发,派出李靖北伐。李靖破奴的精彩故事,在这里就不摆。

总之匈奴人的实力彻底衰败,就是被李靖彻底瓦解。难怪宋朝时期匈奴人很少越界,对华夏不敢胡来, 医治创伤聚集资本,以图重来。宋朝末年,匈奴人的战争资本准备非常完善,军马已经百万,铁木真掌握了政权,自称天可汗。成吉思汗的骑兵就是当时最强的战争机器,战术就是闪电战,所到之处吹枯拉朽。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华夏大地全部陨落。


蒙古大军开始征伐欧洲和南亚,占领了欧洲亚洲大部。统治范围达到4000万平方公里,西至土耳其罗马边境,北到亚美尼亚立陶宛地区,东临阿拉斯加对门,南下印度建立了莫尔王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在历史上存在了236年。那时候的俄罗斯只是一个小小的大公国,甚至波兰经常也把俄罗斯打得满地找牙。

(13世纪的忽必烈)

蒙古人的统治出了问题,许多在欧洲的汗国纷纷想自立为皇帝,汗国们相互攻击,钦察汗国的大厦已倾,他们的一切被俄罗斯继承,俄罗斯几乎没有费好多气力就获得了大片土地,西方国家看到俄罗斯的好运气,一直就有嫉妒心,都说俄国人侵略成性,,至于大多数蒙古人,他们只能就地定居,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生存,和当地已经杂居,至于血缘正不正统,只缘高明的来评论。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谢谢。


老游59


匈人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这个问题很大。要回答这个答案就不得不介绍具有奠定今天欧洲格局基础的匈人帝国。

大致的匈人帝国历史:

1、公元155年,北匈奴在鲜卑、南匈奴、东汉三方的共同打击下,西迁到图兰地区;

2、在欧洲历史记载中,匈人最早出现在窝瓦河以东;

3、公元350年,匈人领袖巴兰比尔王在顿河击败阿兰国王,灭阿兰国;有人认为阿兰国即是《后汉书》中的奄蔡国和《北史》中的栗特国;

4、公元374年,匈人和被征服的阿兰人共同入侵位于黑海岸北的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趁其内乱,在公元375年征服东哥特王国;

5、在征服东哥特王国后,匈人继续进攻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重兵把守德聶斯特河,匈人使用佯攻战术,在上游偷渡过河,逼迫十几万哥特人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

6、公元378年,匈人在阿德里雅堡击败罗马皇帝瓦伦斯,让罗马再也无法控制管辖下的诸侯;这也是东西罗马分裂的部分原因;

7、匈人再度击败日耳曼人,夺取潘诺尼亚平原,自此,从黑海到多瑙河以北的土地都被匈人统治。

匈人帝国疆域见图:


8、395、400年,匈人两次掠夺色雷斯;

9、431年,东罗马帝国被迫给匈奴缴纳贡税并允许匈人进行互市;

10、435年,阿提拉突袭南俄罗斯地区和波斯帝国;

11、441年,阿提拉宣战东罗马帝国,大肆洗劫巴尔干半岛;

12、442年,阿提拉被东罗马阿斯帕爾將軍在色雷斯阻止;

13、445年,匈人攻打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东罗马战败,被迫和匈人议和;和东罗马议和不久后,阿提拉杀死和自己共同执政的哥哥布莱达,成为匈人唯一的首领;

14、448年到450年,是匈人全盛时期;

15、450年阿提拉率领10万战士渡过莱茵河,洗劫今天法国北部;西罗马将军阿提紐斯組组织了以高卢人组成的军队抵抗围困奥尔良的阿提拉,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被击败;这次战役被认为是拯救西欧基督教、避免游牧民族控制欧洲的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16、453年,阿提拉突然死去,传闻是被所娶的日耳曼公主所刺杀;

17、阿提拉死后,其儿子厄尔纳克率领匈人退缩到顿河一带,东罗马史书用保加尔国来称呼厄尔纳克所领导的匈人;

18、厄尔纳克死后,匈人分裂为庫特利格爾匈人和烏特利格爾匈人,最后存在的是南俄罗斯草原的保加尔人时期;保加尔人是楚瓦什人的祖先;匈牙利人和楚瓦什人认为自己是匈人的后裔。

19、469年,最后一位匈人国君邓吉西克在和东罗马的战争中战死。这年被认为是匈人帝国终结的年份。

匈人最大的历史影响就是:他们击败了日耳曼人,驱使日耳曼人大量进入罗马帝国,共同与日耳曼人灭了罗马帝国。


匈人是北匈奴的证据:

1、欧洲历史所记载的被匈人所灭的阿兰国:《后汉书》记载:

“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

即奄蔡国,就是阿兰国。

又《北史》记录:

“粟特國,......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

《北史》中栗特国的位置和《三国志》中对奄蔡国位置记录相符。

2、匈奴属于蒙古人种,而根据罗马史料对匈人的描述,匈人身材矮壯,圓頭,平鼻,小眼睛,鬍鬚較少,騎著矮小的馬。这些特征符合蒙古人种的特征。

3、匈人和匈奴人在祭祀天地鬼神、崇拜日月、歃血为盟、脱帽致谢等方面基本相同。


匈人不是匈奴的证据:

1、匈人有人工颅骨变形的风俗(话说,东亚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也存在用石头压刚出生婴儿脑袋的习俗,似乎这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风俗);

2、希特勒时期对雅利安人的研究中,认为匈人是图兰雅利安人,是德国人的祖先,和中国的匈奴没有什么关系;

3、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和现代蒙古人、雅库特人、土耳其人进行Y染色体、线粒体、常染色体等DNA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现代蒙古人是延续世系关系,即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祖先;土耳其人和匈奴人并没有直接的基因联系,更多的是文化继承;匈奴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也没有血缘关系。

但最关键的是:匈奴和匈牙利人有没有血缘关系就没有提及。


针对匈牙利人是不是匈人的两派争论,日本人彬山正明认为:匈奴是一个多民族和多人种混合而成的国家;匈奴不是民族或者人种的称呼,是国家的称呼;匈人继承了匈奴这个国家的明朝。如同中国历代王朝的唐宋等后世王朝和先秦时期的唐宋政权毫无关联一样。


历史哨声


1丶北匈奴人被强大汉王朝击败后,向西部迁徙,迁至高加索丶南俄草原一带。中国史书及伊朗古籍均有明确记载。

2丶几百年后(公元3一5世纪),北匈奴一部分人继续西迁,进入欧洲。另一部分人留在高加索及南俄草原。入侵欧洲的匈人攻城掠地,曾击败罗马帝国。其著名首领即为号称“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据欧洲史书记载,这些入侵者有下特征:

(1)自称匈人。

(2)身材矮壮,圆头,平鼻,小眼睛,胡须稀疏,具有典型东亚人特征。

(3)作战勇猛,凶悍,善于长途奔袭。

(4)崇拜天地鬼神,行脱帽礼,歃血为盟等信仰习俗和匈奴人基本相同,与欧洲人差异较大。

3丶留在南俄草原的匈奴人,与突厥人、斯拉夫人不断混血,形成一个新的族群,自称匈人或马扎尔人。公元9一10世纪,进入欧洲。为第2波入侵欧洲的匈人。他们西向一直打到今法国境内,被日耳曼人击败。后退至东欧地带,皈依基督教,成为今日之匈牙利人。

(1)名称上保留了匈的发音。

(2)保留了东亚人姓在前,名在后的命名等风俗习惯。

(3)当年入侵欧洲时,亦是勇猛、凶悍的流动作战风格及战术。

(4)经现代DNA测定,匈牙利人保留有古代匈奴人1‰的血统。




赵凡丁201










用户中国布衣


公元八十九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打败了北匈奴,这一次,北匈奴彻底是土崩瓦解了,从此消失了。但是消失的匈奴人到底是去了哪里?有人说逃往了欧洲,形成了现在的匈牙利人;也有人说融合到其他的民族之中去了。

后来,在考古学家的在外蒙的墓群中检测了多种基因,将这些基因和匈牙利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墓地中的基因做了对比,判断出匈牙利的此墓主人应该属于亚洲北部。这就足以看出当时亚洲的匈奴源源不断的向欧洲迁移,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逐渐和当地的部落结合,最终形成了欧洲的匈奴人。

匈奴人的杰出首领阿提拉使匈奴人促进了欧洲历史的发展,并且将丛林中的日耳曼人推向了历史舞台,最终匈奴与日耳曼结束了罗马人的时代。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汉朝是有多厉害,将匈奴打的是落花流水,就是这些残兵败将,硬生生地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